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热邪偏盛证 |
释义 | 概述热邪偏盛证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或“蛇丹”。好发于夏秋之季,多见于成年人。临床辨证中,首先要根据热邪偏盛证的特征,确定病人是属于外感致痉,还是内伤致痉。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病因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隐性感染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沿周围神经纤维至皮肤而发生节段性水疱疹。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胃二经素蕴热邪,加之情志不达又感受时令火气,湿热之邪搏结于该经脉相应部位的皮肤上发为疱疹。 分类1.邪壅经络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芍、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以葛根汤为主方。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以栝蒌桂枝汤为主方。 若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 2.肝经热盛证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苓、白芍、生地、甘草。 3.阳明热盛证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4.心营热盛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5.痰浊阻滞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6.阴血亏虚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治疗痉证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针药并施,舒筋解痉。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痉者,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瘀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病势较缓则治其本,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此外,各个证候之间,有时可以错杂出现,例如热邪中夹痰浊,气血亏虚又感外邪等,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有常有变,灵活运用。 调护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邪壅经络。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3.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