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国珍 |
释义 | 1 化学家陈国珍,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众多的分析化学人才。他是研制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等尖端技术的参与者,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和海洋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本词条还对福建惠安陈国珍教授和漳平烈士陈国珍作了简要介绍。 ◎ 个人简介陈国珍教授(1916年12月1日-2000年),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福建厦门人。193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曾任福建省建设厅技术员、技士,厦门大学助教、讲师。195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校长助理,第二机械工业部生产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学会第二十届理事。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成功地研究出能远距离迅速得到生产过程数据的分析方法。著有《分光光度法》、《海水分析化学》等。 ◎ 人物生平陈国珍,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众多的分析化学人才。他是研制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潜 艇等尖端技术的参与者,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和海洋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贡献。1916年12月1日,陈国珍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一个小职员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拮据,1934年他在厦门同文中学高中毕业时,父亲希望他找个工作以便养家糊口。厦门大学报考日期截止的那一天,几位同学邀他一起去报名。在陈国珍的要求下,父亲勉强同意,考试结果陈国珍高中红榜。 入学后,陈国珍学习刻苦。卢嘉锡是该班普通化学课的助教,当批阅陈国珍的第一份实验报告时,发现他不仅字迹工整,而且对实验现象观察仔细,解释清楚,认为他是一棵好苗子。卢嘉锡特地拿着这份实验报告找到陈国珍本人,给他更多的指导和勉励。他们就这样相识了,既是师生,也是知心朋友。现在陈国珍家里还珍藏着两本他大学时代的作业本,一本是他在1935年二年级阶段学习定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报告,一本是他在三年级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的实验报告。报告上还有卢嘉锡批改的红色英文字,同样清丽工整。从这两本实验报告可以看出陈国珍学习是十分认真的、刻苦的。 1938年大学毕业后,陈国珍到福建省建设厅担任技术员,参加试制自产改良纸的工作。3年后,他受聘回到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过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工业分析和化学文献等课程及有关实验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在系主任刘椽教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了《土茯苓根的初步研究》的论文。1947年初,经当时的系主任卢嘉锡的推荐,他申请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金获得批准,于1948年夏到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师从维尔奇(Welch)教授,研究用X射线分析法测定反应产物的组成,以研究各种固态金属化合物与碳酸盐在有或无催化剂存在下的烧结反应,以及某些矿物与碳酸盐的固态反应。 两年半的留学生生活,在实验室、图书馆和伦敦博物馆中心,处处留下了陈国珍寻觅知识的足迹。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自己做饭,每月给国内的妻子、女儿寄回10英镑。尽管这段时间生活比较艰辛,但他却很乐观、充实,在工作之余,他打网球、爬山,还学会了吹黑管和打桥牌。 1951年1月,陈国珍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此时虽身在异乡,心中却无时不在想念着祖国。获得学位后,他立即乘船回国,受聘回到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实现报效祖国的宏愿。 ◎ 精心育新人陈国珍回国不久,卢嘉锡就推荐他接任厦门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的8年中,他在卢嘉锡等前任系主任艰苦创业的基础上,为化学系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他的倡导下,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国内首批设置了仪器分析专门化,购置了当时十分先进的X光衍射仪、分光光度计、摄谱仪、荧光计和极谱仪等许多电子仪器,为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在担任系主任,还是1959年以后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期间,陈国珍都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他不仅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讲授仪器分析专业课,还特别重视为刚入学的一年级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基础课。他备课十分认真,即使十分熟悉的课程也是如此。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午和晚上,他拒不会客,关在房间里面对着墙壁背诵讲课的内容。他上课的特点是概念阐述严谨,条理分明,由浅入深,引人入胜,深受学生的欢迎。60年代初,为了示范“少而精”的教学法,他在肩负繁忙的行政领导事务的同时,再次为一年级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课程。厦门大学教务处特地将他讲课的录音播放给全校文、理各科中青年教师收听,号召大家学习陈国珍的教学方法。 陈国珍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执教近20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分析化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单位负责人,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 投入“两弹”研制工作60年代初,党中央为了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和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应用核技术,决定从高等院校和其他部门选调一批专家加强我国发展核工业的力量。陈国珍就是这批被选调的专家中的一位。1962年8月,他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称核工业部)任生产局总工程师,并兼任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切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毅然告别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故乡,投入为我国生产第一颗原子弹的战斗行列。 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后,陈国珍的具体任务就是组织和领导一批科技人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各种核燃料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方法。在600多个昼夜里,他领导着一批科技人员争分夺秒,为了给负责安装原子弹的物理学家们提供质量符合要求的铀-235材料,他们废寝忘食,终于解决了铀-235中含量低至百万分之一或10亿分之一级的杂质的分析问题,保证了原子弹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陈国珍和他的助手们心中无比激动,因为在这一声爆炸中饱含着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在这以后,又相继有钚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又有核潜艇生产成功,这一次次的胜利都记载着陈国珍的一份份功劳,使他的名字进入了我国现代核科学家的行列。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期间,陈国珍还考虑到许多核材料都具有放射性,在核燃料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会受到核放射的侵害。因此,他主动提出建立自动化流水分析线的任务。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在他的指导下,终于使核燃料生产厂基本上实现了全分析过程的自动化。 ◎ 致力海洋分析化学工作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从小在海边长大的陈国珍,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利用假期测定过海水中一些元素的含量。50年代末,陈国珍倡议并领导着一批教师研究海水中各种常量元素的分析方法,于1965年编写出了《海水分析化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对海水中各常量元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评论,还推荐出数种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它的问世对我国海洋研究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1979年冬,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聘请陈国珍兼任该所研究员,请他领导几个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海水分析化学》一书的姊妹篇——《海水痕量元素分析》。此书于199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1980年,陈国珍被任命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此后,他致力于中外海洋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事业,多次率团到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海洋学术讨论会,并与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就执行海洋科学技术合作等问题进行磋商,以及安排我国参加海洋二氧化碳监测国际合作事宜。 ◎ 著书立说陈国珍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倾毕生精力撰写学术专著,将自己丰富的学识留传给后代。从1961年编写《分光光度法》一书之后,30多年来他陆续撰写或主编出版了18部专著。