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平装:250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7214065053, 9787214065056

条形码:9787214065056

内容简介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内容简介: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城山智子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 萧条年代,l931一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l929年10月至l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l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l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l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200

……

结论

译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