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澧县
释义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

中文名称:澧县

别名:古为澧州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

下辖地区:湖南省西北部

电话区号:0736

邮政区码:415500

面积:2107.3平方公里

人口:880002人

基本概况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全县辖32个乡镇,据公安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4324户,总人口880002人,总面积2107.3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澧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属常德市所辖,位于常德市北部。县域面积2074.8K㎡,辖14个镇、18个乡、10个农林渔场。2004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8289户,总人口880002人。县境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津市、安乡、临澧、石门接壤,北与湖北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2′19〃~112°04′15〃,北纬29°16′30〃~29°57′30〃。

行政区划

治所亦因建置变异和战祸水患迁徙无常,至明洪武五年(1372),定治今城关镇未变。境内区划,也随建置不断演变。民国以前,州辖数县不等。民国初置县后,全县设20个区,区辖团;民国23年(1934),实行区、乡(镇)体制,编制保、甲。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设22个乡镇。新中国成立初,承袭民国建制,设区、乡(镇)保、甲,1950年5月设小乡、村,废保、甲)。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实行区、乡(镇)、村、组体制。至1989年,全县设6区、28乡、9镇、637村(居委会)。澧县现辖15个镇、17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南镇、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县人民政府驻澧阳镇。

历史沿革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澧州置澧阳郡。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澧州,受武贞军节度。澧州治澧阳,唐初辖6县,同隋。高宗麟德后辖4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入,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宋代澧州治澧阳,隶属荆湖北路。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上荆南道(驻澧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隶岳常道(上荆南道改为岳常道,驻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为岳常澧道,驻澧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3年(1914),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民国5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澧县划归湘江道管辖;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24年,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29年4月,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37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1949年8月4日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8月28日,隶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隶属常德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隶属常德专员公署。1988年4月隶属省辖常德市。

2008年,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码头铺镇、小渡口镇、大堰垱镇、方石坪镇、火连坡镇、王家厂镇、甘溪滩镇、金罗镇、复兴厂镇、盐井镇、梦溪镇、雷公塔镇、九垸乡、大坪乡、双龙乡、太青乡、中武乡、车溪乡、永丰乡、如东乡、杨家坊乡、闸口乡、宜万乡、官垸乡、洞市乡、涔南乡、道河乡、澧东乡、澧南乡、澧澹乡。总人口824902人,各乡镇人口:澧阳镇 130344、 张公庙镇 27716 、小渡口镇 33753 、梦溪镇 28801、 复兴厂镇 18540 、盐井镇 16667 、雷公塔镇 21484、 大堰当镇 35391、 王家厂镇 23983 、金罗镇 27932、 码头铺镇 14439 、方石坪镇 13478 、甘溪滩镇 20312、 火连坡镇 16499、 九垸乡 21903 、官垸乡 26490 、永丰乡 24538 、如东乡 21910、 澧澹乡 35210 、澧南乡 25432、 澧东乡 29618、 涔南乡 23671、 大坪乡 18344 、道河乡 15767 、双龙乡 15544 、宜万乡 18598 、车溪乡 25269、 中武乡 20618 、闸口乡 23278 、洞市乡 12685 、杨家坊乡 11158、 太青乡 18428、 嘉山原种场虚拟乡 2862 、七里湖虚拟乡 4240。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气候特征

澧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澧县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太青年平均气温9.2℃,而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平原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目前本地主产大米,棉花,渔业,葡萄是我县近年来新开发项目,俗称“南方的吐鲁番”。

城市人口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8289户,总人口92万人,比上年净增1469人。其中:男性人口448069人,女性人口431933人;农业人口736028人,非农业人口143971人。澧阳镇人口138039人。2004年全县出生人口7455人,死亡人口3922人,自然增长3533人,自然增长率4.0‰。2007年底总人口90余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0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2元,增加403元。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732元,增加2397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08年末,城镇低保实际保障人数达到15810人,全年累计保障人次达到187058人次,全年发放保障金12584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达到3760户,7800人,全年发放农村特困救助金56.16万元。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37340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8人,实际缴费人数为11023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7547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9269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27799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为10528人。

历史文化

概述

澧县英才荟萃。古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 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军官15人。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军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楚将军白善

