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澧水水系 |
释义 | 澧水水系在石门县境内有干支流196条,占全县溪河总条数的83%;流域面积3347.9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4.3%。境内一级支流有渫水、道水、澹水等21条,其中在境内汇入澧水的支流有10条。二级支流有61条,三级支流85条,四级支流28条。 九澧指澧水干流及其8大支流,合称九澧。 郦道元(公元466~527年)《水经注》上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九水中除茹、溇两水外,其余7条皆发源或流经石门县境内,石门得澧在常德市中首屈一指。 中文名:澧水水系 支流:196条 流域面积:3347.95平方公里 一级支流:渫水、道水、澹水等21条 主要景点:七眼泉 栗山坡仙人洞 全长:全长388公里 澧水简介澧水是中国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南岔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漊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 澧水与长江三峡、清江处于同一暴雨区,易与长江分流入松滋河的洪水相遇,造成下游洪灾。流域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喀斯特发育,尤以支流溇、渫二河上游为甚,溶洞暗河遍布。中上游大都经山区和丘陵区,多乱石、暗礁。自石门以下为下游,属平原区,河道平缓,可通航。 澧 水澧水为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有北中南三源。北源出桑植县西北与湖北鹤峰交界之七眼泉,中源出桑植县西北与龙山、湖北宣恩交界之栗山坡仙人洞,南源出永顺县北万笏山龙泉寨十万坪,至两夹澜合而水势大盛,名龙江口。三源既会,经桑植县城西,东南流经桑植、永顺、张家界(大庸)、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后注入洞庭湖之七里湖。 澧水干流自桑植县杉木界至津市小渡口,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北以武陵山脉北支与湖北省清江水系相隔,南以武陵山脉南支与沅水水系分野,西起湘鄂崇山,东濒洞庭湖平原;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干流及主要支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构成平行的河流系统。 河源至张家界(大庸)为上游,张家界至石门为中游,石门至津市小渡口为下游。上、中游为灰岩沉积地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沿途峡谷幽深,石壁耸立。下游为第三纪红砂岩及第四纪冲积地区,易被剥蚀,形成低矮的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 澧水自源头奔流而东,经慈利县牯牛岩进入石门县西境新关镇界溪河,至月光洲分为二流,洲下复合为一,于喻家河口纳渫水,至乌龟岩(按:乌龟岩横拦江中,常为舟患。民国13年贺龙军经此,用火药炸毁,舟人便之),三江汇流,俗称为三江口(即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谓的渫口)。合流的江水自西而东流经任家坊、向家坪、盐井滩、大龙潭、竹园塌、新街口、县城区、闫家坝、易家渡、铁弓堤,沿途纳入支流,最后于二都乡青龙湾(又名龙溪口)入临澧县境,历经新关镇、楚江镇、易家渡镇、二都乡四个乡镇。过石门境江段长约30公里,坡降5‰。县境内干流流域面积342.48平方公里(渫水、道水、澹水流域面积除外)。干流自上而下有三江口、盐井滩、二忤溶、洄洑滩、颜陵滩、八角楼、东方滩(亦名尼姑滩)等滩险16处。古时自三江口往下经石门市区的一段河,又名零阳河,临河北岸街市区晋时为澧阳县治,并设天门郡治于此。 1966年,临澧县在下游修建了青山水轮泵站,使上游过境江段的河道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因水位抬高,原来沿主河槽下泄的江流转而常年冲刷两岸,使两岸严重崩塌。据观察记载,自建坝以来,易家渡镇和二都乡沿河两岸已平均内推30~50米,最宽处铁弓堤已内推150米;另一方面,建坝后,河水流速变缓,挟沙能力减弱,加之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淤积河底,加剧了水位抬升,加重了沿江地区的防洪压力。据水文站观测记载,自青山水轮泵站大坝至易家渡一段河床,仅1980~1989年的10年间就平均抬高1米多。 1976年,石门县在距县城上游3公里处的澧水干流上,兴建了三江口水电站。 为防洪水泛滥,石门县自1970年冬始,大规模兴建堤防工程,陆续在澧水干流南、北两岸修建防洪大堤。1987年12月,在澧水干流南岸新关镇任家坊村修建了河堤2.1公里,保护着堤内530亩农田。以后,重点修建石门县城区河堤。至今,澧水北岸堤长17.3公里,西起城区码头,下至青山水轮泵站附坝,历楚江、易家渡两镇;南岸堤长21.2公里,上起新街口渡口,下至二都乡镇龙村,历经二都乡和宝峰开发区,保护着两岸石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27.5平方公里的土地,15.8万人口。特别是城区南北两岸约9公里的防洪大堤,从1991年11月始建,到2002年底全面竣工,历时12年,将两岸沿河建成了全县最美的风景线,成为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大堤及改造后的沿江大道,为日夜奔流的澧水增添了许多胜景。在堤山,行人凭栏远眺,看澧水朝晖夕阳,望街心繁灯闪耀,真有说不尽的心旷神怡。 石门境内澧水干流河段共有4座铁路、公路大桥。1971年建成的三江口大桥,是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枝柳铁路跨澧水的第一座大桥,桥上两侧通汽车,慈(慈利)张(张公庙)公路运输赖以畅通无阻。三江电站大坝也是一座公路大桥。1993年10月16日,地处县城中心的澧水石门公路大桥通车,大桥的建成,将石门南北两岸县城连接成一个整体。