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望道译文集 |
释义 | 《陈望道译文集》编录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翻译的论著四十六种,分上、下两卷,大体按内容依发表时间为序编排。上卷主要是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学大纲》、《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等论著在内的关于社会革命和人类文化问题的内容。下卷主要是包括《艺术简论》,《苏俄文学理论》、《实证美学的基础》等论著在内的关于文艺理论和美学问题的内容。 图书信息书 名: 陈望道译文集 作 者:陈望道 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平装:1002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309065510 条形码:9787309065510 商品尺寸: 24.8 x 17 x 4 cm 商品重量: 1.3 Kg ASIN:B00303FM84 定价: 98.00元 内容简介《陈望道译文集》编录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翻译的论著四十六种,分上、下两卷,大体按内容依发表时间为序编排。 上卷主要是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学大纲》、《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等论著在内的关于社会革命和人类文化问题的内容。 下卷主要是包括《艺术简论》,《苏俄文学理论》、《实证美学的基础》等论著在内的关于文艺理论和美学问题的内容。 这些翻译成果,对于了解和研究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工人运动史、妇女运动史、新文学运动史以至翻译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 作者简介陈望道先生(1891—1977),浙江义乌人,著名学者、翻译家、教育家。1919年自日本留学归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本,1921年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至1977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达六十年,涉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在哲学、美学、文艺学、新闻学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并留下多种翻译成果;他学术事业的基点和重心是在中国语文的研究方面,为语文改革、语法学和修辞学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主要著译收录于《陈望道文集》(四卷,1979—1990)、《陈望道语文论集》(1980)和《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 图书目录上卷 共产党宣言 〔德〕 马格斯安格尔斯 合著 第一章 有产者及无产者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 第三章 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著作 一 复古的社会主义 二 保守的社会主义(资本家社会主义) 三 批评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四章 共产党和在野各党底关系 马克斯底唯物史观〔日〕 河上肇 著 第一 序论 第二 社会进化论 第三 阶级争斗说 劳农俄国底劳动联合 〔日〕 山川均 著 一 劳动者应联合起来 二 俄国劳动者联合的情况 三 俄国劳动者联盟的组织 四 俄国劳动者联盟的职责 五 劳动者的权利 六 劳动者的政治地位 七 劳动者的薪酬 八 俄国劳动者联盟的性质 九 俄国劳动者联盟的特长 社会意识学大纲 〔俄〕 波格达诺夫 著 译者序言 第一篇 序论 第一章 社会意识学底界说 第二章 社会意识学底方法 第三章 社会意识学底界限及说明计划 第二篇 原始社会意识时代 第一章 社会意识底起原 第二章 社会意识在原始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 权威的社会意识时代 第一章 宗法时代 第二章 封建时代 第四篇 个人主义社会意识时代 第一章 观念的个人主义社会 第二章 过渡形态 壹 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度 第三章 过渡形态 贰 农奴制度 叁 手工业者底行会 肆 商业资本主义 第四章 工业资本主义 第五篇 集团主义的社会意识 结语 索引 …… 下卷 附录一 陈望道传略 附录二 陈望道译文目录索引 后记陈望道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也是卓有贡献的翻译家。他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他翻译介绍了多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斯底唯物史观》、《现代思潮》等,尤其是他首译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为了研究解决五四以后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等诸多社会问题,他还翻译了大量传播新思想的论著,如《劳动运动通论》、《劳工问题的由来》、《性的道德的新趋势》、《劳动妇女的解放》等论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为了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他又大量译介了苏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和有关的新兴文艺理论,如《苏俄文学理论》、《实证美学的基础》、《社会意识学大纲》、《艺术简论》和《文学及艺术之技术的革命》等著作,在当时都很有价值,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摘有产阶级发达一步,他们政治上的权力,也便跟着发达一步。当初在封建时代,贵族掌权的时候,他们也是个被压迫的阶级;在中世纪的自由都市里,他们便是个武装的自治团体,有的变成独立的共和都市(如德意),有的变成王政治下纳税的“第三阶级团”(如法);到了手工业时代,他们被半封建或专制的君主,用做抵抗贵族底器具,大王国统一底柱石;最后,近代的产业和世界的市场,都成立了,他们就成了有产阶级,那近代代议制度国家底政权,都被他们一手把持;国家底行政机关,只算办理他们公共事务底一个委员会罢了。 从历史上看来,有产阶级也曾有过革命的功劳。 有产阶级得了权势,那封建的,家长的,山林的种种关系,便到处被他们消灭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