春秋时期澧阳人,任楚将军,楚白公胜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胜密谋叛乱,一面筑城练兵,联络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图谋后,说:“跟随族主扰乱国家是对国君不忠,违背族主揭露他的阴谋是对宗族不仁。”于是辞职离去,不参与叛乱,回到家乡澧阳,筑圃灌园,种植药草为生。当地百姓称的园圃为“白善将军药圃”。(事见《东周列国传》)

楚相申鸣

春秋时期楚惠王相。白公胜作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胜劫持申鸣的父亲威胁申鸣。申鸣说:“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挥军进攻,杀死了白公胜,申鸣的父亲也死了。楚王要奖赏申鸣,申鸣说:“享用国王的奉禄而回避危险的不是忠臣,安定国家却杀死父亲的不是孝子。”就自杀了。(事见《直隶澧州志》)

三国吴会稽太守车浚

三国时吴南平人,车胤的曾祖父,任会稽郡太守。因郡内饥荒请求赈济百姓,为吴主孙皓所杀。

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允)

字武子,西晋南平人(当时澧县境属南平郡辖)。允幼时勤学,家贫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攻读不误,成为后来历史上传诵久远的“囊萤夜读”的佳话。宁康初入朝任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中,领国子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临湘侯;因病去职。不久任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为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暗示朝中官员推举道子为丞相,给以特殊的礼遇。车胤以生病为由,拒绝在推荐奏章上签字。皇帝见到奏章,大怒,称赞车胤坚持原则。后,因王国宝、司马道子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臣王恭起兵攻讨王国宝。王国宝惊慌失措,其堂弟王绪劝他杀掉威望素著的车胤,挟持皇帝讨伐王恭。王国宝召见车胤,车胤坦然来见,王国宝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向他请教摆脱困境的计策,并采纳车胤的建议上书请求辞职。隆安四年,车胤任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横不法,车胤建议会稽王司马道子对儿子严加约束。司马元显知道了这件事,逼迫车胤自杀。

唐西川副使魏觐

唐代澧州进士,官至西川副使。

唐代诗人李群玉

(807~858) ,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李群玉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唐代诗人李宣古

(约853年前后在世),字垂后,唐澧阳(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中前后在世。工文,有诗名。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举进士第,又中“宏辞”,《全唐诗》存诗四首。杜悰尚长林公主,出守澧阳。宣古在馆下,常倍宴赏。性谑浪,好讥谯,悰不能忍,使卧泥中,颠倒其衣冠以辱之。公主劝道:“尚书独不念诸郎学文;待士如此,那得平阳之誉乎”?遣人扶起,更以新服,使宣古为诗以谢。无意仕途,执教终身。弟李宣远,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亦以诗鸣于时,《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北宋“澧州三苏”

指北宋澧州澧阳人苏坚和他的长子苏庠、次子苏序。苏坚,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阳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苏轼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颇多。据《澧州志》记载,苏轼从儋耳递归的路上,就曾寄赠苏坚诗词四首。苏庠(1065-1147),字养直,澧州澧阳人,苏坚长子。据传,庠父苏伯固为钱塘丞,督载西湖时,与苏轼交厚,庠虽年少,工诗,尝作《清江曲》,受到苏轼称赞。其弟苏序亦为宋佛坛名诗僧,与父伯固并称为“澧州三苏”。

南宋学者范浚

字茂明,澧州澧阳人,南宋初学者。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抗节不起,隐于香溪,闭门讲学,笃志著书明道。

元状元郝希贤

忽都达儿,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汉名郝希贤,居澧阳。字通叟。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佑五 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御史,改任江浙员外郎,累迁饶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济南路总管,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总管,随即卒。后裔汉姓郝,仍居澧阳。《乾隆湖南通志》卷八十二记载:“郝希贤,状元,澧州人,名下注:赐名忽都达”,由此可知,其汉名郝希贤也

明礼部左侍郎易英

字以和,明澧州人,洪武甲子辟荐擢虞衡司主事,转郎中;永乐时,为河南参议;丁内艰,起浙江布政司参议,入为礼部左侍郎。明年,同保定侯孟英祀海神,卒于杭。英为政宽平,持大体,宏奖清流,载《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桥,即今澧阳镇新河村境内。

明左都御史张廷兰

字彦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显榜进士,授大理寺审刑司详议,历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称。曾因为澧州百姓“疏免州鱼课盐策”而名列州志《人物志·宦业》。