1993年1月8日,石长铁路石门澧水特大桥动工,1995年10月竣工,该桥全长1590.146米,共计58个墩台。这是澧水铁路、公路大桥,对沟通湘西北交通,促使其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悠悠澧水,日夜东流。临水而立的石门县治楚江镇,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图画,铺展于蓝天白云之下。 她东南濒澧水,西北依山丘。地形狭长,俗称船形地,“地形逼仄,环堵不具,以嶂为城,以溪为池”,故谓山城。旧时屡遭兵燹水患,到解放前夕人丁不满3000,店坊仅40余家,面积仅0.4平方公里。建国后至今,已有大街小巷纵横交错45条,面积扩展至16.8平方公里,居民增加到7万人。天然秀美的山城,经石门人民的悉心装扮,更加绚丽多彩。澧水河上,4座大桥如巨龙卧波,枝柳、石长铁路作为连接全国各地的大动脉,在白云山麓和十九峰下纵横而去。澧水两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如弦,车水马龙。花坛绿树遍布街心巷里,花香日新,让县城春色常驻。宝峰、东城、楚江,三城相望,互为犄角,一座崭新的城市正迅速崛起于澧水之滨。今日的石门县城,市政设施齐备,又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湖南省景区城市。石门,这座美丽的新城,正向世界和未来敞开灿烂的大门。 渫 水渫水为九澧之一,是澧水第二大支流。因上中游地处高山峡谷,河床多系岩石,漏石分沙,水流清澈,长波浃渫,故名渫水。渫水沿岸多铁矿,土家语“铁”音“渫”(谢音),可意译为铁河,故又俗名铁水河。明史亦作添平河。 渫水有南、中、北三源。北源出湖北省五峰县南香日坪农场北面的天心桥,往东南流至本县壶瓶山镇雷打岩入县境,称北溪河(又名白溪河)。北溪河又西南流纳入支流鄢家河后至江码桥入江坪河。北溪河流程38.1公里,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全流域在壶瓶山镇江坪河管理区境内。中源出壶瓶山镇江坪河管理区泉坪村西面的高家界,称高桥河。南源分南、北两支。南支名前河,源于南北镇碑牌垭北麓,先后并若干溪流,久晴干涸,仅出口一段有较深层地下水供给,常年不断流,经穿石湾,到两河口汇入金家河,流程10公里。北支名后河,总流程21公里,发源于鹤峰牛鼻孔,于壶瓶山镇江坪河管理区泉坪村西部顶坪山南麓,曾家湾以北,往西南流入湖北境内,至钟家大坡转东南流至下洞坪西南进入落水洞,潜入地下成为阴河,从而形成断头的“盲谷”,水流在地下潜行约2公里,复进入湖南,石门境内从而形成“龙门出水”的奇异景观,下流8.5公里到金河村两河口与前河汇合后称金家河。金家河转向北流至石南山与卿家小河汇合后称失妻河。失妻河继续北流至梯儿岩桥附近与渫水中源高桥河汇合后,东流出龙洞峡,进入江坪河谷地。 三源中以南源后河龙门出水的水量最大,因此是渫水源头的主要河流。 渫水三源在龙洞附近的江码桥合流后称江坪河。 江坪河畔的江坪河村,四周高山耸立,中间低平,地形如缸,江坪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旧称缸坪河,后演变为江坪河。江坪河一带产玉米、茶叶、木材,有泥(沙)大(金竹)公路过境,村西北峡谷建有装机容量250千瓦的江码电站,谷口架有横跨渫水的江坪河大桥。该村为原江坪河公社驻地,后该地并入壶瓶山镇。江坪河东流至龙池口汇合龙池河后始称渫水。 由龙门洞至石板滩、金家河及江坪河干流总长22公里,总落差750米,河流平均比降3.5%。 渫水蜿蜒东南流,沿途共纳入狮子溪、发人溪、黄虎港河、石家河、黄福溪、麻纳溪、干沟、竹溪河、商溪河、小河、黄水、仙阳河、南溪等大小支流146条(含渫水),历经壶瓶山镇、所街乡、雁池乡、磨市镇、维新镇、皂市镇,在新关镇的喻家河口(即《水经注》所谓“渫口”)注入澧水,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125.5平方公里。整个流域长95公里,平均宽约37公里。 渫水在县境流程153.7公里,流域面积2698.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干流坡降1.48‰,总落差1400多米。流域内地势西北高耸而东南渐低,支流也多自西北向东南呈树枝状展布,河系密度大体为0.17公里/平方公里(仅统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条,其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0%。较大支流有黄虎港河、石家河、竹溪河、商溪河、仙阳河,其中仙阳河为渫水最大支流。 渫水河源至所街为上游。上游奇峰叠出,层峦叠翠,绝壑深涧,万山如鳞,为邑北名胜区,明清时添平所就在其南岸。山岭高度均在800~2000米间。今张家渡以上至河源龙门洞出口,河宽不及百米,峡谷幽深,途中很少丘陵地,山顶尖削,岩壁陡峻,坡度一般70~80度。 所街至袁公渡为中游。中游群山起伏,溪谷纵横,盆地相间。栋青树至磨岗隘有10余公里峡谷,河宽仅150米。磨岗隘以下地势渐低,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 袁公渡至喻家河口为下游。下游袁公渡至皂市20余公里的河道有3段长约3~5公里的峡谷,河宽150米左右,两岸相对山高500~800米,山岭波浪起伏,顶端圆形,峡谷多为石灰岩地貌,河流曲折多滩险,滩潭相连,人称“十里长滩”,亦有人称“十里长潭”。皂市以下则趋于平坦,海拔均在500米以内,沿途田园似锦,夹岸的橘林垂柳,醉人的山村秀色,不断地把诗情画意送到你们的眼前。 渫水河道上、下游弯曲较小,中游自泥沙至夜响庙一段迂回曲折,漫溢地段一为磨岗隘附近的三角洲,一为樟树阁的洄窝。大洪水时,漫溢宽达1公里左右。 由于渫水贯穿于高山峡谷,河道弯曲,坡降极陡,礁石纵横,滩多流急,沿途有青石滩、狮儿滩、头杯酒、二杯酒、三杯酒等险滩130余处。 渫水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层从河源至河口大致由老到新分布,地貌多样,石灰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河流溯源切割,产生峡谷台地,剥蚀物随水搬运于两岸山间形成盆地,呈藕节状相连。自上而下有磨香坪、雁池坪、邓家坪、仙阳坪、南溪坪等河谷平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为主要耕作区,是石门的“膏腴”之地。 