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贤山道观 |
释义 | 三贤山道观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内,位于广阳镇北五公里许。一道道连绵起伏的伏牛山峦中,有一座山像是一位巨人面南靠北端坐着。它的主峰由三个山峰组成,中间的主峰最高,海拔五百五十三米,山势峭拔,突兀峥嵘,就像一个人头,左右两峰犹如两个肩膀,整座山似一个儒雅贤人端坐,乃中州道教圣地一一三贤山。山顶隐约可见的道观,即是三贤山道观。又称三贤山金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贤山金顶作为道教圣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三贤山道观的来历据记载,三贤山,古称广武山,因山为三尖形,所以也叫三尖山,世代黎民百姓在此祭拜尧舜禹。“三贤山”山名则为汉光武帝刘秀所赐。相传刘秀起兵南阳,曾被王莽军队追至三尖山下,筋疲力尽,正在危急时刻,被在此修道的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鼎力相救,得以脱险。光武帝刘秀成就霸业后,为感谢三位隐士救命之恩,于公元三十九年(时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三尖山为三贤山,建三贤山道观。封三道人为"三贤"。,每年三月三起庙会三天,以其收禄供养三贤修炼终身,白此,三贤山道观便晓喻天下,香火大盛。 据《方城民俗志》记载: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往返皆莅临三贤山,临山览胜,触景生情,欣然为其题对:“出南顶越万峰唯悦此山,还西淮居三贤独乐天下”,横批是“伏牛圣观”。对联抒发了一代帝王对三贤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拨重金修葺三贤山道观,且刻联树碑立于观前。清道光、咸丰年间官府曾多次修缮,此后三贤山名声日益远播,成为豫南著名的道家圣地。 三贤山道观历史上主建筑有30余间,文革时曾遭毁坏,山上的道人被驱赶下山,年轻的道人杨泰山(俗名杨清型)扼腕长叹,从此,他在山下当了乡村医生,熬制益姆膏,治病救人,同时,他暗暗发下宏愿,有朝一日重修三贤山金顶. 三贤山道观的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4年,在时任主持全真华山派第二十三代传人李宗海道长的支持下,移址迁观于山脚下石坪。新观规模宏大,是原规模的两倍。现有庙宇:三清殿、包公殿、奶奶殿、祖师殿、药王殿、财神殿等。 1992年道人杨清型义在三贤山原观遗址处重建起一座庙观,东为真武人殿,西是一座两层楼房,上层为三观殿,下层塑有老君、药王、财神等,现有建筑80余间,神像70余尊。三贤山与石坪新观之间有幽径相连。一路有小桥流水,有山泉¨咚,有竹林掩映,有亭台楼阁,皆含诗情画意。 1989年、1998年,两处庙观先后被方城县人民政府依法登记开放。广阳镇党委、政府为丌发这里的旅游资源,为两观修通了“村村通”道路,山前松柏批绿,山后小瓜飘香。 三贤山道观长期舍药布施、修桥铺路、参与慈善、济世救人。该山道人熬制的"益母膏"为补血养气之神品,遐迩闻名。二十四代传人李泰丞道长亦广结海内外善缘,引入资金为当地修建希望小学二十多所,受到当地政府与群众的肯定。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贤山道观现为南阳道教协会与方城县道教协会所在地。现任主持李泰丞道长同时担任河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南阳道教协会会长等教内职务。 道教的主要节日三清圣诞: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 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元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五腊日:正月初一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初七道德腊,十月初一民岁腊,十二月初八王侯腊 (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 清明节:清明日 玉皇圣诞:正月初九 王母圣诞:七月十八 九皇会:九月初九 东岳大帝圣诞:三月二十八 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三 真武大帝圣诞:三月初三 关圣帝君圣诞:五月十三 张天师诞辰:正月十五 许真君诞辰:正月二十八 吕纯阳祖师诞辰:四月十四 王重阳祖师诞辰:十二月二十二 邱长春祖师诞辰:正月十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