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天博
释义

陈天博(1910年-1990年),本名陈润南,又名陈天博,晚号后觉、锐津。籍贯广东省番禺县石楼村,祖父为陈浣薇,是前清秀才;父亲为陈伯篆,是监生,俱是爱好书法者。

中文名字:陈天博 出生日期:1910年

别名:后觉、锐津 逝世日期:1990年

国籍:中国 职业:书法家

民族:汉 主要成就:擅长书写康有为体书法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石楼村

简介

著名康体(康有为书体)书法家。斋名为“无奇轩”,又号“三尘楼”。1944年以四幅康体书法参加“华南文化展览会”,其中有两幅成为最高奖的“特选”;1985年获“广州市第一届群众书法比赛”一等奖。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画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著名书法家区潜云在《广州日报》(1989年12月19日)刊发《试论岭南书风与书派》一文,将陈天博先生与梁启超、黄金海、吴子复等书法名家列为广东碑派十子。为“康体四大名家”之一(其余三人为:南京的萧娴、上海的刘海粟、河南的王澄)。

以上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生平

陈天博祖父为陈浣薇,是前清秀才;父亲为陈伯篆,是监生,俱是爱好书法者。但他的书法是自学的,受父辈的影响不大。

4岁零五个月,陈天博入乡间私塾读书,学习《幼学诗》、《千字文》、《人之初》。

9九岁时,陈天博被人以石击破头颅,流血如注,后由路人以熟烟给他止血,拖他回家。翌年,脑渐觉有障碍,同时右手也觉不灵敏。

13岁时,在家摹临成亲王、欧阳询、孙过庭、王羲之等的字帖。

15岁,跟叔父陈作勤出广州,加入赤社美术学校暑期班。

[按:该学校校长为广东省名书画家胡根天。]

先生本来欲学国画,但在这里只教用木炭枝模仿石膏像,没兴趣。暑期结束后,遂返乡继续学习书画。这时改学魏碑,所摹临的,有张猛龙碑、郑道忠墓志、敬史君碑、张奢碑等。

20岁,在番禺一区第二十小学当教师,这时右手已不能执笔了。旋得了一本康有为字帖。见里面的字体,雄健挺拔,极度喜爱,继续买了两本,用心摹临。从这时起,开始勉强用左笔了。

1938年,28岁,这时日敌南侵,迫近三水,跟随南乔小学校董何楚田逃难到四会迳口暂避。后得番禺县长利树宗收容(因县府迁在这里附近),并遣派工作。从此就在旧政府服务,当中失业过几个月,一直做到解放

1942年,32岁,先生结婚,产一子一女。

1944年,34岁,陈天博先生写了四幅作品,均为康体,参加“华南文化展览会”。其中有两幅成为最高奖的“特选”。在广州的国际俱乐部用红纸榜出。该奖由当时著名书法家谢熙(1896~1983,字子祥,别号止园)评出,由教育厅许少珊科长颁奖。先生得奖金、奖状。

[按:据先生及麦少麟、谢锴等先生介绍,这个书法比赛,也就是通常说的东南五省书法比赛,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奖项,获得“特选”,即一等奖,堪称一夜成名。]

获奖后,先生被当时著名书法家谢熙邀请到位于广州市文明路的“文缘馆”,标润格鬻书。(指如有客到,会接受客人指名书写。这在当时是对书法家的一种殊遇)

[按:1943年,谢熙在广州文明路开设“文缘馆”,专门介绍广州名家书画,抗战胜利前夕,迁往十八甫路。广州书画名流常集此切磋书画技艺。]

1956年,46岁,到光荣印刷社再转并永红印刷厂工作。其后该厂转产,改为表带厂。至1972年退休。

1980年11月,经胡根天介绍加入广州书画气功研究会,被会长梁占江聘为顾问。

1985年,75岁,获“广州市第一届群众书法比赛”一等奖。

1988年 78岁,1月31日,获得“龙年国际书法篆刻电视大赛”诗词佳作奖(湖南电视台主办)。6月18日为《羊城晚报》题字:未名副刊……

1989年 79岁,入住广州市海珠区红十字会医院。

1990年 80岁,春(约3月间),卒。有残稿《新草诀》遗世。(以上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书法作品选

以下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诗词、对联选萃

抗战时北岭思亲

1938年时在中山

野烟漠漠雨迷离,

游子他乡动客思。

回首干戈横旧路,

白云彼望泪悲垂。

抗战诗

哀鸿遍地山河缺,

孤掌难鸣负将才。

公有葫芦我独解,

霏霏雨露润枯荄。

无题

森翁欢宴老中青,

书画诗文交互称。

愧我壮年犹不及,

夕阳西下意如冰。

登莲花山塔有感

内浮练水外狮洋,

登塔抒怀景物长。

遥溯虎门焚毒缋,

林公我独颂流芳。

附林公则徐对联:

