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邱家岸锣鼓
释义

简介

“邱家岸锣鼓”是分布在温岭市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以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为载体的民间打击乐。它创于清末(约在1910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专为舞狮伴奏,其应用逐渐拓宽,用于舞龙伴奏、喜庆典礼、舞台表演等。其形式也逐渐扩展,从行进式、单纯打击乐,演变穿插舞蹈动作、列队式,变换队形等。锣鼓经也吸收了同类艺术之长处,得以更加完美。

邱家岸村位于温岭市横峰街道南部,横峰街道位于温岭市中心北侧,境内平原沃野,河网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温岭中学的前身——宗文书院,就座落在境内,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打击乐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因而,在这方沃土上摧生了邱家岸锣鼓。

历史

清代末年,邱家岸农民自发组建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近乡村开展活动。舞狮少不了伴奏,邱家岸锣鼓应运而生。后来,滚龙也在横峰一带盛行起来,因而,邱家岸锣鼓也随之成为舞龙的伴奏。锣鼓演奏代代相传,套路逐渐增多,艺术逐步提高,孕育成很具地方特色的器乐曲。解放后,舞狮、舞龙在农村消失,邱家岸锣鼓活动相继在农村文化中淡出,但邱家岸锣鼓毕竟是传了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邱家岸锣鼓除经常服务于村落文娱活动外,还多次参加市级大型文娱演出活动。

目前情况

但是,目前邱家岸锣鼓的传承人均年岁已大,年轻人很少愿意学它,面临消失的处境。为了保护邱家岸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街道文化站正在采取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如将锣鼓经编写成曲谱,建档保存;对老人演奏队的演奏进行录音、录像、拍照等存档;加强对年轻一带锣鼓演奏人员的业务培训等等。

邱家岸锣鼓的基本特征是以行进表演为主,也可列队或站场表演。

行进表演是作为舞狮,舞龙队的先导,以其音响激越先声夺人、吸引观众。在舞狮、舞龙时,锣鼓改为站场伴奏形式,以其变化节奏、转换乐曲、渲染气氛、衬托狮、龙舞蹈。

列队表演是随鼓点,边演奏、边舞蹈、边变换队形。舞蹈动作简单而粗狂,以气势见长,常常显得活跃热闹,引人入胜。

行进表演配编:

大鼓3只、扁鼓3只、大锣2面、小锣2面、叫锣1面、大钹2副、闹钹2副、金钹2副。另加碰铃、笃板、三号尖等。

列队表演配编:

大鼓3只、扁鼓18只、大锣4面、小锣2面、云锣2副、叫锣2面、大钹4副、闹钹2副、金钹2副。

邱家岸锣鼓的锣鼓经主要有:《打擂》、《长大楼》、《字转》、《二唤》、《慢八》、《三五八》、《满堂红》、《出锣调》、《龙灯锣鼓》等。

相关乐器介绍:

大鼓:直径80厘米、高50厘米、有鼓环系提绳。

扁鼓:直径40厘米、高18厘米、有鼓环。

板鼓:直径25厘米、高15厘米、鼓面掌皮鼓心稍凸起、又称单皮。

大锣:直径40厘米,中央部分略高,称为锣脐,锣边两个锣眼,穿提绳。

小锣:直径25厘米,锣面斜形,有锣脐。

云锣(或汤锣):形似小锣,锣面斜度小,也有锣脐,用锣签击奏。

叫锣:小似杯口,锣面平而无脐,用锣签击奏。

大钹:直径40厘米,蹭隆起称锣碗,碗顶有孔,穿皮条。每副两片。

闹钹:直径25厘米,有锣碗比大钹磁大。

金钹(小钹):直径15厘米,形如闹钹。

碰铃(撞钟):半球形,直径6厘米。

笃板:长方形、长15厘米,高、宽7厘米,中挖空。

三号尖:形似锁呐,管长1.5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