渫水流域属滨湖副热带和湿润气候区与湘西副热带温和少雨区的过渡地带,具有气候温和、水热同季、春季多低温、夏秋多连旱、日照偏短、霜期较长、降水变率大、暴雨多、径流变化悬殊、洪涝常成灾的特点。近来,流域里的洪旱灾害,由偶发性变为多发性和常发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 渫水属常年性河流,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1.9亿立方米。渫水从西北高山向东南丘平地奔腾而下,落差巨大,水力资源相当丰富。目前正实现渫水水电梯级开发。现全流域建有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2441.4千瓦;中型水电站(三江口水电站)1座;提灌站和水轮泵站56处,灌田31000多亩。上游有阳鱼、娃娃鱼、水獭等特产。沿岸集镇密布,商市活跃,文化底蕴深厚,有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时期古遗址多处,近来又在渫水张家渡附近岩壁上发现了悬棺。 渫水是石门古代交通主动脉,通木帆船,昔为石门西北林木、桐油等山货土产外输的主要渠道。上自泥沙(今壶瓶山镇)起航,经黄虎港、水南渡、所街、磨岗隘、袁公渡、皂市、新关至三江口入澧水,全航程165公里。洪水期,30吨以下木帆船上可抵泥沙,下达石门、津市、汉口。1966年,因纸房滩(止洪滩)建坝建电站,未建船闸,上游航道中断。同年,开始发展机帆船,并兴建石门磷肥厂于县城新街口。1971年组织磷矿石运输大会战,清官渡的磷矿经石(门)清(官渡)公路运到磨岗隘磷矿码头再转用渫水船运矿石到该厂,年运量平均10万吨以上,是渫水航运最兴旺时期。1985年,三江口筑坝建电站后,加上公路网络形成,枝柳铁路通车,大宗货物已弃水走陆,航道则全废。现渫水上建有新关、磨市、雁池、所街、张家渡、泥沙、龙池、江坪等公路大桥8座。对沟通西北山区交通起了重要作用。正在渫水下游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皂市水库建成后,渫水中上游水位抬高,干流上至雁池乡珠宝街往下海拔140米以下区域均被淹没,届时,渫水河道上时而峡幽水深,时而湖宽水阔,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高峡湖湾的美景。坐游船沿途欣赏,会使你身心俱爽。 渫水千年流躺,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在昔日陆路不通的时代,渫水是重要的航道,船工们在水上驾船的劳动中,便产生和发展了渫水号子。渫水号子主要产生于石门、慈利,因石门境内的渫水、慈利境内的溇水滩多水险,船工们需要协调动作,否则各行其是,便会船毁人亡。渫水号子很多,有高腔,有平水,有情歌,有山歌。有很多号子是触景即兴喊出来的。 清朝末至解放初期,每年的端午节和6月6日,在渫水中游的阳泉河段举行的龙舟赛,远近闻名,即使涨水也照赛不误,吸引着邻近几十个村庄的人前来观看,河两岸人山人海。至今,亲眼看过的老人,谈起来还津津乐道哩! 渫水流域系革命老区,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周逸群等率领红军在此转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金 家 河金家河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部,为渫水的源头河段,即渫水南源的南支前河和北支后河在金河村两河口汇合处到卿家小河与金家河汇合处的一段称为金家河。又说是渫水南源北支“龙门出水”起到卿家小河与金家河汇合处的一段。 从卿家小河与金家河汇合处再往北流到梯儿岩桥注入江坪河的一段,叫失妻河。传说当年一位农妇到河谷去,迷路后再也没回来,故名。在金家河、失妻河东侧的峡谷中有块神秘的“死亡谷”,叫土湾,那儿是蛇的聚居地,地上、树上到处是蛇,人畜不敢跨进一步。 金家河若从“龙门出水”算起,出口海拔800米,流长20公里,汇水面积358平方公里,据734部队1977年7月实测流量为7312.5立方米/秒,石门县水利局于1983年7月~1984年7月,实测平均流量14100升/秒,最枯流量1120升/秒。相传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经于此,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 金家河地处渫水最上源的高山峡谷,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1987年4月始,在龙门洞出口下游3公里处,断续兴建金家河水电站,这是全县首座股份制水电站,终于1993年12月26日正式并入大网运行,总装机3台,容量6600千瓦,属引水无调节电站,是渫水水能梯级开启的源头电站。 黄 虎 港 河从石门县城原1829省道西行200里,便进入“三山削立入云,崖泉沥青悬帘”的黄虎港。 黄虎港河是渫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南北镇碑牌垭南麓,自源头从西往东蜿蜒流下,到纳入相连河(又写为香莲河)后,往下则由西南往东北流注,沿途再不断纳入溪流,经南北镇、清官渡、杨家寨、剩头、孟家山,在六儿包西麓注入渫水。河流各段自上而下依次称为小河、下河、后河、黄虎港河。这条河也是南北镇、壶瓶山镇与南边罗坪乡、所街乡的一条界河,长41.2公里,流域面积384平方公里。 黄虎港河两岸悬崖绝壁,崎岖异常,中夹一水,河道窄而水流疾。尤其是一下雨,水则暴涨,如千头怪兽,张牙舞爪,奔腾而下,势甚吓人。“黄虎”本意在土家语中就是惶恐之意。 黄虎港距壶瓶山镇东2里入渫处附近,西北岸壶瓶山镇的簸箕山与东南岸水南渡的大面山对峙,中隔黄虎港河,以险峻著称,两岸万丈悬崖,山势自然坡度80多度,高耸300余米,下临峡谷深涧,“仰看头上青天小,俯视脚下白浪翻”。雨则水涨箭激,晴则浅水可涉。 该处是北通鄂西、南下石门的咽喉,由于地处高山峡谷,交通险恶。在东南岸大面山留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路石碑一块,载文“黄虎港南北要冲地也,峭壁千仞,羊肠一线,结曲崎岖,摧车折轮”,详述道路之险,行路之难,有“石门险境在黄虎”之说,俗语云:“到了黄虎港,爹娘都不想。” 昔日黄虎出没水港,啸声震荡,与涛声共响,声惊层岭之外。在黄虎港河与渫水汇合处附近有歇虎坪。上行数丈,江边高耸一石,为虎啸岩。沿黄虎港上行一里许,为黄虎跳涧之处,虎港之名由此而来。