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市建设 |
释义 |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据最终服务于城市运行。 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运行就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市民。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专业设计及地方立法行为,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行为[15],参照GBCP和谐三角模型[16],我们认为城市运行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围绕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产生的所有动态过程,正是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城市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资金是城市建设的“血液”,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加强城市配套建设,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现代化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居民住房难、行路难、排水难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仅仅是城市环境诸因素中最基本的要求,现代城市还要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活起来,这就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3、加强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运行管理的协调和配合,从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出发,重视依据规划、服务运行,做到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4、要重视城市特色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之所在。 5、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纠正城市建设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建筑学分支学科建筑学概述、建筑物理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建筑经济学、建筑构造学、建筑设计学、室内声学、室内设计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滨海水文学、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桥梁工程学、水利工程学。 城市建设的任务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整合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1.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4.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原则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目前和将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 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建设与自然灾害影响 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楼层高度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承受自然灾害的避难区域不断缩小,这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潜在的灾难隐患。 城市建设者只考虑眼前的社会经济指标、政绩和经济的暂时繁荣,却忽略了大都市建设的因果连带关系。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非常脆弱、无力和悲哀,不知有多少灾难历史值得回顾。近几年的唐山大地震、印尼海啸、汶川大地震以及由地震而引发的火山灾害、中国南方的雪灾、长江和嫩江以及松花江的洪涝灾害等等,哪一次自然灾害不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城市及城镇损失最大、最惨重。虽然城市的基础建设仿佛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但又能抗拒多大的自然灾害呢?由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又有多少呢?然而,又由核泄漏、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食品污染和疾病的传播等等,都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重大姓次生灾害。 城市建设的范围,人口密度和就业,生活必需品供给,基础建设的耐久性和抗震性、抗腐蚀性、抗冲击性等等都须要加以考虑。众多的灾难数字诉说着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承载弱点。城市建设的选址、区域的可扩大性、人口密度、建筑材料的合成科学性、就业、生活、灾难隔离区等,谁来做综合分析设计?官员的政绩不能建立在民众哀号的基础上。 控制城区建设范围,控制人口密度,扩大避难场所,减少城市生活必需品的外供给量,建设城市周围的基础产业区,分散城市中心人口的密度,这些都应该是城市建设者们思考的内容。在自然灾害中减少人为的损失是大都市发展的要点。 一、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自然灾害分类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1.地震。