明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

(1454-1530),字应宁,号邃安、石淙。其先祖云南安宁人,父景于明顺初(1453)任澧州判官,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一清幼颖敏,少即能文,为澧、岳间奇童。14岁举乡试,明成化(1472)登进士,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居陕八年,熟谙边防之事,即先后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与张永谋诛大宦官刘瑾,官至太子太傅,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六年(1527)晋首辅,死追谥文襄。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善于权变,著有奏议30卷,《石淙类稿》45卷,诗20卷。成化二十年(1487)五月,一清前母刘氏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朝廷诰封其为一品夫人,一清回澧祭扫,并拜见故里友人。

明尚书李充嗣

(1465~1528),字士修,号梧山,明澧州人,祖籍四川内江。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正德中举治行卓异,巡抚河南、应天,皆有声誉,进工部尚书,修治苏松水利,加太子少保。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累疏乞归,荐举王守仁代行己职。嘉靖七年(1528)正月二十一日致仕,帝赐乘传(即赐车马和批准官费使用沿途驿站)将其送归澧州。九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七,葬于澧州城西罗湖挡观音岩(今为临澧官亭水库淹没),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入祀澧州乡贤祠。著有《梧山集》。其子李槃,字新甫,登嘉靖戊戌(1538)进士,授中书舍人,调工科给事中,官至临江知府。

明尚书李如圭

(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进士,先后任县令、兵备、佥都御史、巡抚等职,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书,改户部尚书。李如圭学期用世,曾在书房内写下“宏济艰难”四个大字以自勉。每到一地任职,都大力表彰先哲,激励后学。先人遗产,全部分给几位弟弟。居官清廉,所置田产仅供衣食之用。虽然做官时间长,止富图书。著有《怀古集》。

明少卿鲁勋

字应山,一作印山,明代澧州人。嘉靖时由贡生官鸿胪。万历初年,晋少卿。善诗,曾在涔水河边(今澧县梦溪镇)筑“仍园”,当年花木亭沼甚盛。常与公安“三袁”兄弟及江盈科等唱酬燕邸,结葡萄诗社。

明副都御史胡澥

(1579-1655),字练海,明澧州人。熹宗天启二年(1622)会魁,授行人司奉使,遍历名邦。崇祯庚午(1630)京考,廷评有“已凛四知,不苟一介,五年庙寓,四壁清风,此海内第一品”等语。授御史,改礼部议制司主事精膳司员外、主客司郎中等职,至崇祯七年(1634)升副都御史,督学中州。胡性刚正大,为官清正,因此得罪上司(周藩),被“捏情入告,逮至戍,后由人解救,方获免。去汴之日,多士拥道泣送,焚香罢市。”归隐澧州“刻木山庄”,从此“屡辟不出”。自号“松石小隐”。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卒,享年76岁,入祀乡贤。《直隶澧州志》载其文二篇,诗十一首,多为咏叹澧州山水景物及忆旧感慨之作。

明右佥都御史刘可训

字长悟,明万历辛卯年举人,任乐昌县令,因治县有方,提拔到朝中任刑部员外郎。天启元年,到四川任职,因讨贼有功,先后升任佥事、威茂兵备参议、叙泸副使等职,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永平,都督东北边疆防务。受人诬陷免职归乡。二年后复职,未及上任,病逝。

明华阳王朱崇一

朱元璋孙华阳王朱悦耀的第九世孙。华阳乃成都的属县名,原为朱耀悦的封地,后因其阴谋夺谪等过失,被迁湖南武冈,又迁澧州,仍号华阳王。王府建在澧州城西三凰山,即今澧县一中校址。朱崇一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袭封为第八代华阳王,万历四十年(1612)薨。

明山西巡抚戴君恩

字忠甫,明澧州澧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四川西充、巴县等地县令,因平定地方叛乱有功,升任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代理两浙督学,受人中伤免职,返回家乡太青山,隐居读书。不久,被朝迁起用为山东参政,晋升陕西靖边观察。崇祯甲戌年(1634),任山西巡抚。生平著书甚多。