又相传是昔日人们从泥沙(今壶瓶山镇)到水南渡,仅隔一河,但人到对面要绕15里。当地人想抄近道,苦寻不得路线。有一年的6月间,簸箕山这边一群人在薅草,有人忽见河底有只大黄老虎喝水。薅草人想把老虎吓跑,就把薅锄敲得震天响,并大喊大叫。黄老虎吓慌了,径直就往对面大面山上爬,弯过来,拐过去,一直爬到山顶。后来,人们就按黄虎走过的路线找到了泥沙镇到水南渡的近路,此地就取名“黄虎港”。 清朝中末,港湾设有义渡,绝壁凿出石级,每十级供奉一个菩萨以求平安。及此以后,此处便成为“泥沙八景”之一,成为山中读书人游览赋诗的地方。清末士子白濒洲有诗云:“虎港春潮漂孤声,声声虎啸惊猿猴,冲天水气满谷起,日照青崖幢幢楼”。鄂西鹤峰秀才陈朗中和曰:“虎港涛声系危舟,声声惊断攀猿猴。摩崖顶上回头看,石桥凌空是玉楼。”但义渡仍不免被水冲毁。后“泰和合茶号”整修渡口,但险渡危径,终无法根治。 虎港,昔为士子赏景、山民过往之所,今为湘鄂交通枢纽。1958年,石(门)清(官渡)公路要从黄虎港经过,羊肠小道变成了盘山公路。7月始修建黄虎港大桥,翌年12月桥成通车。桥长103米,宽8米,桥高51.2米,是中国当时公路史上单孔跨径最大(主拱净跨60米)、桥孔最高的单孔石拱桥。黄虎天险终变坦途,打通了湘鄂边境的交通禁区,对开发山区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民谣称:“走到黄虎港,不忘共产党。”黄虎港大石桥设计精巧,建造壮观,桥栏立有石狮石虎,颇俱民族风貌。桥头立有大桥竣工落成纪念碑,对建桥历史作了备述,追念工程中英勇献身之英雄。并精心制作模型2座,一座送省社会主义建设展览馆出展,深为观众赞叹;一座留县,现存石门县博物馆。 黄虎港虽险,但它那高山峡谷的雄峻壮观也莫不使人倾倒。“险中见其美,绝壁显多姿。”黄虎港峻壁四立,青天一线,河水碧蓝,奔泻喧腾,水啸发聩,水雾弥漫;山色苍翠,怪石嶙峋,古藤壁悬;山谷中金雕穿云,树梢间猿猴群戏,群鸟结队;睛日里幻出道道虹影,雨日里迷蒙重重。公路一线由山顶盘旋入境,似云中天降;石桥凌空在绝壁飞腾过峡,如飞虹渡仙。行人至此,自生一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喟和“此景只能此处有”的惊叹。 “峡谷飞虹”也即成县中之奇观。春夏山洪暴发时节,站在桥头看狭窄的河谷浊浪翻滚,汹涌澎湃,蔚为壮观,“黄虎春潮”也成为一著名景观。 黄虎港河的源头有丰富的磷矿,储量为全国之冠,主要分布在清官渡、大城湾一带。1958年,在清官渡建立了石门磷矿,开始了对磷矿的开发利用。 溁 水溁水即溁阳河,为黄虎港河的支流。全流在罗坪乡境,发源于石(门)桑(植)界山苦李垭北麓,自南向北,纳马嘶溪、龙潭溪、黄茶溪、重庆河、高枧峪、董家峪等山峪之水,至寨河去安溪,再经安溪马蹄滩、龙头河至两河口与后河汇合后,绕乡境东北边缘注入黄虎港河,蜿蜒20多公里。溁水从大坡到两河口的一段又名龙头河。集镇罗家坪、安溪俱在溁水河畔。 溁水流域为大山区,楠竹生长普遍,木材、油桐、油茶、茶叶、核桃、板栗、生漆山货土产资源丰富。五倍子、山苍石、猕猴桃等到处都可采摘。丛山密林中,野生药材众多,有珍贵的野生天麻、细辛、白三七等;珍贵野生动物有虎、豹、熊、雉鸡、五步蛇等。在潆水的河岩壑隙中有濒危珍贵水产娃娃鱼(大鲵)和稀有的水獭。潆水河一带储有煤、铁、石灰石、陶土等矿藏。 石 家 河石家河为渫水一级支流,蜿蜒纵贯壶瓶山镇东部,发源于壶瓶山西角的大洞坪,流程39.9公里,流域面积356平方公里。自西往东流经十多公里至云麓大棚,此段俱系深涧峡谷。自大棚再折而南流,至南坪河村处,始见一片百亩平地,再南流至与干沟河汇合后,又转东西向至洞岩注入渫水。 该河各段名称不一。自源头大洞坪出锁封峡后称唐家河,亦称三河。懒板墩下水势渐大,称上深溪河。上深河曲折东流至大棚附近与杨柳河汇合,又东会后山溪水、白岩水后折为南流始称下深溪河。下深溪河南流至南坪河谷地,在水打溪与自东向西而来的上延河汇合后,南流至鸡公嘴段称南坪河。上延河发源于壶瓶山镇上延河村的高家湾,长5公里。从鸡公嘴继续南流至与干沟河的汇合处段称毛竹河,毛竹河为壶瓶山镇与太平镇的界河。从该汇合处再折转西南流,经后坪、朱家渡、两河口至洞岩注入渫水的一段称石家河。石家河为壶瓶山镇与所街乡的界河,有平洞(峒)河等支流注入。 南坪河一带因居壶瓶山主峰南麓,海拔高低悬殊极大。北有双尖子山、壶瓶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九姊妹尖、云雾山海拔也在1500米以上,而河谷地带海拔仅269~300米。山上山下温差达7.8℃,形成“山顶飘雪花,山腰开桃花,山脚冒汗花”的立体气候。一山成四季,十里不同天,各种野生动物可择地而养,各种野生植物可适地而生,因此,盛产各种动植物及矿物、药材,仅以药材命名的地名就有药王谷、黄连河、苏蒲等数十处。 南坪河段长25公里,落差达1000米,峡谷漂流,激流回旋,惊险刺激。利用水流的落差,在南坪河村附近兴建了装机容量110千瓦的水打溪水电站。 石家河流域水流终年清澈,河中盛产洋鱼、石鲫、花泉鱼,山中有虎、豹、熊、猴、山羊、野猪、五步蛇等出没。 黄 连 河黄连河是石家河的支流,为渫水的二级支流,地处壶瓶山镇境内石家河西侧,距县城北280里,发源于壶瓶山镇老木坪东南的黄连洞,与龙池河源头同一山而分流。河水循六里荒南麓东流,南岸为上八峰山东延的四姊妹尖、三望坡等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山脉,与上深溪河夹六里荒山脉南北两坡,形成典型的平行岭谷,至使河水曲折流向基本与石家河平行。先自西往东至回打坡段称黄连河,折南向自回打坡始称下黄连河。下黄连河南流再折西南向,至平洞桥以下,始称洞水,亦名平洞(峒)河。平洞河在下磨山的两河口注入石家河。该河全长23.4公里,两岸的大山,怪石嶙峋,高耸入云,形成曲折多弯的深切峡谷,只生荆棘,不长稻粟。黄连河水一路斗折蛇行,河畔的路,全系危崖险径。当地居民行路艰难,民谣说:“日出走到日偏西,还听见喊伢儿快关鸡。” 干 沟 河干沟河为石家河的支流,发源于太平镇西南部的大岭(海拔823米)北麓,从南往北,流经邓家湾、石水田、梅子垭,到邱家河转向西流,至朝天寺山麓注入壶瓶山镇境内的石家河,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52.8平方公里。溪水两岸水田阡陌,旱地散杂于山麓岗坡。 朝天寺一带,储有丰富的铁矿。 在太平镇的朝天村,引用干沟河的泉洞水建有天福水电站,总装机2400千瓦。 里 山 河里山河全流在雁池乡东北部的杨柳,发源于雁池乡石鼓垭南麓和太平镇境,由海拔700多米的黄狗尖、彭家冲、许家坡等7座大山与所夹的王家湾、月亮湾、中湾、蔡家湾、猪耳洞5条大山沟水流汇成,自北向南经千斤坪、重福桥进入弯道寺汨洞。