是带给人类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地幔顶端的熔融层和地壳底层岩石的应力变化所形成的大陆板块漂移,是产生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地球板块的运动应力聚集与释放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对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使人类在地震面前显得非常脆弱。地震断裂带的延伸是当代科学手段不可预测的。人类住宅区域的建设规模、设计参数指标所说的抗震量值根据是什么?依据哪次地震指标范围确定?建筑材料业的技术标准由谁来定?监督是否到位?地震时有的房屋没有倒塌是否一种巧合?地震波产生的纵向以及横向和旋转波的能量给房屋建设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新问题?房屋建设指标可抗十级地震,但在地震中歪倒、裂缝、轻微损坏,是否还能住?算不算抗十级地震呢?地陷楼歪,楼房结构变形,虽然没有死人,但是东倒西歪的建筑怎能栖身呢!城市是否应该重建?楼房抗震级别再大又有什么用!楼房的密集度超标准,数十米的高层楼区,人口密集度超常,由此造成的断电、断水有何紧急处理方法? 城市建设者们应当根据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模和自然灾害升级的实际来重新考虑设计参数了。 2.海啸。是一种综合性灾害,也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伴随着海啸所造成的巨大自然灾害,是灾区城市不可抗拒的。沿海城市更应当考虑综合性开发。地震伴随着海啸的破坏力要比同级别地震高数倍。国际上,由于海啸对城市的破坏程度还没有更加科学的设计标准。楼房的破坏承载力在地震的横波加海浪的巨大冲击力面前非常脆弱。海岸沿线的城市规模不宜过大,住宅区一定要分散开来,避难区、城市道路要扩大,以减少人为的灾害损失。 3.火山爆发。往往是伴随着地壳应力变化和地震的影响而产生的自然灾害。火山灰、地下岩浆、硫化物气体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原因。火山灾害所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高于地震和海啸,对城市及村庄的破坏性最大,灾后不可重建的程度也最大。活火山周围不宜建造城市,只宜建设散居式的村庄,用于逃难的防范措施必不可少。不论是对活火山还是死火山,人类都不可掉以轻心。自然灾害过后的次生灾害才是巨大的。城市人口密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财产损失也越大,灾后重建和发展经济越不易。 4.飓风以及龙卷风。属于空气环流性灾害,其破坏区域范围不大,具有可提前预测性,灾后重建性较高,次生灾害不大。如果飓风伴随着暴雨也是不可忽视的。 5.洪涝灾害相对上述几种自然灾害来说是一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也是可防范的。人员和财产可提前转移,灾后重建率最高。 二、增强城市的自然灾害承载力 主要思路是控制城市区域范围和增设防灾抗灾组织机构。 1.内地城市建设要控制在80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数量在300万左右,楼房高度极限为20层,楼距100米,小区与小区之间距离500米。中心公路宽度50米,附属道路最窄处20米。商业区与产业区之间距离500米,小区与商业区之间距离100米,学校与住宅区距离500米。每个中小学校容纳学生2000人左右,大学容纳师生10000人左右。科研及事业机构分成10个集中区域,各区域人口不超过10万,住宅区楼房不超过6层。 各小区以及商业区和产业区建筑人防工程、宽广的绿地及林地活动区,并设医疗、商业、饮食等设施和密封式垃圾消纳场等。城区的四周形成农业和工业就业区域,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旅游业等基础产业区,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活物资供给。 2.沿海城市建设区域范围不超过30公里,人口控制在100万,楼房高度不超过20层,住宅区楼房高度6层,中心公路宽度30米,城市最窄路面不低于10米。十个基础产业区,5个科研事业机构,5所大学可容纳3万学员,小规模商业区分布在各住宅区和工业区。中小学分布在住宅区,各住宅区人员控制在2万人,住宅区之间距离300米,楼距100米。基础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形成住宅,产业就业,商业,学校的合理分布。人防工程分布在住宅区间,每个人防工程可容纳2万人活动,配有餐饮,医疗,密封垃圾消纳场等设施,加大绿地,林区的人员避难防灾能力。 3.政府组建抗灾防灾基层委员会,配有紧急疏散必备的设施,以及大型运输工具和抢救设备,构建人防工程综合安全体系。建有抗灾避难高层金属塔式建筑,加强人类灾难的急救技术宣传工作,培训专门人员与医疗人员参与对群众的紧急避难科普教育。 4.各大城市构建的自然灾害承载区域,必须能够容纳城市人口的80%容量,确保紧急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城市人口生活必需品供给,开发非电力的地下水抽取设备,提高自然用水供给量,保证城市在自然灾害后期的水源供应,各大城市设有大型粮食储备仓库和加工设施。 三、设立城市区域的自然灾害预测机构 这主要指的是设立自然灾害研究所。 1.每个城市设地震研究所1个,地震监测台站不少于10个。采取群测群防的现代化方案,引进国外先进的地电仪和地磁仪,也可以采用土洋结合的防范措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普及地震预测知识,从小学开始设立科普课,加强灾害气象的监测预报。政府组建预防宣传机构,对于自然灾害一定要有宁可多报、不可漏报的意识。全民参与防范自然灾害,做到灾害来临前妥善转移。 2.其他自然灾害研究机构与气象预报同步发展,增大科研费用的投入,健全科研项目设施建设,采取科研人员责任制,构建民众对政府监督机构,加大新闻宣传力度。 3.建立民间科学人员准入制度,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预测,形成全民学科学的优良风气,建立民间科学网站,促使人人参与。 4.建立国家与地区自然灾害预测机构与国际天灾预防委员会联合信息系统,做到不漏报、不谎报,避免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因为名利而互相推诿、不负责任。政治家也好,科学家也好,如果不尊重客观实际,不顾及公众的利益,滥用职权,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灾难预测不能保守偏见,只考虑经济利益增长、社会稳定,拿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儿戏,只顾及自身的官位稳定,不顾及社会的公众利益。 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承载力主要体现在官方的公信力度,构建大城市的标准一定要根据国情来定。