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仲安 |
释义 | 陈仲安(1922~1993)历史学家,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毕业后,留任武汉大学,先后在武大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和随后的“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工作,并担任教学任务。曾任九三学社武汉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副主编,并具体参与该书词条的撰写。 1971年至1974年,陈仲安教授与业师唐长孺教授标点校勘了“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其点校之精审及所反映的学术水平与学术成就,备受国内外学者所赞赏,是公认的“二十四史”点校本中的典范之作。中华书局编辑崔文印先生回忆说:“陈仲安先生高度近视,在书局的日子里,除了校点之外,再无别的杂事,连大街都不逛。每次开会都是他率先发言。陈先生特别谦虚,《南史》、《北史》的出版说明是他写的,非常有水平。80年代初,他从中华书局回到武汉大学后,在评副教授时,他表示:‘我让了。’当时还被别人取笑:‘你评上了不要那是让了,自己还没评上算什么让了。’那一次,陈仲安没有成为副教授。后来又评的时候,问他有什么学术成果,他说,《南史》、《北史》的出版说明是我写的。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看了出版说明后说,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当教授没有问题,于是他便直接当上了教授。” 1985年元月,陈仲安教授与卢开万教授、杨德炳教授一同来到湖北赤壁市赤壁山。经过实地踏查,进行环境考古,观看赤壁古战场出土文物,原来主张“赤壁古战场在江夏”的陈教授最后改变了对“江夏说”的看法,认为赤壁山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还曾赋词一首:“结伴涉矶头/登临处是公瑾故里/右邻陆口/左藏战舟/面对曹公乌林/一片沙洲/想当年长鞭北指/千舫齐发/一火焚后阿瞒空愁/鼎三分遂定/遗迹凭吊/惑付东流。” 部分著作目录:《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与谭两宜、赵小鸣合编,中华书局1988年9月出版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与王素合著,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论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试论唐代后期农民的赋役负担》,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王真保墓志考释》,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辑,1979年5月 《关于<粟君责寇恩简>的一处释文》,载于《文史》第7辑,1979年12月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两种形式》,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门下省的两个问题》,载于《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3辑,总第6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老木》 《六镇臆说》,载于《文史》第14辑,1982年7月 《律令格式》,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辑,1982年12月(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后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律令格式”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麴氏高昌时期门下诸部考源》,收入《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瓦罐、龙骨车、抽水机-漫谈古代的灌溉工具》,载于《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1983年8月 《麟趾格制定经过考》,载于《文史》第21辑,1983年10月;后收入杨一凡等编《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跋管元惠神道碑》、《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两篇均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辑,1983年12月 《<通鉴>记莫折天生二次下陇事考辨》原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后收入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史学文稿》第3辑 《都督散考》,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6辑,1984年12月 《乞伏氏出于高车补证》,载于《文史》第25辑,1985年10月 《唐代的“三司”》,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辑,1986年12月 《跋元怿墓志》,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辑,1988年12月 《李贤墓志申论》,收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唐府兵随身七事辨》,收入中国唐史学会编《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试释高昌王国文书中之“剂”字——麴朝税制管窥 》,收入《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第2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出版。 《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1辑,1991年4月 《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署名陈仲安、牟发松,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第16辑,1998年7月 《唐代后期的宦官世家》,收入《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