清画家张宜尊

清湖南澧州人(1760- ),字少白,自号少白山人,又号小癫居士。读书嗜古,通大义,尤工山水,临古不求形似,在黄公望、沈周间,以枯淡胜。字得米芾、黄庭坚遗意,皆为画所掩。游京师时名藉甚。初为安徽巢县巡检,陶文毅抚皖特重之。荐升凤阳县,摄全椒、含山、休宁等县事,非其好也,种松十万株于巢湖之上,诛茅为屋,将以终老,卒年七十外。陶文毅尝赠以句云:‘市隐庐江称小吏,画师摩诘是前身’今盖纪实也。《清朝书画家笔录、澧州县志》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

(1885~1913),澧县澧阳镇人,1903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1904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年,积极参与反袁(世凯)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8岁。1921年9月,孙中山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以昭其业绩。

中华民国陆军少将杨载雄

(1881-1952),澧县澧阳镇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19岁的杨载雄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1911年1月文学社在武昌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共谋革命。当年9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建立同盟,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杨载雄作到军事筹备员。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载雄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杨陆军少将军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横扁牌一块,编入北伐第一军,任黄陂、孝感镇守使。1913年解甲归里。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国术、语文教师。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载雄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重归故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

红军军长游端轩

(1903~1934),澧县甘溪滩镇人,毕业于澧县县立中学,后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春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军初级指挥员、团长、师长、军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军区参谋长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游端轩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于江西瑞金,年仅31岁。

左翼青年毕磊

毕磊(1902—1927),号安石,笔名有三石、坚如等,澧县人。7岁随父迁居长沙,就读长沙私立明德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4岁,小学毕业,以品学兼优免费人明德中学。1922年,以官费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广东大学、中山大学)英语部,1925年8月参加共青团,同年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任 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26年5月大学毕业后,党组织准备送毕磊到苏联留学,后因工作需求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并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起反反动政变后,广东形势日趋慌张。4月14日晚,毕磊执行任务时,在中山大学校舍二楼一间房子里不幸被捕。敌人对毕磊屡次严刑拷打,戴季陶、朱家骅等也曾到狱中诱降,毕磊一直坚贞不屈,在狱中率领难友展开斗争。4月23日清晨,敌人用两艘军舰将毕磊和萧楚女等人押到珠江南岸的南石头“惩戒场”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1927年初受广东区委委派毕磊联络鲁迅来中山大学任教,并与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毕磊被捕后鲁迅要求中山大学营救被拒,愤然宣布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并在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他.

名胜古迹

澧县历史悠久。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城头山古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 4800至 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

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澧县时,欣然命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八个大字。2001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已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改写中国的史前史。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古遗址

彭头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东南距县城约 12 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 4 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 1986 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 9000 —— 7500 年。1998 年冬由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 400 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文化的独特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彭头山文化的代表地点,为这一类遗存识别提供了标尺。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国务院还把彭头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载入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而建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彭头山古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垱古遗址

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8000年。其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已有记载。1997年该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又名余家节孝坊,位于澧县车溪乡牌楼村。建于清道光年间(1833~1842年竣工),坊高12.7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5米,全部用祁阳白石建成,计3层,上层两侧饰立体蟠龙浮雕,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中层刻有湖南省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稳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所有柱、坊及博风板上遍饰立体浮雕,有龙、凤、花鸟、人物等图案。下层石坊两侧刻有“龙翔”、“凤翥”及“双狮”图案。6根石柱下侧雕有4狮、4象、4麒麟。全坊为镂空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全省乃至全国石雕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州古城墙

明洪武初总督肖杰垒土为城。永乐二年更土城为砖城。因水患,明、清多次修补。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墙体两侧砌砖,中间填土夯实,设有东门、北门、金牛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六门道为单圆拱,建有门楼,门楼护城河上架有吊桥。今东、南城墙保持较好,长约2000米,高3-5米,是湖南目前保护较好的一座明、清砖石结构古城墙,现为省级文物单位。

多安桥

位于县城东侧澹水河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澧州绅士彭宗亮等倡修石桥,不久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依原址建石拱桥,次年竣工.桥长175米,宽8米,12墩11孔.澧州人为了感念多,安二位州官"督率之善,指示之详",遂取名"多安桥"。全桥长六十六丈(198米),宽二丈四尺(8.7米),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丈(15)米,高三丈二尺(10米有余)。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

澧浦楼与沧堰

又名遇仙楼 八方楼,位于县城东南隅城垣上,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径14.17米,由24根圆柱支撑。粱枋雕龙、凤、花草图案。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每层檐转折处翼角高翘。内置旋状木梯,游人拾级而上,可揽澧城风光。