偶然风雨惊花落;

再赴楼台待月明。

甲子孟夏国庆颂一首调寄捣练子

迎国庆,党恩深,

万众腾欢力更伸。

四化征途齐挺进,

气吞牛斗震乾坤。

陈天博先生七十岁自挽联

混世虚名自愧乾坤枉逆旅;

幽栖迟暮未能家国尽涓埃。

(1980年仲春)

以上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轶事

陈天博名字的由来

据陈天博先生说:他有个朋友叫陈光普,在先觉中学做老师。陈光普有个儿子叫陈洪博。有一天,陈天博先生做梦,见到自己扶着陈洪博的膊头升天,醒后,给自己起了个名字:陈天博。

陈天博搦管高歌寄意楼

“岭南二麦”之一的麦少麟是麦华三堂弟,我认识他时,已年高70。身板硬铮的他并不萎靡,常常呲着一排假哨牙,用手捋着头上短而硬的白发,在他自号的“高歌寄意楼”吟诗写字。

抗战时期,避寇南来香港的文化名人叶恭绰、柳亚子就非常赞赏他的一手精绝的蝇头小楷。那时在香港读书的麦少麟又参加过简又文主编的大型文丛《广东文献》的编写工作。见过世面的麦少麟自然眼角很高。他的书法以二王法帖为基础,杂以魏碑,文笔老辣,线条捷中带涩,像他的楼名,富有豪迈之气。

私下里,麦少麟对广州书坛并不太感冒。印象中,他最常向我提及的,是清季的大书法家吴道鎔。有一次聊得性起,他一把扯起我,从河南跑到河北的海珠路,在一家民居的门楣上,看吴道鎔留存在广州不多的遗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随麦少麟浮舟到江门访陈白沙故居,面对明代广东大儒质朴、天然的茅龙书体,他大表称许,后来更在奉和我的《白沙故居》诗中写道:“茅龙飞舞来南粤,端坐澄心一哲人。”

我欣赏麦少麟,是觉得他识得敬畏。

一天夜里,我在以写“康(有为)体”出名的陈天博家中聊起麦少麟。原来,他们两人都是番禺乡里。之前,彼此是知道对方的书名的。

80岁的陈天博忽地挣扎着站起来:“走,你带我去见麦老。”

我一看,已经过了9点,说:“晏了,改天吧。”

陈天博像一匹高龄骆驼,缓慢而哮喘挣扎着,他气咻咻说: “不,现在就去。去写字!”

陈天博早年伤残,右半身麻痹,不良于行。见书兴大发的他很执著,我带他飞“的士”漏夜访麦少麟。

我们不速而至。麦少麟意外一过,便嬉笑着和陈天博聊了起来。接着,他们便舒纸理笔,“一得阁”墨汁在砚上散发着翰香。

陈天博先写。麦少麟边看,边低声对我说:“他三十岁那年,一举夺得东南五省书法大赛第一名,名震天南。那时他精壮,不比现在羸弱。他的字也比不上以前了。”

陈天博将新写的“积健为雄”赠与麦少麟。

轮到麦少麟写了。他嫌墨太稀,拿起墨条在砚台上“霍霍霍”磨起来。等墨稍一稠,便醮墨狂书一斗大的“寿”字,字得圆润婉转之妙趣。他将字送赠陈天博。

然后两人品评起对方的书法。过了半夜,他们谈兴正浓。

看着他们兴高采烈,我忽生感慨。像他们这种互相推许,切磋艺术的事,很少见。在我认识的他们各自的学生中,彼此也鲜有交流,更遑论取长补短。他们更多的是互相指斥,自建樊篱,这或许是近年广州书法疲弱的一个重要因由。

陈玉森先生悼陈天博挽联

这副新发现的悼陈天博挽联,是写在一个信封面。好像是我写的,但细考联文,觉得应该是他的兄弟陈玉森先生写的。联文写得很好。补注上出典。

太息童稚情亲,暮年风仪,空怜八秩老衡门,原宪心期天可鉴;

况是殚精翰墨,齎志文场,仅剩一生唯手泽,康公笔法世谁传。

原宪(前515~?)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

齎:赍,怀抱的意思。(以上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评介

广州市书法协会钱毅:磨炼日久,更趋老辣。

著名书画家胡根天:细字好过康有为,大字康有为写得好过陈天博。研治康体而卓有所成者,广东仅陈天博一人耳。

著名书法家秦咢生:自学康体而能有成,十分难得。

著名画家谢锴:有点字超过康。用墨,运笔,自具风貌。

挽联:(以上俱摘自胡荣锦著《陈天博先生书法纪念册》)

世界艺术品网之广州诗书画的相册“陈天博康体书法艺术”介绍:康有为书法的唯一继承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