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雀冬冬
释义

曲种概述

雀冬冬是余姚地区的一个地方曲种。余姚市文化馆曾在编撰《曲艺音乐集成》过程中,对它的起源、发展和衰落作过一番调查。

据调查,雀冬冬起源于姚北一带(今慈溪市境内),开始时有一些住凉亭,蹲破庙,靠唱小曲乞讨的卖唱艺人,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新闻即兴编成故事演唱。以后经过朝唱夕改,不断补充加工,逐步形成一批雀冬冬的传统节目。如《华姐》 (源出于姚北匡堰)、《只撩衣衫勿撩人》(即《三篙恨》剧的本事,源出于姚北马家路)等。

有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书目后,一部分卖唱艺人也由挨门演唱转为进入农家演唱。活动范围也逐渐延伸扩大,向西到周行、精忠;向南到姚家桥、万元、乐山;向东到三七市、二六市、祝家渡,以及姚南的斗门、肖东、长丰等方圆35公里的区域。

曲种起源

雀冬冬的起源,据方桥乡万石桥村80多岁的民间艺人邵汝荣回忆:他11岁时跟母亲学唱雀冬冬,而其母亲又是后邻村桂大妈所教。根据上述三代艺人推算,雀冬冬流入方桥乡已有100多年之久。再据书目《只撩衣衫勿撩人》的故事来看,此事发生在雀冬冬发源地余姚县。当地县志载:“雍正二年七月,海溢漂没庐舍,溺死二千余人。”从雀冬冬惯于即兴演唱新闻故事的特点和书目故事印证,雀冬冬的历史已有200百年左右。

主要书目

雀冬冬书目全凭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从无文字记载。解放后,余姚、慈溪两县文化馆都搜集整理过部分雀冬冬书目。主要书目除《华姐》、《三篙恨》外,还有《阿二姑娘》、《雷姐》、《高友哥与五姑娘》、《徐阿长谋媳妇》、《邬玉林》、《三县并审祝元英》、《四姑娘》等。文化馆还在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请老艺人演唱。现在姚剧部分唱腔也吸收过雀冬冬的某些曲调。

曲种特点

雀冬冬演唱曲调和表演形式的特点是:不衬丝弦,伴以击乐,似念似唱,近如白口、顺口溜;而艺人的演唱特点区别甚大,可谓唱无定曲、伴无定器,类似宁波地区新闻的演唱形式。艺人们根据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戏曲唱腔,自由地融于雀冬冬的演唱,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演唱曲调。唱词基本上一字一音,还常带有“啦”、“个”、“呀”、“哦”、“哟”等衬词,所以有调少腔,近乎口语,感情纯朴、平和。

演唱形式

雀冬冬的演唱(伴奏)形式,有的是一副尺板(也有用两片毛竹做成),有的胸前横挂一只毛竹筒(如打更用梆子);左手提小锣,右手执小竹竿,既打竹筒击拍,又间击小锣。民间艺人邵汝荣演唱曾用一头绷有蛇皮或石蛙皮的毛竹筒,一只手击板,另只手击竹筒的蛇皮,发出“尺蓬蓬”之声。

解放后,雀冬冬艺人从乞讨卖唱生活中解放出来,分得土地,过上安定的农耕生活,大部分人不再从艺,雀冬冬这一民间曲艺形式也随之衰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