澧州文庙

位于澧县城关镇,始建于宋代,明初迁于今址,现存建筑系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稀密有致。由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门、大成殿、崇圣祠组成,由南往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鼓二楼、碑廊和外廊等以对称格局配置与两侧。周绕高大红色围墙,甚为壮观。以大成殿规模最大,面阔30米、进深20米,重檐歇山式屋顶,门前砌有祭台,殿中立孔子像。整个建筑模仿故宫色调,黄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交错,梁枋均雕刻彩绘。澧县文庙融南北建筑艺术为一体,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体现了九澧匠人们精湛的技术,是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1955年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蜚云塔

位于澧县县城东南角黄沙湾,矗立在澧水北岸边二神滩上。明天启初年始修,清嘉庆十六年(1811),州牧谢攀云续建,二十二年,州牧安佩莲接修竣工。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身七层、高33米,塔层高3.2米,直径7米,底层直径13米,纯花岗岩砌成。塔心空广,有旋梯可供攀登。腰檐用扁形方石叠砌而成,塔顶为攒顶式,葫芦瓶式宝顶,顶层中心有四方形石柱一根撑塔顶,柱为红色寿山石,四方均有铭文,字体为楷书,阴刻,北侧是“皇清嘉庆十六年知澧州直隶事成都谢攀云率阖州士民倡举重建”,南侧是“皇清嘉庆二十二年乔澧州直隶事宽定安佩率阖州士民重建而成”,东侧是“皇图巩固”,西侧是“永远光昌”。塔基每角有大力士浮雕,八大力士奋力托起塔身,栩栩如生;塔内外共有一百多幅形态各异的大小浮雕佛像,各种山水花鸟更是无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蜚云塔建在沙洲上,三百年来不倾不斜;每遇洪水,塔身处于水中,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蜚云塔旁建有三贤祠,三贤祠内供奉屈原、车胤、范仲淹而得名。

彭山思王庙

彭山原名虎山,位于澧县县城西南,因纪念唐朝彭王李元则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彭王李元则是唐高祖的第十二子,分封于蜀,因错被削爵,任澧州刺史.在澧主政其间,他痛改前非,恪尽职守,安抚百姓.他见"沟渠枝梗,河堤腹没",就"脉络疏达,筑堤安澜";他见"钟鼓待振",就"庙宇方兴".澧州"年成大丰,政通人和,犬吠无警".彭王因此深受澧州人民爱戴.死后民间建祠纪念他,因谥称"思王"故这座纪念建筑便称"思王庙"。

花瓦塔

位于澧县城北30公里的宜万乡花瓦村,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该塔建于宋代,系砖结构实心塔,平面作八边形,高七级计22米。该身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先砌出一道莲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转角处的翘角作一鸟翼卷云形,塔顶置琉璃葫芦瓶式刹。塔基实为地宫,高约30米,北边置一拱门可入内。从塔体结构风格。均保持了五代的特征,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座宋代砖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祝桥

位于湘鄂边界的火连坡镇松祝村,全长37米,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涔水,古朴典雅.该桥既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出行便利,更用无声语言向世人诉说着200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清乾隆年间,该村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祝为成人之美,恩泽乡民,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后人为了感激并纪念孙氏兄弟,便称石拱桥为"松祝桥".

经济发展

一、综 合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89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21568万元,同比增长6.6%;二产业增加值353176万元,同比增长17.3%;三产业增加值334158万元,同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1.9:35:33.1。

省、市、县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投资866万元,新(改)建9所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0015场。建设3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774人,援助109户城镇零就业家庭、489人城镇困难群体、1000户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0058人。对1所乡级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升级,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29948人。城市“低保”资金按每人每月133元发放到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享受到了每人每月4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新扩(改)建 10个乡镇敬老院,新增集中供养对象436人。建设了176栋农村安居房。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面积7940平方米。解决了39107人安全饮水问题。改造通乡公路18.9公里,通村公路351公里。新增21个通电话自然村,新建5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完成50个行政村互联网宽带上网工程。解决10590人广播电视收看难问题。建成4019口农村沼气池。确认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援助对象745人,确认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472人,为491对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免费检测。安装151个摄像头,建设了县城区城市电子防控系统。重建、改造6个行政村配电网工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还不强,建设项目对经济后续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大,农民增收途径还不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二、农 业

