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罗像木雕
释义

【名称】日罗像木雕

【类别】雕像

【年代】公元8世纪

【原属】日本

【简介】

日本最早的佛像与经典,据说是大和族的钦明天皇从朝鲜获得的。古籍《日本书记》上载,圣德太子在位时(公元592~622年),日本已有寺庙46所,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日本的佛教始进入其极盛时期。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于公元753年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传授佛教,并于759年与日僧共同创建唐昭提寺。从此,日本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这时的庙宇建筑基本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的雄姿,殿内佛像也按照中国佛像的程式,如著名的奈良药师寺内的《药师如来像》。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因日本天皇回避僧侣干涉政治而迁都平安京(即今京都),此时中国唐代的国势也日渐衰落,日本一些佛寺内新作的佛像在原来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显示出探寻独立的佛教艺术的要求。这一尊橘寺的《日罗像》(木雕),可算是民族化探索的重要作品之一。

平安时代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从平安京奠都到废止遣唐使(公元794~894年)为前期;以院政时代(即白河院、应德三年,公元1086年)为中期;从院政期至平家朝政覆灭(安德天皇、文治元年,即公元1185年)为后期。日本佛教艺术的民族化变革,在这三个时期的最前期,日本史学家通称为贞观时代。这个时代,日本首先在政治上逐步将律令体制日本化,在造型艺术上,特别是在雕刻上,继唐昭提寺诸多佛像之后,渐渐形成了贞观雕刻的风格,它的特点是兼容并蓄。佛法与王法,通过佛教教义被解释为车子的左右两轮,尽管截然分开,始终互为补充。奈良时代把佛教奉为国教。这反映佛像雕刻上,表现出当时的艺术家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联合思考方式加强了。有的日本美术史家把日本佛像的创作注意力的转变,比作从白凤时代到贞观时代的文化推移的反映,即雕像的刻画重心是顺年代而渐渐下移的:白凤时期的佛像注重上半身刻画,天平时期则注重全身,到了贞观时期,又转而注重下半身。

《日罗像》就是反映这种转变的极好范例,它体现了从天平时期到贞观时期的推移过程。它已不同于以前仿唐的佛像雕刻,长头长耳,免去了象征佛圣的肉髻,改为秃头团脸,深褶下垂的衣纹采用翻波式雕刻手法(一种卷翻幅度很大的褶纹,类似波浪滚翻),增强了写实感,一些程式化塑法被冲淡了。尽管上肢依然过膝,袖口也呈飘逸洒脱之势,保持佛像的理想化真实因素,但下身很注意解剖结构。日本文化一方面承认现实的非理想性,另一方面为达到律令政治的合理想性,积极制定某种新格式,以推行民族文化。在艺术上,即是增大写实的成分。 橘寺在日本奈良县高市郡高市村,属佛教天台宗,是推古天皇御代圣德太子所建的名寺之一。自奈良时代以来,屡经火灾,几近荒废。寺内一些古佛像后被移入平安时代的法隆寺内,此尊《日罗像》系木雕制品,现仍藏橘寺。</C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