弯道寺汨洞是里山河的唯一出口,一遇大雨,山洞泄洪不畅,千斤坪、重福桥等村就是一片汪洋。 里山河长11.9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1976年在源头的彭家冲建成了里山河水库。这是一中型水库工程,坝长187米,高32米,集雨面积19.02平方公里,总库容157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3万亩,发挥着灌溉、发电、防洪、养鱼等综合效益,解决了汨洞泄洪不畅和千斤坪、重福桥等村易遭洪灾的问题。 干 沟干沟又称干溪沟,为渫水的一级支流,全流在雁池乡境内,自北往南经老峪、杨柳园,绕易家山麓至高桥,纳入西侧的龙潭峪水后注入渫水,全长16.7公里,流域面积63.9平方公里。源头有老峪水库。 龙 潭 峪龙潭峪水为干沟的支流,全流在雁池乡境。发源于菖蒲峪,自北向南流经龙潭峪至高桥注入干沟。全长12.8公里,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 龙潭峪是条缓缓流动的小溪,上源由两股水汇合而成,其中一条是从一个直径20米的岩洞中流出来的。这股水四季水位不变,但随季节、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地涨潮涌出浑水。春秋,每昼夜2次。盛夏,每昼夜3次。隆冬,每昼夜1次。在一天之中的清浊也是定时变化。每天涌潮前,洞水平平静静地流出,泉水清澈透明;到了12时左右,洞内便似虎狼咆哮,泉水洪波涌起,涌出浑浊的黄水,水面上翻滚着无数黄色的浪花。大约3小时过后,洞内复归平静,泉水返清。故这条小溪流常呈两种颜色,一半碧绿,一半浑黄,远看恰似一条黄绿两色组成的飘带。更奇异的是,龙潭涌潮能预报天气。久雨涌大潮,必晴;久晴涌大潮,必雨;久阴涌大潮,冰冻来临。为什么会定时涌潮发浑水,有待科学考证。民间传说是洞里有犀牛,水涌而出是犀牛在洞内翻身打滚、兴风作浪造成的。 (按:像这样每天定时涌潮出浑水的奇观,全县有多处,如罗坪乡海螺村马蹄滩的犀牛洞、三圣乡河口村北岔河畔的犀牛洞,等等,民间都传是犀牛在洞中作怪。正确结论,有待科学工作者去考证)。 竹 溪 河竹溪河又名苦竹溪,以两岸多竹得名,为渫水的一级支流,地处雁池乡境内。源头有二:北源出自苏家铺的胡家坡,自西北往东南流;南源发源于石(门)桑(植)界山矿垭、蜜蜂垭北坡,自西南向东北流。两流自苏家铺合并后始称竹溪。又东流经王通庙、母鸡峪、琵琶洲、水晶庙、俞家边、大路口,至古市(又名苦竹溪市)入渫水,沿途纳潭石峪、宜竹溪、李家峪3条山峪之水,全长29.2公里,流域面积111平方公里。 苦竹溪山多田少,沿溪两岸集中了全乡的大部分水田,桐油为其主要山林特产,宜长杉木。千百年来,水隔山阻,交通闭塞。1977年,原安溪、罗坪、苏家铺三公社(安溪现属罗坪乡,苏家铺现属雁池乡)人民自力更生,劈山凿石,修建了安溪至苦竹溪(古市)的公路,横贯罗坪乡和苏家铺境,全长50公里,改变了山区交通状况。现在,这一带95%的村可通汽车,千古闭塞的山区已靠汽车进行客货运输。 竹溪河的南源即源头至苏家铺段又称皮家河。在皮家河的中段,皮家河村附近,建有工农水库。1987年11月开始小流域治理工程,1988年底缓建。两年共栽板栗、柿、李、枇杷9.5万株,建拦沙坝2座,基本控制了泥沙对工农水库的淤积,初步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47%。 渫水河下游的皂市水库建成后,竹溪河黄家台村以下河段海拔140米以下河谷低地即被淹没,河水水位将有所抬高。 苦竹溪一带系革命老根据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成立过苏维埃政府。 商 溪 河商溪河又名昌溪河,全流在磨市镇境内,为渫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磨市镇西端石门垭附近的三岔溪之向阳洞,东流经骏马峪、岩塌、南岳寺、胡坪、太平寺、王官桥、黄龙岗、泥坪、官丈坪至磨市镇街口码头注入渫水。干流长23.7公里,流域总面积97.3平方公里。 商溪河的源头是条地下河,自骏马峪村的向阳洞出流,称为向阳洞河,再稍往下即称商溪河。在向阳洞河建有全县第一座引水式电站,分上下两级,装机2台,总容量400千瓦,年发电140万度。 商溪物产富饶。据传,宋朝末年,商溪就得到了开发。由于这里有向阳洞水常年不竭,水流平缓,土质肥沃,沿溪两岸农田大部分可自流灌溉,大旱保收,盛产稻谷。且山林资源丰富,竹、木、茶叶、桐油等山货土产漫山遍野,地下矿藏有煤、石灰石等,素享“有钱难买商溪水”之美誉,加上临近桑植、慈利边境和渫水航道,古时,商贾云集,故称商溪。 近来,商溪的茶叶生产又大有发展,尤其是发现了茶中珍品——绞股蓝茶。绞股蓝在日本和东南亚被称为“福音草”,在国内视为“南方人参”、“第二人参”,是名符其实的富硒精品。这里处于野生状态下绞股蓝不下600亩,大有开发前景。 商溪流域有郑氏世居其地。太平寺后有宿儒薛光斗墓。光斗字天章,四川什邡县诸生,清康熙末流寓县境北乡,设教于太平寺。商溪、竹溪一带的士子多出其门下,薛光斗实为西北乡文化最早的导师。 为治溪保田,防治洪涝灾害,1973年、1974年两年秋冬时节,磨市镇连续发动群众,且国家投资5万元,重点整治从龙岗嘴到磨市桥头河段,共修堤长5公里,堤高2.7~3米,水泥浆砌块石结构,保护着堤内3000亩农田。30多年来,经历多次洪水考验,工程仍基本完整。 由于过渡开发,商溪山林大毁,水土流失严重。商溪河小流域治理工程1982年列入了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1987年省水利厅组织省、市专家对治理工程验收,治理程度达92.39%,森林郁闭度由0.3~0.4上升到0.8~0.9,林草覆盖率由30.7%提高到68.6%。据实测,洪水期含沙量1987年比1984年减少79.9%,流域已干涸的242处泉井又重冒清泉。农业生态环境日趋平衡。 商溪流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建立过农民协会和苏维埃政府。1935年秋,红军北上抗日前夕,在沿商溪的一些村寨里休整70多天。至今,商溪的一些岩壁、老屋墙壁上的红军标语还清晰可见。 商溪地灵人杰。商溪河畔王官桥、黄龙岗、南岳寺分别是红军初创时期与毛泽东共同战斗在井岗山的红4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烈士,八路军115师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主席的亲家陈振亚烈士,原国民党中将、中国驻印度抗日军副总指挥、著名抗日将领、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的故里,他们三人号称“商溪三杰”。 