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矩 |
释义 | 陈矩,人名。有清代著名诗人陈矩,有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 清代著名诗人简介(1851-1939),字衡山,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著名诗人。出身书香门第,其兄陈灿、陈田皆清末名士。早年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上,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以监生考取实录馆誊录,后以军功入仕。随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整理文案,为黎主要随员。十七年(公元1891年)回国后,历任四川台州、石泉、三合等县知县,后任成都知府。辛亥革命,署理过犍为县征收局长,一度代理县事。1913年回贵阳,历任国学讲习所长,贵州图书馆长、贵州通志局编纂等。陈矩在四川作官20多年,清廉慈惠,"善政异绩,美不胜书",在川西很有名,在天全任上,深入深山找水,引水下山,灌田数千顷。 著述陈矩知识渊博,兴趣雅然,在天全时,搜得奇石无数,编排成谱,有"天全石谱","天全石录"。在日本时,搜得日本国金石遗文四千余种,将之编成《日本金石书》,又寻得各种遗书百余卷,宋元椠本二百余卷,名人著述未刊行五百余卷,回国时带回,影印为《灵峰草堂丛书》百卷和《中国逸书百种志》。他科举不第,因仕途不如兄长陈灿、陈田顺利,遂罢功名之心,专门从事学问研究,其学问文章在晚清民初贵州人中堪称一流,时称"南学巨子"。著有《石鼓文全笺》、《凫氏为钟图说补义》、《商周鼎钟两种》,又留心孔孟研究,刊刻有《孟子外书补注》,纂辑有《孟子弟子考补正》、《孔孟弟子辑录》等。 陈矩为著名诗人,所作《秋柳》四律,深得王渔洋神韵,海内传诵。日本才女藤野真子酷爱中国文化,书画诗文均佳。他偶于东京书肆购得陈矩著的《悟兰吟》一卷,其中载有《秋柳》四律,反复吟诵,爱不释手。陈矩出使日本时,二人相见,谈诗论文,相见甚欢,诗坛一时传为佳话。著有诗集《悟兰吟》、《滇游草》、《东瀛草》、《东瀛文稿》、《入蜀文稿》、以及散见的《黔中杂咏》、《白水岩观瀑歌》、《聱园居士传》等。还写有《红岩古刻石书后》一文,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古迹红岩碑进行了研究。还擅书画,有《聱江秋影图》传世。又献身桑梓的文化事业,著有《贵州通志·金石志稿》和《都匀县志》等。 研究陈矩晚年主要从事文化学术研究,民国八年(1919),他任民国《贵州通志》分纂。次年受聘主纂《都匀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出任《修文县志》总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他已85岁,“神明不衰”,被聘为贵州文献征辑馆专任编审,继续担任《贵州通志》的编纂工作。3年后,这位“孜孜不倦,老而弥笃”的诗人、学者病逝家中,享年88岁。 经历清光绪十九年(1893),赵藩在《灵峰草堂集·序》中阐述了陈矩的经历与其著述的关系。他认为,陈矩一生“往来南北,驰驱海外,历水陆数万里,所至必登览其山川,搜访其图书古迹,与其贤士大夫游,已著之篇什”。的确如此,陈矩所到之处,十分注意当地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方特产等,然后将其诉之笔端,以之成文。数十年间,他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其在四川天全任职时,曾搜集奇石无数,随后将其编排成《天全石录》。在日期间,他又将搜获的金石遗文四千余种编成《日本金石志》;并将在日搜寻到的各种遗书、宋元椠本、名人著述未刊本,影印为《灵峰草堂丛书》与《中国逸书百余种》。陈矩不仅长于史志,而且对钟鼎金石有着很深的研究。其著述有《石鼓文全笺》、《凫氏为钟图说补义》、《商周鼎钟两种》及《贵州通志·金石志稿》。在经学研究上,陈矩亦有成就,他曾刻印、纂辑孔孟的经典著作,校勘孙应鳌的《淮海易谈》。陈矩诗文亦蜚声海内外,一生著有《悟兰吟馆诗集》、《东瀛草》、《东瀛文稿》、《滇游草》,后均收入《灵峰草堂集》。另有《入蜀文稿》、《黔中杂咏》、《白水岩观瀑歌》、《聱园居士传》等著作。 