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华深思图像识别联合研究中心 |
释义 | 一、联合中心概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深思图像识别与高速图像处理联合研究中心(简称:清华-深思图像识别联合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像识别与高速图像处理研究实验室和北京深思洛克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集图像识别与高速图像处理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于一体的联合研究机构。 二、学术带头人简介苏光大教授,1948年出生于重庆,197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任务,先后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和《并行图像处理技术》专著。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人脸识别邻域计算理论;图像1:1采样理论;发明了人脸三点定位方法;基于人脸部件的人脸识别方法和邻域图像并行计算机。6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次获得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称号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发明创业奖;获得发明展金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社、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编辑部授予“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公安行业标准《安防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术语》第一起草人。 三、人脸识别的意义人脸识别应用是一个与人口基数有密切相关的应用,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人脸识别市场具有成为全球最大生物识别市场的可能。 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管控体系是利用证件号信息为关联点构建的,这样就存在着虚假身份、冒用他人身份的监控死角。人脸识别技术是以人脸图像为核心识别信息,将其应用到公共安全管控体系中,能有效的解决这个监管死角,为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各项专利1、“实现邻域图像并行存取的方法及邻域图像帧存储体”获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97 1 12577.5); 2、“录像带中模糊文字、模糊人像的复原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1 1 31098.7); 3、“基于部件主分量分析的多模式人脸识别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1 1 36577.3); 4、“一种人脸图像采集设备属性归一化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4 1 0047919.2); 5、“基于人脸几何尺寸归一化的人脸图像识别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5 1 0067692.X); 6、“人脸部件特征和Gabor人脸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及其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8 1 01004401.6); 7、“基于多部件多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8 1 0112626.6); 8、“一种大邻域图像并行处理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2008 1 0112626.6); 五、发展历程八十年代初,苏光大牵头组建 公安部“人像组合与人像识别综合系统”项目,2000年通过公安部组织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评价为: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承担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人脸识别系统。于2005年通过公安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入选公安部百强科技成果,是公安部重点推广项目。 人脸识别系统于2005年参加中国15届发明展并获得发明金奖。 人脸识别系统于2006年参加中国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获得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2006年,上百家媒体几种报道清华人脸识别系统应用推广的情况,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速人脸识别综合系统”于2007年1月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7年获得发明创业奖。 2008年1月18日,主持研制成功“NIPC领域图像并行计算机”通过了教育部的科技成果鉴定,图像处理速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8年清华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应用于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开创了人脸识别技术奥运会应用的先河。获得29届奥运主委会安保部和票务中心联合表彰。 2010年7月28日公安部重点攻关项目“数字影像资料处理及检验技术”通过公安部验收,超低分辨率人脸图像的高速重建处于国际最好水平。 以清华大学为第一起草单位的行业标准《安防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术语》于2010年12月2日由公安部批准发布。此标准是国内首个颁布实施的涵盖人脸、指纹、声波、虹膜等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综合技术标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