城市区域的建设范围要有标准,人口要有限制,做到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就业与城市、就业与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一定要平衡分配,使城市区域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到最大限度,城市人口密集度要降低,城市的基础建设设计点应定位于自然灾害的最大程度。 人防工程的数量和技术指标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据调查,当前的城市规模在不断增加,人口密度在不断增长,人防工程在不断缩减或消失。人防工程不再是人们常能听到的词语。从政府官员到人民群众不再考虑城市的自然灾害承载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楼房高度不断提升,楼区密集度不断增长,这是导致城市自然灾害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当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生时,就会造成政府与民众之间互相推诿责任。谁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吗?民众的责任吗?当城市人口不再增加时,民众责备政府不顾及公众利益;城市人口增长了,大量人口进市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承载力下降,政府又能责备谁呢? 只有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均衡发展,财富均衡分配,城市与乡村基础产业同步发展,缩减城市发展规模,加大乡村资金投入,不再有就业歧视,不再有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国家的抗自然灾害能力才会提高,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城市建设》杂志介绍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 指导: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开本:大度16开、全彩色印刷 出版日期:每月10日、20日、30日出版 简介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新闻期刊。大度16开、全彩色印刷。每月5日、15日、25日出版 发行量为2万余份。 《城市建设》杂志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以“把脉城市建设发展,解读城市经济热点,展示市长创新方略,弘扬城市和谐文化。”为办刊宗旨,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质量标准。杂志以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己任,扫描城市建设发展动态、展示城市建设创新方略、弘扬城市和谐文化为使命,是国家级大型经济类期刊,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真实、先进的城建理念、辉煌成就;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展现和谐社会及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建设类期刊知名品牌,以新观察、新思维、新视点塑造栏目, 着力提升城市高端受众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 《城市建设》杂志始终致力于运用比较分析框架,提供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流商业故事和见解,搭建中外商业人士的无边界社区,以此获得高端商业人群的充分认可。如今,随着国际化成为中国商界的最热门话题,且中国市场日益成为跨国企业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杂志已被政府、企事业单位广泛誉为具有行业指导及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地址:北京丰台区骆驼湾37号城市建设杂志社 栏目设置上旬:大家箴言 城市新地标 市长访谈 热点透视 商界霓虹 房地产 人;车;路 依法治市 环保前沿 悠悠母亲河 大街小巷 文化瑰宝 小城镇 农民工 人物专访 城市热点 城市观察 编辑部的故事(漫画) 中旬:财经论坛 高校科研 管理观察 社科纵横 工程管理 建筑设计 科学技术 下旬:非常声音 非常数字 城市在线 商界霓虹 热点透视 社会纵横 记者观察 城市论坛 旅游视点 环球视线 财智人物 艺海写真刊物影响 版权信息名誉社长 叶如棠(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 胡石英(联合国国际绿色产业合作组织执行主席) 姚 兵(原中纪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组组长 ) 衷向东(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总顾问 汤印萍(国资委商业网点开发中心主任) 孙梦兰(原北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牛凤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社长:王克剑 总编辑 李有存 副社长:范建国 副总编辑:赵焕祥 蔡强 总编室 主编:王世明 副主编:白银虎 计秋芝 通联/记者部:廖煜汀 刘胜男 程俊源 中国城市建设网 总编辑: 景 基 主任: 任秋宇 吴丽娟 新闻中心 秦大鹏 周国君张俊成李建朝纪荣清 第一采编中心 主编 廖煜汀(兼) 副主编 白 伟 第二采编中心 主 编 刘 坤 副主编 卢帆 广告总监 李会富 第三采编中心 主 编 赵焕祥(兼) 记者站 上海/李银锋 施跟贤 四川/何 佩 郑云 编辑·记者 江苏/阮夕清 符军阳 天津/赵建军 山东/王宝臣 浙江/李孝威 辽宁/王世明(兼) 福建/张文海 安徽/孔令淑 湖南/孙汝国 河北/王利光 臧玉霞 赵 宁 张 浩 武小桐 谢 超 高 宇 郝吉明 黄日栋 李素均 孙冰有 张洋 亢利清 郭光辉 陈 通 王 新 宁 洪 李和兰 张子旭 张 岚 白 婧 李美锦 洪 涛 李 晓 易 琳 李可明 武安龙 张会贤 么 燕 樊向阳 刘 婧 陶武成 卫良慧 皱俊龙 张向东 责任编辑 李有存 王世明 张玉鹏 左 娜 图片编辑/美术编辑 刘阳光 苗 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