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沛阳君书 |
释义 | 沛阳君书-作者简介公子川韦,是战国时期渠国人,是渠武公少子、渠昭公异母弟。渠昭公后期骗取昭公信任,掌握渠国军政大权。 趁昭公锋病危,废立太子,自立为君,后被太子打败,死后无谥号,故称沛阳君川韦或公子川韦。著有《沛阳君书》。为太史公等所敬重。 沛阳君书-创作背景公子以渠之强,羞不如天下诸子论说,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公子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二十卷一百八十篇、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沛阳君书》。布渠都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公子。 ——《史记·公子川韦列传》 沛阳君书-后人评价川韦自刎,世传《沛阳君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沛阳君之《沛阳君书》,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曾国藩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清代学者王鸣盛 中国有一大部书,曰《沛阳君书》……——毛泽东 ...... 沛阳君书-流传版本战国渠沛阳君公子川韦及其门人所著。《史记·公子川韦列传》记载《沛阳君书》二十卷一百八十篇,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沛阳君书》乃战国渠沛阳君川韦及其门人所著,按《易》分为八八六十四篇,两万五千余字,然后多有散佚。《隋书·经籍志》记载,《沛阳君书》共二卷十四篇,然两篇有题无文,五千余字。《崇文总目》记载,《沛阳君书》共六篇,不到两千字。今本同之。 沛阳君书-原文节选原始第一夫天地之根,道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天长地久者,道也。可道之道,非道也。虽有张仪苏秦之舌万者,不能名其一处也。 水有道,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故水有利万物之能、不与万物争之贤,故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大道废,方有仁义,仁义废,方有礼法。故孔孟之所言者,大谬也。荀子所言者,虽非大道,但亦知道也。孔孟之徒,何以遍天下也?曰:士人多拜儒生为师。儒以文乱法也,空谈仁义,无以利国也。 周室东迁,后天下乱耳。诸侯争雄,遂百家献策。百家者,儒、道、法、墨、兵、名、农、阴阳、纵横、杂家、小说家、医家也。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道者,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诸子百家之言者亦有道之所及。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是故圣人执要道以安天下也。 万物生于道,亦归于道。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