皂市水库建成后,商溪河下游芭蕉峪村官庄以下海拔140以下的河滩低地即被淹没,成为库区一峡湾。 清 泥 溪清泥溪为渫水的一级支流,全流程在磨市镇境内,发源于镇内鹅公山麓(鹅公岩海拔903.6米),自西往东流经玉皇庙、狮子岩、横铺至邓家坪注入渫水,全长约10.7公里,流域面积20.5平方公里。 清泥溪一带系革命老根据地。1927~1935年间,这里曾几度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1935年贺龙同志率领红军长征北上前夕,驻此休整70多天。 渫水皂市水库建成后,清泥溪下游自横铺以下水位有所抬升,海拔140米以下的低洼河谷即被淹没。 黄 水黄水即《水经注》所称的黄水,亦称黄溪,九澧之一,为渫水一级支流,距县城西北80里,源自县西北的黄石山(又名连巫山),从慈利县流自湖南雄磺矿入县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鹤山、两岔溪去袁公渡入渫水,流程16.5公里,历经慈利县和石门县境白云乡、维新镇,流域面积85.7平方公里。黄石山一带盛产雄磺,此水故名黄水。 黄石山自县西北逶迤而来,重峦叠嶂,草树蔽天,迤逦至雄磺矿附近,两岩矗起,黄水即从两岩间奔腾驶来,清浅可涉,夹岸百数十家,望衡而居。另有一溪,发源于分水岭,自东南向西北,途径竹巷口、青龙桥、龚家台至两岔溪入黄水。沿二水两岸则是两条呈人字形的山峪,农户多居此二峪,人烟兴旺。解放后,国家设立了湖南雄磺矿,磺厂一带遂成热闹繁华的集镇。 皂市水库建成后,黄水白鹤山、望羊桥以下到入渫水沿线,海拔140米以下部分即被淹没。 仙 阳 河仙阳河又名渫阳溪、鱼儿溪,为渫水的一级支流,也即渫水最大的一条支流。上源有三。一为南岔河,源出三圣乡苏家冲脑,源头有南岔水库。水出库后自西向东流径扯竹坡、银门关、樱桃岗到河口与北岔河汇合。一为北岔河,发源于三圣乡汤家山东麓,自北向南,纵贯河口境东北部。南北二岔,各长十多公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水稻生长;两边坡地,遍植油桐,是桐油的集中产区。至河口两水合流后称为干滩河。干滩河折南流至黄金塌注入仙阳河。三为夹山溪,源出澧、石界山之分水岭白岩壁(岭东为涔水源),西流至槐树阁与黄沙溪水合流后称为仙阳河。仙阳河西流至黄金塌纳干滩河水,再西流经白鹤岗、新开寺、杜家岗、枣儿包、毛家坪、维新场、古城堤、九间铺,又西南流至两河口会渡水,出鱼儿溪入渫,历经三圣乡、维新镇,全长约80余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 渡水、仙阳河二水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田连阡陌,绿满平畴,水源流沛,灌溉方便,物产丰富,素有“金仙阳,银渡水”之称,为水稻主产地。南北两面山坡盛产油桐籽、油茶籽、乌桕籽等。同时,利用山坡草地,发展草食牲畜,三圣一带饲养的马头山羊,体形大,皮毛好,经畜牧部门选定为山羊良种繁殖场地。地下矿藏有煤、石灰石、铁和陶土。沿河两岸也是经济文化发达区域,杜家岗(杜姓人居多,故名)、三圣庙、维新场等大小集镇密布。 仙阳河一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南岔河的樱桃岗,为太平天国时期陈绪儒起义处。仙阳河畔有刘家峪、杜家岗革命纪念地。1935年秋,长征前夕,贺龙、肖克率领红二方面军在仙阳、渡水一带驻营休整2个多月。 皂市水库建成后,仙阳河从入渫处上至杜家岗一线,沿河两岸海拔140米线以下的“膏腴之地”即被淹没,到时,又会在人们眼前出现一个宽阔的高峡湖湾美景 渡 水渡水,为仙阳河支流。有两源:一源出自太平镇九渡河的八方冲,源头建有八方冲水库;一源出自松山峪。二源于二方坪合流,南流经百丈丘、袁家峪、竹儿岭、罗家垱、上中下坪、李家坪、渡水坪,至仙人墩与温水合流,再过贾家村,到两河口注入仙阳河,历经太平、维新两镇,全长约50余里。 渡水各段名称有异。北起官庄坪,南到罗家垱村广福桥,称九渡河。九渡河系狭长山峪,溪水中流,因山峦拦阻而蜿蜒曲折,昔日未修公路以前,徒步越经此境,要涉水9次,故名九渡河。 沿溪河山峪,多水田,产稻谷。山峪两边岗岭坡地,出产黄豆、玉米、红薯。土壤有两种,九渡河上段为砂石山,宜植油桐;下段多系黄土,适宜松、杉生长。从广福桥到上坪段称峡峪河。从上坪到两河口入注仙阳河处,称渡水。 相传,很早以前,该水下游,河床高,河面窄,水流不畅,中上游常遭淹没,阻塞成湖。元末明初,盛姓基祖迁此定居,为开垦彼岸,常驾木簰渡河,故称渡水。 渡水一带,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沿河两岸,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田连阡陌,主产水稻,素有“银渡水”之称。在渡水河边,有株古老的重阳树,树龄1100多年。现树干高25米,围径7米多,根部需8人才能合围,仍枝繁叶茂,浓荫铺地,故地以树名,叫重阳树村,为原渡水乡政府驻地。1935年秋,贺龙率红二方面军在重阳树驻训月余,扩红近百人。 皂市水库建成后,渡水从入注仙阳河处(两河口)上溯至上坪村附近,沿河两岸海拔140米线以下部分,均被淹没,沿线冲积平原上的良田美景即成为水下仙景。 峡 峪 河峡峪河为渡水河的中段,在维新镇境内。武陵北支的一条山脉在这里从中间断开,形成一条5公里长的峡谷,因此得名峡峪河。峡峪河全长40多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离热水溪仅10公里,距县城50多公里。 峡峪河上源为九渡河,再自北向西南蜿蜒流到与渡水相连。峡峪河谷是藏珠卧碧的渊薮之地,流域内植被丰富,水系发育良好,水质甘醇甜美。基岩为不透水层,故“久晴不断流,久雨水碧绿”。上游谷深坡陡,多瀑布。自娘娘洞至十八拐,时有瀑布飞流直下,十分壮观。下游两岸绝壁如削,岩峰高耸,直指云端,青藤翠蔓,如织如画。谷底水流湍激,浪花飞溅,峪风习习,扑面生寒。 峡峪河最宽处也不过50米,十里峡谷,十里激流险滩;十里河岸,十里悬崖峭壁。悬崖缀翠迭锦,峭壁飞瀑流泉,尤其是十里溶洞密布,瀑布飞溅,景观奇特。有娘娘洞、天子洞、缩水洞、奸臣洞、白岩洞、壳叶洞、龙洞、穿洞、浑水洞、干柴洞等36洞;有凉水泉、间歇泉、粟家泉等72泉,各具特色,千奇百怪。传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姓廖的农民,不堪乡绅压迫剥削,集众举事,自称天子。