2008年,澧县遭受了低温冰冻、龙卷风冰雹、连续强降雨三次自然灾害的袭击,农业灾害损失较大。但灾害发生后,全县上下快速反应,扎实开展抗灾补损工作,全年农业生产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3515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1568万元,同比增长6.6%。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1.6万亩,增长5.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5万亩,增长4.7%,总产量458981吨,增长4.2%。油料播种面积69万亩,增长4.9%,总产量88185吨,增长7.5%。棉花播种面积33.7万亩,减少1.6%,总产量37303吨,减产10.7%。蔬菜播种面积15.3万亩,增长10.0%,蔬菜总产量231921吨,增长12.1%。瓜果总产量18456吨,增长14.4%。水果产量68238吨,减产11.3%。

全县当年造林面积4.1万亩,成林抚育面积4.4万亩,零星(四旁) 植树313.9万株。

全年出栏肉猪99.1万头,增长8.9%,肉牛2.1万头,增长21.8%,肉羊25.8万只,增长11.2%,家禽出笼1636.2万羽,减少2.9%。

全县淡水养殖面积21.4万亩,同比增长0.5%,水产品总产量53186吨,比上年增长3.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葡萄生产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荣获“全国蜜蜂之乡”称号,成功举办首届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强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业经济实现了新发展。2008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975479万元,实现增加值261176万元,增长23.9%。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全县80家规模工业完成产值645289万元,实现增加值198756万元,增长27.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完成产值330190万元,实现增加值62420万元,增长13.5%。

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96231万元,产销率为92.4%,比上年略有下降。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89609万元,增长49.2%,实现利润14728万元,增长3.1%。实际入库税金14728万元,增长3.1%。亏损企业11家,增加2家。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全县SO2排放量削减17.12%;COD排放量削减1.5%。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2000万元,同比增长0.8%。16家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建安产值65832万元,增长3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96万平方米,增长22.8%,竣工58.41万平方米,增长30.4%,建筑业期末从业人员5232人,同比增长11.5%。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172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278108万元,增长28.3%,农村非农户投资16194万元,增长159.1%,农户投资99870万元,增长14.5%。全年施工项目(不含私人)115个,本年投产项目94个。

全县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17家,房地产开发投资66414万元,增长24.2%,施工面积24.81万平方米,增长27.6%,商品房销售面积29.99万平方米,增长19.9%。五、贸易、外经

消费品市场繁荣,交易活跃。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515万元,增长23.9%,其中批发业144569万元,增长25.6%,零售业190239万元,增长23.4%,住宿、餐饮业销售额30809万元,增长19.4%。其他9898万元,增长23.0%。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县引进县外境内资金23.2亿元,同比增长60%。引进外资项目3个,外资到位资金1872.99万美元,同比增长14.6%。3家出口企业出口创汇119万美元。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2820万元,增长14.1%。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公路里程1734公里,其中:一级25公里,二级6公里,三级32公里,四级747公里,等外924公里。

邮政通讯强劲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87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8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5799万元;移动业务总量 11000万元。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28200户,小灵通用户14000户,宽带用户12000户。移动手机用户24.8万户,其中移动公司手机用户 19.5万户,联通公司手机用户4.6万户,电信公司手机用户0.7万户。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财政预算总收入45103万元,增长7.9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989万元,增长8.17%。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完成4008万元,增长7.11%;地税完成11558万元,增长20.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996万元,增长32.82%。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732万元,增长11.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431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98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33793万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总计17691万元。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有各类学校191所,其中普通中学40所,职业中学7所,小学144所。在校学生93597人,其中普通中学42450人,职业中学9874人,小学生41273人。有教职工6715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3526人,职中教职工357人,小学教职工2832人。2008年全县6886名学生参加高考,高考录取生为4888人,其中本科2166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课本费和杂费1891万元,8753名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费376.3万元,5474名中职学生享受生活补助411万元,209名高中学生获得资助25万元,救助162名大学新生30万元。