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简介明神宗时期的太监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陈矩(1539—1607),字万化,号麟,北直隶安肃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二十六年(1547)被选入宫,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在司礼监服役,当时年仅九岁。 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率兵在边境抢掠,逼近京师,太监高忠全副武装参与防守,立下功劳。陈矩十分敬佩,所以立志要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从此经常留心有关政治、经济的事。 万历十一年万历十一年(1583)春,代藩奉国将军朱廷堂有罪,被革去爵位,由陈矩奉圣旨把他押送到凤阳高墙禁锢。事情办妥以后,归途中路经安肃县时,回家上坟,写了《皇华纪实诗》一卷。当时很多宦官外出办事,都是作威作福,沿途敲诈勒索地方官和百姓,陈矩却是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所以驿站的人都很满意,称他为“佛”。 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陈矩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他为人正直,有度量,能顾全大局,常常说:“我只守着八个字,就是祖宗法度,圣贤道理。”所以对刑部、镇抚司监狱所关押的、丢了官的内臣和外臣,即使是犯了重罪的,也常想着“上帝好生,无知入井”,对他们多方曲意保存。又注意随事进谏,匡正神宗的失德。荣昌公主是神宗的嫡长女,光宗的妹妹,她和驸马杨元春吵架,杨元春一气之下,跑回了老家。神宗非常愤怒,召陈矩商议,要从重惩办有关内臣和外臣。陈矩缓缓地说:“这是闺房内的小事,不该惊动皇上,传扬出去影响不好。”于是拟旨谕阁臣,让他们说杨元春不知什么原故,出了某门到固安县去了。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召杨元春回来,罚他到国子监演习礼仪,便了结了一段风波。 万历三十一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内外的“妖书”大案。十一月甲子这天,清早,从朝房到各勋臣国戚大臣的门口,都有人送上了一份匿名书《续忧危议》,说神宗宠爱的郑贵妃和大学士朱赓、兵部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等勾结在一起,阴谋更换太子。陈矩拿到以后,奏闻皇帝;朱赓关于这事的奏疏亦同时呈上。皇帝大怒,敕令陈矩和锦衣卫进行大搜查,一定要捉到制造这份妖书的人。由于大案突然发生,侦缉的校尉纵横交错遍布京城,捕风捉影,弄得人心惶惶,受株连的人很多。有些人企图乘机打击异己分子,如王之桢想陷害锦衣卫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想陷害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他们都使人嘱托陈矩帮忙,陈矩正言厉色地拒绝了他们。 不久,百户蒋臣逮捕了生光。生光是京师的无赖,曾经伪造富商包继志的诗,其中有“郑主乘黄屋”的句,企图要挟郑贵妃兄弟和包继志给他钱,所以人们怀疑他,逮捕了他。在酷刑审讯时,生光不招认;把他的妻妾子弟拷打得体无完肤,亦无人招认。但陈矩认为生光这次即使是冤枉,但上一次伪造诗句的事,已经该判死刑了。而且,如果这大案不能尽快查出作案人,皇上一定更怒,恐怕会辗转拖累,了无止境。礼部侍郎李廷机亦认为生光以前的诗和这次“妖书”的内容相同。于是定案,判了生光凌迟处死。这样,沈鲤、郭正域、周嘉庆和所有被株连的人,才得以转危为安,社会秩序亦得以恢复平静。通过处理这案子,许多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官员,对他都很佩服,但陈矩只和郭正域、李廷机两位讲官友好地一揖,而不和其他官员拉扯关系。 万历三十三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这在明代宦官中也是少有的。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滥用权力,而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当时矿税使流毒天下,民不堪命,许多廷臣先后疏谏,神宗都给予重惩。当大学士沈鲤进谏时,陈矩支持他,亦帮助进言,于是矿税在不久后得到停止。参政姜士昌上疏触怒了皇帝,神宗要廷杖他。