后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遂退入山洞抵抗。那个叛徒被钉枷上镣,打入天牢(山洞)。廖天子被敌人杀害后,其妻便移居另一山洞,隐居修行。这些山洞后来分别被称为天子洞、奸臣洞、娘娘洞。 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尤以娘娘洞最具特色。娘娘洞位于峡峪河源头山腰,洞门分上下两层。下层像土家吊楼,一根碗粗的古藤从中垂下,攀沿可至上层。洞口钟乳石林立,倒垂者如珍珠门帘,侧踞者若守门雄狮。还有的似引颈金鸡,有的像踏云仙女,形神皆备,巧夺天工。主洞深约1公里,有一窄小石径通往洞中,洞内十分宽敞,钟乳怪石遍地皆是,共24000多根,形态各异,不一而足。有珠帘、盆景、雄狮、金鸡、梳妆台、百宝箱、宝莲灯、七弦琴、神龙、玉泉池、奔鹿、单峰驼等石乳景观。七弦琴最为奇绝,轻叩其弦,则妙音回荡,缭绕不绝。 奸臣洞距娘娘洞约500米,门矮内阔,钟乳石成团成簇,错落有致。正洞中耸立一堵高大石墙,墙后环立约2米高的石柱,状若栅栏,中有巨石樊笼。洞深处为廖天子拘押死囚的“天牢”。“天牢”中,钟乳石有的如判官怒目,有的若狱卒执戟,有的似死囚乞怜。冷风习习,阴森可怖。 天子洞雄伟瑰丽,旁有锣儿岩悬于峭壁,可望而不可及,唯力大之人方能投石击响,声若铜钟,传为廖天子集兵之号令。 龙洞每日早中晚各涌出大水一小时,使峡峪河水上涨一尺,极有规律,令人称异。相传洞中有一条蛟龙,60年一出洞,12年一醒,一天翻3次身。浑水洞更为奇特,每有人声喧哗便浑水如潮。缩水洞只要你连喊:“缩、缩、缩”,水位就会乖乖地跌落下去,连叫:“涨、涨、涨”,水位又自觉地慢慢上涨,相当有趣。 峡峪河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和洞群,更为奇特的是河两岸遍布世界罕见的原始野生腊梅群落。腊梅属稀有植物,寒冬腊月,腊梅绽放,竞相吐艳,香溢长谷,沁人心脾。花呈鹅黄色,虽无红梅之艳,却具野生野长的神韵。花又可焙茗入药,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峡峪河的腊梅群,面积500余亩,共76000多株,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发现的最大最完好的原始野生腊梅群,堪称天下一绝,已为国内外生物学家普遍关注。这里还生长有兰、菊、蔷薇等植物。每至阳春,鸟啭泉鸣,百花齐放;序属三秋,野菊凌霜,漫山遍野。景区之内,春兰秋菊,夏草冬梅,四季如春。峡峪河中瀑布众多,飞流直下的三重瀑布,雄奇壮观。还有温泉,严冬季节,水温达60℃,热气腾腾,雾气缭绕,晴日朝暮,空中幻出一座五光十色的“花桥”,成为闻名遐迩的“丽日彩虹”奇观。 峡峪河风景区是奇特的溶洞迷宫,是美丽的天然花园。一石一山都流传着神奇的传说,一泉一水都蕴藏着自然的魅力。现已正式开放,区内设施齐备,服务热情周到,每天均有客班车往返,观光旅游极为方便。 温 水温水为九澧之一,俗名热水溪,当地人又称为“火龙泉”,系渡水支流,在维新镇境内,距县城西北130里,发源于阳峰山(又名阳布山)下石穴中,长20余丈,水若汤沸。又说水下含有雄磺,故水有股雄磺味,能治皮肤病,当地人多喜在此洗浴,今建有“热水溪温泉疗养中心”。温水东流4.9公里,经仙人墩注入渡水,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 仙人墩俗称仙人椿,又名仙人楼,在县城北100里九渡河出水口,是个在溪中温水上建的一石墩,高约数丈,大可数十围,石砌八百,古藤盘结屈曲,不知何代所建,后被民国24年的洪水冲毁。 皂市水库建成后,温水将全线被淹,成为山中平湖港湾。 南 溪南溪亦作兰溪,在白云山南萦绕而过,因其地过去盛产兰蕙,故名。据说屈原放逐沅澧之间,曾乘舟顺兰溪逆水而上,闻得兰草花香,随后看见溪水两岸遍野高贵优雅的兰花,大喜过望,吟出了“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千古名句,并将此水取名兰溪,后叫成了南溪。 南溪有数源。北源出于云落观山南麓金环洞,水量很大。金环洞水流10里许,会鹿耳泉水和株树源泉水到枧桥。南源发源于分水岭,自西向东流经雷公嘴,到枧桥与北源会合后,经鸡鸣桥、白云桥,东流纳悬钟峪水、北峪水,再经筑坝桥、美盛桥到皂市朱家坪注入渫水,历经白云乡、皂市镇,全长16.8公里,流域面积83.4平方公里。沿溪河两岸,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原。南北山麓,布列着悬钟峪、北峪湾、苏家湾等6条分别长约2公里的山峪。 枧桥附近,建有南溪水库,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 溪边美盛桥东,有一本七株的古柳树,材皆连抱粗,高十余丈,荫地数亩。清嘉庆21年(1816年),当地人用石头给树垒了石台。每到春天,枝条繁盛,状若丝缕,“七株柳台”成为石门一大胜景。后清道光年间,溪水冲涨,台圯柳倾。同治年间又小柳成材,以为可复旧观,但今已无遗迹。 南溪入渫处的西南侧原有万寿宫、肖氏书院(民国时改为中心学校)。肖氏书院为清同治时乡贤肖方诰捐缗钱千串所创义学。民国32年冬,皆为日寇焚毁。 现南溪一带,物产丰饶,经济繁荣,皂市为县域中部重要集镇,有著名的柑桔交易大市场。 干 溪 沟干溪沟又名安乐溪,位于新关镇渫水东岸,为渫水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新关镇松林峪苏家大山的土地垭,西南流经茅坪、安乐桥、应安桥至新关莫家塌入渫水,长10.6公里,流域面积40.84平方公里。 干溪沟久旱则涸,故名干溪。现溪沟下雨才有少量流水,加上石(门)清(官渡)公路经此,已跨溪修建了安乐桥,交通便利。 干溪沟水土流失面积23.26平方公里,属全国“以工代赈”石门县重点治理小流域。从1989年3月开始,用封山育林、造水保林、退耕还林、修建塘库、防崩设施等办法治理,到1991年6月止,用二年半时间完成了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79.8%。 澹 水九澧之一。由我县新铺乡境流入临澧县,源流分南、北两支。北支发源于县境燕子山翟口毒,流经花桥峪中和铺、真武殿,东流入澧县境后转入临澧县境。南支源出二处,一处源于燕子山女儿垭,流经苦溪河、华溪洞、河曲峪东流入临澧县境。一处源出尖峰山(仙凤山);两源在河曲峪合流。南北两支源流在临澧县谭家铺之两河口汇合,再流经新安、官亭等地入澧县境后于澧阳桥注入澧水。