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释义

学院前身是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现设有“石油地质系”、“石油工程系”和“石油地质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石油地质系的本科专业培养方向为“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勘查)”;石油工程系的本科专业培养方向为“石油工程”。 现有教职工51人,编写教材20部, 其中2部获部、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形成了基础地质与石油地质、石油地质与石油物探、石油勘探与石油开发相互渗透的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1次、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三等奖4次、多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1.学院概况

1.1学院发展

1956年,由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的半数师生和重庆大学部分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设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该专业为成都地质学院创建时开设的五年制专业。

经全体教职工五十年的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和历届校友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于1980年获准为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建设成为国内油气地质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以该重点学科为依托,于1990年与西南石油学院共同建成“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查系遂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1994年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新建了石油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方向),该专业分别于1996、1998年建成油气藏开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国家教委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与相关专业合并为“资源勘查工程”二级学科,相应的博士、硕士授权点与相关学科合并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硕士授权点。2001年经教育部重新审定,“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再次获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2年1月石油系更名为能源学院,主办有“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藏开发工程”两个硕士、博士授权点及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地质工程”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和“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学科工程硕士授权点。2005年经批准新增设“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硕士、博士授权点。

1.2学院师资情况

本院现有教职工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9人,助教10人。有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人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1人获霍英东教学奖,1人为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获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2人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一批年青的博(硕)士学位获得者已成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要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3学院科研情况

近十年来,我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的有关精神,全面探索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外语、计算机、经济分析、科技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实践环节。近两年来,通过专业调整,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创全国名牌学院和名牌专业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国际合作,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深入探索。

八十年代以来,我院承担国家“六、五”~“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横向协作项目210余项, 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00余项; 出版专著3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文章100余篇。1992年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成“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使我院在储层地质、复杂油气藏形成理论与勘探评价技术、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理及油气聚集规律、排水找气、裂缝型油气藏评价预测、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析、盆山耦合关系、油藏(储层)地球化学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 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石油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2.学院历史沿革

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最早由重庆大学地质系于1951年在中国石油管理总局的支持下创办。当时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李承三教授给当时中国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请求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建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得到总局的批准,并给予经费资助,从1951年开始运行。同年罗蛰潭教授由美国回国应聘到重大探矿系任教,在探矿系创办了石油钻采专业。罗蛰潭在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讲授石油开采,石油地质学。

1956年地质部决定创办成都地质学院,设有石油地质勘查系,有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两个专业方向。同年石油系已招生240人,因招生过多,学校建设跟不上,1957年暂停招生,又将已招学生进行调整,石油系三个班学生调到北京地院学习,一个班学生留校学俄语。1958年3月川中南充、遂宁、合川三个钻井区同时发现油气。地质部决定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恢复招生,并决定将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师生分一半到成都增强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同样在长达6年的时间没有招生。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停课参加 “文化大革命”。

1968—1970年,因搞“文化大革命”而滞留学校的学生先后毕业分配。

1972年,全国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石油系继续为国家培养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方面的技术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石油系面向全国招生,首批共招生两个班,专业为石油地质勘查,学制也有三年改为四年。在随后的八年中,石油系基本维持每年两个班的招生规模。

1985-1987年,由石油系领导决定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培养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物探相结合的本科生。

1983-1994年,石油系为大庆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南阳油田、玉门油田培养了生产急需的专科学生。

1988年,石油系“石油地质”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国家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

1989年,在成都理工学院“石油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共同申报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保持原有名称。

1994年,根据当时的师资力量和石油工业的需求,开办了石油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方向。

1995-1998年,受整个地质行业的影响,石油系招生规模萎缩,最少时期在石油系学习的学生四个年级仅有150人左右。

1999-2001年,石油系恢复正常招生规模,并逐渐扩大招生数量,有两个班逐渐扩大到六个班。

2001年,国家进行大学和专业的调整,经教育部、四川省政府批准,由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合并正式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并由部属院校归属四川省地方管理。学校同时对院系进行调整,原石油系更名为能源学院,下设两个系,石油地质系和石油工程系。

2002年,学院为适应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决定扩大招生规模,每个系每年招生四个班,一个年级共八个班。由于石油工业急需人才,在2003和2004年,从其它专业转入石油地质专业各一个班。使得能源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人数最高达到1243人。专业方向由原来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变为石油地质、能源经济与贸易、石油工程、石油工程软件四个方向。

学院自1960年就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恢复高考之后,学院从1978年再次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0年获准为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1956年建立能源学院(原石油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技术人才。到目前为止,已经毕业的本科学生、大专生和进修生总计3905人;毕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03人;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81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46人。

3.学院毕业生概况

从能源学院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石油战线上,他们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些毕业生中,部级领导干部一人,厅局级领导干部20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在各石油单位都是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他们活跃在生产的第一线,默默地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多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黄汲清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