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面印 |
释义 | 白石一生所治的印章,数量极多,其生前自称为“三百石富翁”。但能在一石上篆刻出三面印文的(均用于钤盖),实属不多,尤其全是朱文印,就更为珍贵了。这方三面印(见图),乌黑发亮,石材为齐白石家乡盛产的“楚石”。石质算不上怎么好,但坚硬价廉,是白石早中期常用的石材之一,其印文的内容,亦颇引人注目,主面印文为:“草间偷活”,左侧面印文为:“重游京师归后”,右侧面印文为:“丁巳劫灰之余”。1917年(丁巳),白石55岁。这年春夏间,湖南政局更为动荡不安,北洋驻军及本省部队多已独立,互相火并,无法收拾,附近土匪乘机蜂起,富裕人家纷纷别谋逃避之所。为避军阀和地方土匪之扰,白石告别家乡,第二次北上赴京。六月三十日(5月12日)到达北京,正遇上“张勋复辟”的闹剧,段祺瑞出兵马厂。他又冒着枪林弹雨,乘火车匆匆去天津避难。这大概是“草间偷活”的内涵。待局势稍微稳定,他便从天津回到北京,由排子胡同移榻炭儿胡同,再迁法源寺如意寮。这期间,与陈师曾成为莫逆之交;和老朋友“知诗者樊樊山,知刻者夏午诒,知画者郭葆荪”往来甚密。还与当时北京画坛著名画家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凌直支、姚华、汪蔼士等往还。并与罗瘿公、罗敷庵、萧龙友、曾刚甫诸名流相知结交。这应该是“重游京师归后”的大致情况。白石在《自传》中云:“到了九月底,听说家乡乱事稍定,我遂出京南下。十月初十到家,家里人避兵在外,尚未回家,茹家冲宅内已被劫一空。”甲辰(1904年)年所拓之印草(准备出版)毁于此次洗劫,仅王运(近代著名学者,湖南湘潭人)所作之序文,因藏之破壁得免劫灰。白石便刻“丁巳劫灰之余”印章,盖在残存的书籍字画上。 由此可见,三面印文所表述的内容都是在同一年内所发生的事情。从时间上说,它们是同一年的先后排序;从内容上分析,彼此之间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关联。 从篆刻艺术上说,这个时期,白石已从丁敬、黄易及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中走出来,受《天发神谶碑》的影响,印风为之一变,逐渐形成自己的基本面貌。这三面印,刀锋犀利,技法娴熟,腕力过人,粗犷豪爽蕴藏其间。可见白石在用刀上也有变革,均采用单刀法。在这里,他把大乱甫定后的一种情感,通过手中的铁笔,反映在印面上。其笔韵刀趣苍莽遒劲,疏密对比强烈,虚实相宜相生,平实方正,舒展自如,予人以雄壮之美感。 “丁巳”是齐白石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著名的“衰年变法”便始于这一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