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黄璧山水图
释义

【名称】清黄璧山水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广州博物馆藏

【简介】

纸本,设色,纵164厘米,横88厘米。

关于山水画创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郭熙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明清以降,由于“南北宗论”的负面影响,画家们大多过于追求“笔墨”和“士气”,而对于最能体现“可游可居”的造型和构图却往往较为忽略。这是当时山水画创作中的一大缺陷,也是清代中后期山水画日趋衰落的一条重要原因,而黄璧的这幅《山水图》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黄璧(约1720-1780年后),字尔易,号小痴,广东澄海人。曾拜翁铨为师,学画山水。壮年时曾游武夷、西湖、罗浮寺等名山胜迹,其作品笔墨浑厚,结构自然,颇有法度。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谓黄璧“善山水,意在梅花和尚也,故题款亦作草书。”梅花和尚即“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从这幅《山水图》中也确实可以看到某些吴镇画风的特征,如湿笔氤氲,松枝劲挺,山石用文人画所不喜的“刮铁皴”即“小斧劈皴”,以及渔舟和渔人的造型等,都有着明显的吴镇痕迹,然而在整个画面的景物构成上却与吴镇的“苍苍莽莽,有林下风”(董其昌语)异乎其趣,而是与明代吴门画派较为贴近世俗的画风追求息息相通。

具体而言,首先,该图所描绘的景物繁多,在纵164厘米,横88厘米的画面上,既有自然景观,如山水、树木等,又有人造景观,如房舍、古塔等,更有众多的人物以及人物的各种日常活动,与传统文人画的以简为贵,以淡为宗的美学取向有很大的区别。古人画画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说,点景人物大多草草为之,缺乏精细的描绘,而黄璧这幅《山水图》中的人物却个个姿态准确,神情生动,尤其是下部山崖边两位拉纤者和两位撑船者的动作刻画得极为逼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逆水行舟的紧张态势,这在当时画坛奉“南北宗论”为圭臬,一味强调“笔墨”与“士气”的大背景下,是极为难得的。其次,黄璧的这幅《山水图》气势雄伟,层次清晰,境界深远,然而却又贴近生活,情景真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做到了郭熙所说的不但“可行可望”,而且“可居可游”。黄璧“以此造意”,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也当“以此意穷之”。最后,这幅《山水图》的笔墨也很有特点,其峰峦画法先用线条勾出轮廓,然后用浓重的水墨烘染,以显示其立体感,这种表现手法服从于表现物象的做法,与当时很多画家将“丘壑”视为“笔墨”载体,“丘壑”反服从于“笔墨”的倾向也有所区别。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谓:“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以此视之,黄璧的这幅《山水图》完全当得。该图现藏于广州博物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