陈矩想,上次杖打王德完的时候,我就和太监田义极力加以劝阻,现在我当司礼监掌印,怎能让廷杖朝臣的事再次发生。于是他乘皇帝召见的机会,苦苦劝谏,终于阻住了这次廷杖发生,只把姜士昌谪为兴安典史。 万历三十四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云南发生民变,杀了贪酷虐民的矿税使杨荣,神宗震怒,连饭也不吃,要严查变乱情况,并逮捕地方官员到京师审判。当时首辅沈一贯请了假,只有沈鲤在内阁,他不敢处置,把这事报告了陈矩,和他商议。陈矩便向皇帝密奏,说:“奉使的内臣当然是遵循法度,不敢胡作非为的,但他们的随从仆役,难免会有个别无知惹事。如果仅仅归罪于地方官员,派缇骑去逮捕他们到京审问,只怕往返路途遥远,弄得到处惊慌,传说纷纷,反而不妥,还是在当地调查清楚,从宽处理为好,这样对安抚边远地区也有好处。”神宗听他说得恳切有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被他冷处理了。 福建矿税使高缴获了吕宋制造的器械和土特产,进送到京师,神宗让陈矩写票,“著内库查收”。陈矩奏称:“这是岛夷小丑的一点点东西,现在让内库收储,恐怕会使人误会,以为圣朝希罕这点怪异的东西。还是写著赃罚库查收为妥。”从这件事,也可见他处事时是考虑到大局,慎重稳妥。 三十四年(1606),陈矩主持大审,有个御史叫曹学程的,因为谏阻封日本酋关白的事得罪问斩,已经坐了将近十年牢,虽有不少大臣请求赦免,但皇帝都不准。这次,司法部门请求陈矩放了他,陈矩抱歉地说他不敢。然而,他秘密地向皇帝求了情,解释曹学程的冤枉,曹学程才终于被免了死刑,改判充军湖广宁远卫。 万历中,宫内有个传统习惯,就是在元宵灯节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等,各自摆设自己购得的器物、书画手卷册页之类,给皇上鉴赏。某次,陈矩正好买到宋人所画的《鬼子母揭钵图》手卷。这幅画暗淡素朽之中,显得神采焕发,世尊的慈祥容貌几乎可以触摸得到;鬼子母悲哀烦恼的形象很可怜;钵内的小孩用手按着地,两眼看着外面,想出来又不敢出的样子非常生动;一群妖魔鬼怪凶狠狰狞的面目栩栩如生。绘画的手法,繁多而不紊乱,一定是宋人的真迹。陈矩对人说:“这卷画很好,但不能给皇帝看,以免皇帝情疑我谏阻他责打宫人。”于是将一部《大学衍义补》连同这手卷一起,派人送给太子朱常洛(即位后为光宗)的伴读王安,让他转交给太子,并说:“陈矩顶上千岁爷,请您明智地看这本书,有空时再看看这手卷。”人们知道这事后,都认为陈矩在进奉中,已经包含了献可替否之意。他掌管东厂这段时间,是东厂抓捕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 陈矩身材不魁梧,比较瘦弱,声音嘶哑,但是白耳黑齿,双目炯炯有神,对人谦和,没有声色俱厉,不过,当处大事,决大疑,羽翼忠良,保全君德的时候,都很有决断,敢于担当。他衣食方面自奉甚薄,暇时喜欢弹琴、吟诵诗歌,收集古董书画。喜欢读《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有关儒学的各种书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文集。尤其是常常细读《大学衍义补》。万历三十三年(1605),还上奏进送两部,请求发给司礼监重新刊印。遗憾的是,书印成时他已去世了。 陈矩门下有个叫刘若愚的宦官,受陈矩的影响,亦是为人正直,好学有文,他所著的《酌中志》一书,是唯一一本流传至今的宦官著作,本篇中很多资料,都是该书提供的。 万历三十五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陈矩在内直房端坐去世。生前他已在香山慈感庵旁预先卜得葬地一块,建了一个石塔在冢上,称“太极镇山塔”,在墓道前竖了一个石坊,上写“敕葬中使神道”。有石门,门楣上写“还一仙洞”。死后,用立棺,像僧人一样安葬。神宗赐谕祭九坛,祠额题为“清忠”,并颁布了保护祠和墓的敕令,上面开载着房屋、地亩的数目。文武百官都亲临吊唁,穿着素白色衣服送葬的人多至堵塞道路。大学士朱赓、李廷机、叶向高亲自在棺前祭奠,祭文中有“三辰无光,长夜不旦”等句,充分表达了他们对陈矩的敬慕之情。陈矩的遗像,供在德胜门里钦赐会馆祠堂内,供人瞻仰。 由于陈矩的关系,神宗把他的掌家常云升为乾清宫管事,后来还掌管针工局印。升管文书官马鉴、师明、苗全为暖殿近侍。光宗即位后,再升常云为司礼监随堂太监,升马鉴为乾清宫管事。 陈矩淡泊于名利,从不请求恩泽。他的弟弟陈万策考中进士,陈万策第四子荫大金吾,陈矩父母的封诰,是从这里获得的。 陈矩的著作有《皇华纪实》、《香山记》、《游闽中记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