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全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8项,县本级28项。项目总投入1500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5项,专利授权12项。共鉴定和验收科技新项目2个,有2个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九、文化、广播、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2008年末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32个,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6次,全县作者在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和展出作品1215件。县荆河剧团积极参加“五下乡”活动,全年共演出200场。剧院接待演出团体21个,完成演出39场。全年放映电影7536场次。图书馆藏书达12万册,接待读者3.5万人次。文物所馆藏文物2069件,其中一级品24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城区50家网吧安装了“全球眼” 监控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完成了《澧州大鼓》第二批省级项目的申报,完成了对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澧州夯歌》的搜集整理资料上报工作,澧县大堰当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澧州大鼓之乡”。

县城全面启动数字电视转换工作,电视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数达6万户。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农村有线广播站31个。

2008年,全县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0次,举办县以上运动会4次。我县运动员参加市级运动会夺取金牌43枚;参加省级运动会夺取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9枚。全县拥有电脑体育彩票发行网点24个。

卫生和防疫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4个,卫生工作人员2673人,拥有病床位数2273张,全年诊疗病人92万人次。全年共接种“六苗” 121400人次,“六苗” 基础接种率达95%。积极落实省市结控项目工作,累计接诊肺结核疑似病人2772人次,免费查痰2703人,免费治管肺结核病人774人。孕妇住院分娩率为99%。全年检查血吸虫病人数343395人,化疗病人31384人。及时处置了手足口病疫情,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353833户,总人口919493人。其中:男性人口464938人,女性人口454555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9824人,非农业人口169669人。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8.95%。人口自然增长率5‰。

2008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266元,比上年增长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1.4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97.6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488.9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02.7元,同比增长7.0%。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启动县城以外建制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0058人。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41972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23852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18120人,全年共实际发放养老金16378万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城镇低保实际保障人数达到14500人,农村低保人数增加到16000人。全县五保供养对象达到4500人。十一、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2008年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3起,比上年减少10.2%。事故死亡32人,同比上升6.7%。直接经济损失268.3万元,同比上升103%。

县政府启动了建设生态县工作,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全年审批工业项目19个,审批建设项目14个,验收项目5个,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建成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关闭了8家污染企业。全县共普查污染源单位572个,其中重点工业污染源168个,一般工业污染源97个,生活污染源296个。集中式处理设施11个。

教育概况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端,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岸。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人口87万。地势西高东低,山、丘、平、湖兼备,澧阳平原象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西魏始,县城屡为府、州、路治所,历时1400余年,为澧水流域的中心城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新中国卓越的澧县教育事业。1955年,澧县一中高考成绩列全省第一。1955年9月,澧县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1988年,澧县被评为全国100 个先进无盲县之一。1984年,澧县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1年,澧县被评为湖南省“基础教育先进县”。1992年经省教委验收为实验教学“普及合格县”。1994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8个电教综合实验县之一。1997年,澧县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两基”评估。1998年,澧县被评为湖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1998年被省教委验收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合格县,被确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县。2002年初,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县。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初级中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144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职校5所,部门办职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9.36万人,在职教师6890人。192所学校中,有省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特色学校38所、示范性学校67所,规范化以上学校占全县学校总数的91.8%。

澧县教育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一是办学校条件硬。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所数由750所调整为192所,其中新建学校47所,基本消灭了薄弱学校。所有中小学布局合理,“三区”分开,花坛锦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建起了标准较高的科教楼,配备了高标准的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音乐教室,有的还装备了多媒体电教室、电子备课室,有6所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在澧县,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二是师资队伍强。全县按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 2133工程”,使教师培训科学化、序列化。全县中小学教师资格合格率为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2%, 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三是“两基”指标高。1997 年9月“两基”评估团通过认真考察后认定,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7.2%,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辍学率为0.78%,残疾少儿入学率为86.79%,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为93.6%,15 -48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13%,大多数指标高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1998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四是巩固提高实。“两基”验收后,澧县大力巩固“ 两基”成果,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8年经省教育厅验收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合格县,被确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先后以澧县为现场,召开了全省“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会、中小学卫生健康工作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常德市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课改工作座谈会。2001年“普九”巩固提高工作接受省政府年检并获较高评价。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县”,被市政府评为建设教育强县工作先进单位。五是高考成绩好。多年来澧县高考各项指挥机构名列全市前列。先后有周彪、雷蕾分别获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特别是近两年来,澧县学生参加高考取得辉煌成绩。2008年高考一二本上线达1600多人,上线率、录取率创历史新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