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师曾
释义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中文名:陈师曾

别名:衡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义宁

出生日期:1876年

逝世日期:1923年

职业: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人物简介

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

生平年表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28岁 师曾入高等师范学校习博物学。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29岁

与鲁迅同邀即将动身回国的沈瓞民在东京日叱谷公园,共议国事,揭露日俄战争真相。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30岁

冬,师曾与弟隆恪、寅恪同返南京。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31岁 师曾在东京与李叔同相识。李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两人往来甚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33岁

仍留日本学习。作《与汪旭初、范彦殊兄弟大森观梅,夜宿晨光阁》诗。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34岁

作《元旦微雪复晴》诗。

2月,作《花卉人物山水册页》,其中《逾墙》一画上题:“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之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公湛吾友以旧绢嘱画,遂戏仿之,聊博一粲。”

夏,毕业归国,被聘为江西教育司长。

有《读大人携家集淮舫诗感赋》、《公湛以诗酬我之画,复以诗报之》、《晴庐晚眺》、《至前妻范氏墓所》等诗。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2日,病逝于南京。

满门俊彦--义宁陈氏

陈师曾籍贯为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义宁陈氏一族源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陈宝箴(1831—1900年),族谱中名观善,陈师曾之祖父。清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得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赏识,并在甲午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光绪皇帝试行新政,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了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光绪24年(1898年)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陈宝箴作为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力者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人缘广结--相知挚友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有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有周肇祥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还有美术专科学校等,聚集了一批金石书画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与陈师曾或为艺校同事,或为画坛知己,相互探讨艺术,切磋画技。陈师曾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丰富深厚的学识和包容并蓄的艺术态度,很快成为北京文化艺术圈里的中心人物。他在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思想进步的文人,又是勇于创新的画家,还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在陈师曾的交游圈中,过往者许多都是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早在青年时代就与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同窗,之后同在日本留学,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师曾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回国后又一起共事,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他们交往密切,一起逛市场,收购古籍和金石拓片。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作品。而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奏刀治印--篆刻方寸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真知灼见--著述理论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中国绘画史》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中国画是进步的》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文人画之价值》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汲取回馈--师曾生平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所以陈氏学堂里的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设立了数学、音乐、绘画等新兴科目,甚至特别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陈师曾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开明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处世为人以及艺术态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成就及荣誉

成就

陈师曾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天赋,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次年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之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留学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

回国后陈师曾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由于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因此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最有名望的画家。

评价

1923年夏,陈师曾的继母病危,他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逝于南京,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作品

行书八言联 对联材质、形制:水墨纸本

尺寸:145×36cm×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