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 澹水在石门境内流程10.5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0.5‰,共有干支流4条,较大支流有何家冲、廖家冲等。 1957年,临澧县在澹水上游建官亭水库,官亭塔以上北支9公里、南支7公里均被淹没。同年,澧县为消灭血吸虫病,填河灭螺,将官亭塔以下河道全部平废。原澹水上游来水,从官亭水库溢洪道泄出南撇洪渠至新安镇汇入澧水,下游则从澧县北三撇彭家峪入涔水。 双 溪双溪发源于县东15里新铺乡瓜子峪的分水岭,自北往南有金鼓洞、吴家洞水注入,溪流经吴家洞、瓜子峪,从塘上铺村进入易家渡镇,注入双红水库。另有一源自黑岩峪流出,有召公洞水入,也注入双红水库。在双红水库修建前,双溪桥以上此二水合流,故名双溪。双红水库汇合几条上源后,自南端闸口向东向南分几股流出,其中一水自双溪桥转为东流,经枧桥、干溪沟(新关也有一水名干溪沟),在熊家桥注入澧水,历经新铺、易家渡两镇。流程23.3公里,流域面积56.7平方公里。两岸有一冲积平原,名双溪坪。这一带气候温和,水利条件好,宜粮宜棉,为县域富庶之地。双溪上有一桥名双溪桥(在今双溪桥村),明嘉靖辛卯年石门县令杨永秀建,刘希简作记。民国32年抗战时,因破坏公路毁之。民国37年又因重修公路修复之。 道 水道水是九澧之一,为澧水的一级支流,自慈利入境自西向东横贯蒙泉镇境入临澧。旧志称“按《水经注》:澧水支流有茹温溇渫黄涔澹诸水,而无道水,道水之名不知何时起。”相传昔有浮邱子者,黄帝时人,种苦荬于浮邱之岗,洗药道水之上,丹成得道,道澧之名始此。 道水有南、北两源。南源出慈利县五雷山东麓之三王峪,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两河口入县境,经冯家坪,注入夏家巷蒙泉水库(中型),泄出后向东流,经磨子坪、夏家巷、梅家河,至尖刀嘴与北源汇合,长约27公里,这一段又名龙潭河。 北源水量较大,多系溪涧泉洞组合,大体分为两支主流:一支源出慈利县苗市桃树垭东麓,从西南流向东北,至桃子溪后转东向,入县境后在东泉洞口出流,称为东泉。东泉洞口约3丈余,水量甚大,潭影澄碧,溅沫飞注,现在此处建有东泉水库。另一支源于慈利县苗市五一煤矿洞口东面,此支正处喀斯特发育地区,阴河泉洞很多,水流一度潜入地下,在各洞间迂回出没,入县境后在西泉洞口流出。北源两支东泉、西泉(清朝田光锡写有《东西二泉洞记》,见“题咏篇”)。在官渡桥东1公里处汇合,东南流经新桥、马塌、中坪、水制,于尖刀嘴汇合南源,合而东流,始称道水。道水流至白洋湖附近,几度迂回转向,再东北流至易家渡,左纳洲浒溪,右合龟溪,至龙口桥入临澧县境,沿途纳阳明溪、沙溪河(本流域最大支流)等支流,最后于澧县澧南垸道河口注入澧水。 道水全长102公里,流域面积1364平方公里。流域界于东径111°14′~111°50′,北纬29°11′~29°37′之间。整个流域形似桑叶,位于武陵山脉南支尾翼与洞庭湖平原交接处,东西长58公里,南北平均宽24公里,河网密度0.23公里/平方公里。 道水在县境内流程31.7公里,流域面积326.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1‰,有大小干支流22条(含道水)。道水流经的蒙泉镇,山明水秀,稻田沃腴,为我县经济、文化发达区域。如明内阁侍读梅鹙、礼部侍郎匡文贞、清孝廉梅峄、明经申正飏、征君阎镇珩,皆是蒙泉人,在明清两朝对县域文化贡献很多。自夏家巷以下沿道水两岸东向至白洋湖,呈一开口窄长盆地,平均宽约3公里,地势低缓平坦,沃野千顷,人烟稠密,为邑南重要粮食产区。 道水多系复式河床,下切较浅,一般切深6~9米。南源水流出夏家巷进入近代冲积盆地平原汇合北源后,下切力量已微,水流改向两岸侵蚀,河岸逐年崩塌,尤以大洪水时,冲刷淤积作用强烈,河湾滩险渐次发展,形成现今道水滩多、水浅、河道弯曲的特点。 道水流域属亚热带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境内夏家巷、两河口、广福桥一带为暴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85毫米,以下东向渐次递减。年内降水时间集中,春末夏初阴雨连绵,入夏至秋前出现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伏秋又常发生干旱。由于河床下切较浅,相对河谷断面泄洪能力弱小,枯水季节地下水位低,对河流补给困难,故易形成大雨洪涝、无雨干旱之灾害。 1958年10月动工在蒙泉镇栗树嘴村道水支流修建了首桥水库(原名超美水库),这是全县第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后该水库与附近的寺垭水库联合运用,后又并入蒙泉水库灌区,共同发发挥着很好的灌溉效益,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 道水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县总产的四分之一,其中稻谷占全县产量的三分之一,素有“石门粮仓”之称。为石门的“鱼米之乡”。道水河畔的夏家家巷、白洋湖昔日皆为道水上游地段、邑南最著名之米市,白洋湖仅墟场谷米年成交额就逾10万担。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石膏和矽砂。矽砂储量为亚洲之冠,现已开采利用。区内有常德市青峰煤矿。 以前,道水一线夏家巷、白洋湖等沿河农民的草纸、粮食外销和工业品购进凭水出入,由于河道水浅,船载仅2~3吨。1965年后,由汽车运输代替水运而停航。 道水流域系革命老根据地。1927~1928年,时任中共石门县委委员的袁任远,以在白洋湖第6高级小学任教为掩护,组织发动了“省垣为之震惊”的石门南乡起义。建立了方圆200里的太浮山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为策应解放,党组织在白洋湖龙头岗成立了第8突击大队。 洲 浒 溪洲浒溪又名锦溪,为道水北岸支流。有二源,一出白眉垭,一出十九峰枣儿垭仙梨洞,自北向南纵贯夹山镇的杨坪、三板桥,出洲浒溪村注入道水,流程20.9公里,流域面积56.1平方公里。自源头到洲浒溪村段称为锦溪,再往下称为洲浒溪,洲浒溪南流不过一里即入道水。溪中有洲,据《尔雅》称水中可居者曰洲,岸曰浒,故此段水取名洲浒溪。 洲浒溪近临澧界,旧有桥,道光27年(1847年)重建,同时邑人吴士楹作记。流域内皆为丘陵地,沿溪两岸为狭长平地,耕地多,物产丰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