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军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男,博士,1970年8月生,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图像分析与识别,模式识别,图像理解,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神经计算,视觉感知、认知和推理等。学位论文名称为“基于规则和学习的人脸目标及其特征检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导师为中科院计算所高文教授。 在攻读博士期间,曾经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生物特征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脸主动网格模型方法研究”及中科院计算所-银晨科技面像识别联合实验室“面像识别关键技术与算法研究及应用”项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国家863计划《多媒体数据压缩算法与实现技术》项目。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改进原创性人脸检测核心技术“人脸重心模板”。该技术于2002年在“人脸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成果鉴定会上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在云南建设银行系统得以实际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中进行了介绍。包含该技术在内的“人脸识别系统及其应用”项目于2003年度和2005年度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一项应用性成果于2006年获得专利授权。有关技术已分别在二十多篇国际国内学报和会议论文上发表。 主要贡献之一:提出原创性人脸检测核心技术“人脸重心模板”。该技术于2002年在“人脸检测与识别核心技术”成果鉴定会上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在云南建设银行系统得以实际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中进行了介绍。包含该技术在内的“人脸识别系统及其应用”项目于2003年度和2005年度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贡献之二:提出用于目标自动搜索和识别的原创性“视觉感知-眼动控制神经网络”系统模型。该模型区别于传统的遍历式目标搜索和识别模式,通过what和where高级感知认知神经元对图像目标上下文空间关系进行稀疏编码和运动神经元的群体编解码,进而推断、识别目标的位置和类别。 以上有关研究内容已分别在近三十篇国际国内学报和会议论文上发表。其中有4篇被SCI检索、11篇被EI检索、5篇被ISPEC检索。4篇经SCI检索被他人引用23次、9篇经CSCD检索被他引25次、其中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Pattern Recognition》上的单篇文章截至2006年经SCI检索已被他人引用16次。截至2007年,有11篇文章经Google Scholar 检索被引用152次,其中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Pattern Recognition》上的单篇文章被引用111次。有关技术已申请八项专利,其中一项于2006年获得授权。攻读硕士、博士期间获得国家、上海市、外企研究院、中科院和高校累计共7项奖励,包括微软学者奖学金(2000)和中科院院长奖学金(2005)。 目前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工业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湖北鄂州莲花山计算机视觉研究院和北京圣坤燕仑科技有限公司视觉艺术与脑认知实验室开展合作和交流,主持或共同负责5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视觉神经动力学(脉冲同步共振)和视觉神经信息学(特征提取与编码记忆)机制,自底向上的视觉感知和眼动注意机制(特征选择与捆绑、目标分割与识别),自顶向下的视觉认知和动作控制机制(图像理解与重建、目标搜索与跟踪),视觉神经网络构造、神经信息编码、机器学习及它们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例如人脸、行人、车辆和文字等图像目标的自动分割、搜索、检测、跟踪、识别和重建。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199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担任俄语系俄罗斯文学,俄语视听说,大学俄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了《现代俄语语法教程· 句法》《大学俄语听力教程》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流浪汉伊凡的精神家园》,《维尔西洛夫形象简析》, «Горе от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и утопия» 等多篇俄罗斯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