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乾隆时潼川府地方志
释义

潼川:古为梁州之域。秦属蜀郡地。三国蜀汉设梓潼。梁改新州。隋唐为梓州。唐天宝元年(742)设梓潼郡。唐至德二年(757)听剑南东川节度。五代改受武信军节度。北宋重和元年(1118)复剑南东川节度潼川府路,设潼川府,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城)。元中统二年(1261),改潼川府路为潼川路,潼川府属潼川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潼川府属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明洪武九年(1376),又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属四川行省,同时撤郪县并入潼川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再改潼川州为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并置三台县为府治,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乐至、安岳共8县 (均与今同名)。1913年撤潼川府。今有三台县潼川镇。以上一府八县今分别属绵阳市和遂宁市。

本文非仅述潼川地名由来,而是与大家介绍一历史人物。清乾隆后期四川潼川一知府在任期内修纂一府八县志书,这名知府就是张松孙。

张松孙(1730——1795)字雅赤,号鹤坪,江南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擢升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

张松孙出涖潼川,以振兴废坠为己任。兴良闭奸,勤政施惠,百废俱举,万首俯趋。闲暇时则查阅郡县旧志。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潼川州再改潼川府,五十年来一府八县竟没有修过一部新志书。现存旧志或是残缺不全,或无书词滥,或有志而同于无志,与当时府县实际现状相去甚远。张松孙认为,“志者史之原也,成于史,始于志” 。经慎重思考后他决心重修一府八县志书,“但求其能信今而传后” 。张牧先将府志告竣是邦表帅,再议修各县志条例。亲订邑乘分编三,既:土地部、人民部、政事部,再分若干卷、目体裁分别详细记载。张牧公言: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列国诸侯视为三宝,而珠玉不可宝也。张松孙的每件事都以治理地方为着眼点,修志书也不例外,可见张松孙具有极高治理地方行政的能力,是清乾时期重要的地方良才。张郡牧在修纂府县志时,也充分展示了他超强的组织才能。八县志广收博采,生面别开,纲举目张,义类精准,洵为艺林,文献彰著。张公才气内敛,静默端庄,莅任四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一举总纂成潼川府所辖一府八县志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