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进古城 |
释义 | 概述前进古城位于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东面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的东庙岭山上,1987年10月24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由防御墙和守备城组成,均为山皮土筑。经过测量,前进古城的内城占地约1.5万平方米,城墙遗址十分清晰。 规模防御墙南北方向,长1189米,墙基残宽10米~12米,墙残高2米~3米,沿墙设有瓮门1个,旁门两个,马面10个,角楼3个。瓮门东西半径11.5米,南北直径22米,外门道宽7米,内门道宽22米。 在瓮门南与北25米处,各有一旁门,门道宽7米~8米。马面全部建在防御墙东侧,间距5米~12米,马面直径10米~16米。 在防御墙外挖有护城壕,宽8米,深1.5米。防御墙的北端有角楼两个,间距100米,南端有角楼1个。角楼长11.5米,宽8.5米。在防御墙的偏南部位,有掩体数处。 整座守备城呈不规则长方形,方向为南偏西60度,东北至西南长200米,东南至西北60米~120米,周长600米,墙基宽9米~12米,残高两米左右。 在城墙南侧偏西部位,开有瓮门一个,瓮门南北长22米,东西宽20米,内门道宽8米,外门道宽两米。在北、西、东3面均有马面,北墙两个,西墙1个,东墙两个。马面宽6米~10米不等。 在守备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角楼,角楼宽约6米,内墙残高1.5米左右,外墙残高2米左右。防御墙与守备城两者最近距离为10.5米。 城墙同防御墙、守备城一样夯土修筑,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墙基残宽10米,墙残高平均1.5米。在城墙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城门位于南墙正中。 在内城外围四周 100米范围内,遗留有很多蓄水池和水井,其中南面一口水井至今水源旺盛。 在内城废墟四周,存在有很多碎碗残片,从质地和做工判断,这些碎碗残片应属于不同朝代,其中黑釉残片疑为辽金时代,而清花瓷片疑为清代。 在古城东、南、西3面,有很多暗壕通道。这些暗壕通道纵横交错,相互连接,最宽处可达10余米,最深处可达3米。它们从山顶一直通往山下,足有十几公里,工程量十分浩大。除此之外,内城东1500米处有一处寺庙遗址,面积200余平方米,遗址处散落有许多块石、条石、石板,不远处有一口水井。 另外,在防御墙西3000米半山腰处,还有旗杆石座一尊。旗杆石座北侧两米处修筑有条石台阶和石墙,台阶和石墙上方北侧约有1000平方米平地,推断当初应有建筑,疑为古城城门址或古茶楼驿站。 前进古城应该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渤海时期军事防御要塞。 相关背景公元698年,我国北方的粟末靺鞨族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的地方政权— 渤海国,立都于敖东城(现在的敦化市六顶山,距离前进古城不到60公里),最强盛时渤海国下辖5京、15府、62州,从长白山、松花江一直到牡丹江、黑龙江流域,俄国远东滨海地区都属于渤海国领地。 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郎将崔忻前往渤海王都——敖东城,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一直到926年被契丹阿保机所灭,渤海国在我国北方统治长达229年。 如此强盛的渤海国在王都—敖东城外不到60公里的险要地带修筑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前进古城,西北可控呼兰河谷,抵御北方来犯之敌;西南可扼蛟河、吉林、桦甸,阻挡东进军旅;东南与敦化境内的西北岔古城、帽儿山古城相呼应,形成保卫渤海国王都的重要军事屏障。 从筑城方式和方法来看,前进古城也很符合渤海时期的筑城特点:就地取土,夯筑而成,城墙多设瓮城和马面,城四角建有角楼。 在目前发现的渤海国遗留下来的古城城址看,如俄国远东滨海地区的克拉斯基诺古城、南乌苏里斯克古城和我国境内的大量古城城址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还有就是寺庙遗址的发现,也为渤海古城提供了佐证。 据史料记载,渤海国有萨满教、道教和佛教,大祚荣建渤海国第十六年,曾派遣王子前往长安城,请求入寺礼拜。 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国更是广建佛寺,以东京、中京和上京最为密集,就连军营要塞处都建有佛寺,有些还建在僻静的山冈上。 从前进古城遗址周围采集到的遗物判断,渤海国灭亡后,辽、金、元、明、清各朝各代一直将前进古城作为军事要塞沿袭使用。 有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奉旨移驻吉林乌拉城后,为了加强与东北各地的联系,特别是为了防御沙俄入侵,曾开辟多条驿路,其中一条驿路是由尼什哈站出发,经由龙潭山、江密峰、拉法等10站到达宁古塔(原在黑龙江海林,后移往宁安)。这条驿路,正是通过前进古城。 价值前进古城发现,对于研究渤海国早期的军事防御和历史有着重大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