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文堂 |
释义 | 普文堂(1910—1958)又名普阿字,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上帕木古甲村人,怒族。幼年丧母,几个兄弟姊妹全靠父亲1人养活。普文堂从小吃苦,与父亲劳动,勤劳朴实。民国20年(1931年)普文堂到乡村食宿师范学校读书。由于他天赋聪颖,学习用功,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设治局长保维德器重。民国21年(1932年)保送他到大理读书。因不习惯课程而退学回本村。年底与几个村民结伴去缅甸挖金、做生意,后来投入驻缅英军当兵。普文堂会说汉语、傈僳语和怒语,在缅甸又渐学会了英语、缅语和景颇语,深得英军赏识,被英军破格提为英军“松保”(相当于连级军官)。1936年得英军许可回国探亲结婚,照顾年老体弱的父亲,在家劳动。每年到缅甸去向英军领取薪金。 1937年,上帕设治局在古泉乡设福贡省小分校,由普文堂与两位内地来的教师一同任教。普文堂与两位教师团结友好,同心协力,把学校办得生机盎然,学生满堂。当杨雨楼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学校读书,很不甘心,千方百计与学校争夺学生。洋牧师在村上贴遍洋画,大量发送《圣经》,并进行蛊惑宣传说:“汉人的书不能读,汉人的歌不能唱,读汉人的书、唱了汉人的歌,就升不了天”等等。许多被迷惑的群众和学生加入教会,汉语学校濒临垮台。对此,普文堂等同洋牧师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普文堂亲自用傈僳文写了许多揭露洋牧师阴谋的标语到处张贴。并在学校教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向群众和学生宣传爱国思想。普还亲自到传教士杨雨楼的家中向他提出抗议,希望他立即停止破坏学校教学活动的行为。杨雨楼不采,普文堂万分义愤,叫了几个学生一把火烧了木古甲洋教堂,有力地打击了洋教士的嚣张气焰。但由于国民党云南政府的腐败无能,在马导民的上诉下,不但不为教师们伸张正义,反而把3位爱国教师开除。两位内地教师回家,普文堂也不得不逃往缅甸,两年后才返回木古甲村务农。 1943年初,经福贡设治局长孙模举荐,普文堂到云南省政府组织前往坎底(缅甸境内)考察的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军司令部任连级翻译官。回国后普文堂被考察团推荐到大理军事干训团学习,作为边境抗日军事骨干接受培训。1944年回到福贡,在福贡小学高级班任教。1947年普文堂任拉马底乡副乡长,后因故只身逃往缅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认为普文堂是当地怒族中第一代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有用之才,决定派人去请他回国。1954年,普文堂在政府感召下回木古甲村,在农业社当记分员,工作积极、认真,劳动出色,深得群众信任和喜欢。1957年被选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协委员。1958年被极左路线迫害身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