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单位的工作几乎都停顿了。陈国珍还坚持每个星期天都到空荡荡的北京图书馆里收集有关荧光分析法的资料。他主编的《荧光分析法》一书于197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有人说它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少数几本自然科学专著之一。此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时过十几年,科学出版社建议对该书进行补充修改后出版第二版。陈国珍带领他的几位学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补充、修改,于1990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这本书的问世对推动我国荧光分析法的研究和应用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1987年以后,陈国珍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他又与两位学生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荧光分析法的博士生教材——《荧光分析进展》,于1992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国珍十分注意把写书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他主编的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由他提出编写全书的宗旨、大纲和体例;与参加编写的人员仔细讨论,统一认识和方法;各人分头搜集材料,分章负责在限期内完成各自编写任务;初稿交陈国珍逐字逐句仔细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编写者各自修改定稿。在他领导下参加编写的有许多单位的众多同志,他们回忆起在陈国珍领导下参加写作的往事,都深感在他领导下工作,不仅学到了许多业务知识,而且还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陈国珍今年已经逾80高龄了。半个世纪以来,他热爱祖国,热爱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核科学事业和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59年,他曾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代表观礼团晋京观礼。他还担任过厦门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委,福建省人民代表和福建省人民委员等职务。自1964年至今,他历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他还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厦门市化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他现任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 他现在虽然年事渐高,体质渐差,但他还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多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90年代的大好春光里,陈国珍的事业将像参天大树,挺拔绵长。 (作者:王尊本) ◎ 个人履历1916年12月1日 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 1938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41年 任福建省政府建设厅技术员。 1941—1948年 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1948—1951年 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62年 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厦门大学校长助理。 1962—1980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生产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8—1982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 1979年 兼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 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1987年— 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论著1 陈国珍.分光光度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2 陈国珍主编.海水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3 陈国珍主编.铀和钚的流线分析.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1970. 4 陈国珍主编.气相色谱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1. 5 陈国珍主编.辐射剂量监测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2. 6 陈国珍主编.流线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4. 7 陈国珍主编.荧光分析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8 陈国珍主编.金属铀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7. 9 陈国珍主编.超铀元素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7. 10 陈国珍主编.流线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8. 11 陈国珍主编.海水提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0. 12 陈国珍,黄贤智,刘文远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上册).北京:原子能版社,1983. 13 陈国珍,黄贤智,刘文远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下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 14 陈国珍.陈国珍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15 陈国珍主编.海水痕量元素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6 陈国珍,黄贤智,郑朱梓等.荧光分析法(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7 陈国珍主编.生产过程自动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8 陈国珍,黄贤智,许金钩.荧光分析进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 教授陈国珍(1955.3-)福建惠安人。大学文化,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财务审计。主要著作有《建设项目管理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投资信息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关于我国债务经济的几个问题》由学材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主要论文:《试论投资政策的作用和手段》发表于《投资研究》1990年第6期;《闽南城镇商业街建设及其展望》发表于《经济地理》1987年第1期。 3 烈士陈国珍(1897-1935),福建省漳平县永福乡岭下村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大岭下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闽西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11月在永福乡大草埔反“清剿”斗争中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4 北京国丹医院皮肤病专家◎ 专家资料姓名:陈国珍 性别:男 职称:主任医生、皮肤病专家、常务院长、教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擅长治疗白癜风等皮肤疾病。 ◎ 专家简介北京国丹医院常务院长、白癜风专家组组长及学术带头人、华北地区皮肤病专业奠基人之一、我国皮肤病专业临床领军人物。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各种皮肤病三十余载,具有丰富的皮肤病临床经验、深厚的专科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管理能力。尤其对白癜风治疗及研究有独到之处,在治疗白癜风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为白癜风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率先成功运用“TYR—蓝氧靶向祛白技术”特效治疗白癜风,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是我国“TYR—蓝氧靶向祛白技术”第一人。多年来,经他手中康复的患者数不胜数,深受患者好评,口碑遍及东南亚。 ◎ 学术成果原《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学新进展》编委、中华中西医临床医学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名中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海峡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丹医院常务院长兼“白癜风”专家组组长。 “TYR—蓝氧靶向祛白技术”主要研发人之一,对各种类型的白癜风有独到的见解。同时“TYR—蓝氧靶向祛白技术”治疗白癜风获得国家推广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填补了中国医学界治疗白癜风的空白,让治疗白癜风这一全新技术领先国际水平,开创了中国临床医学界治疗白癜风的新时代,让白癜风诊疗变得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开创了我国研究治疗白癜风的新篇章。 ◎ 擅长领域长期从事皮肤顽症的临床、科研工作,精通局限型、散发型、节段型等各型白癜风研究和诊疗。在诊治白癜风中,其以仔细、认真、透彻的讲解,疗效明显而费用实在深受广大患者的热烈欢迎。其独特而有效的白癜风诊疗水平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在东南亚深受广大患者的追捧。 ◎ 医学成就在白癜风的治疗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在国内外重要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曾荣获“新医新药华伦杯国际金奖”。致力于各种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等皮肤疑难疾病,是中欧“TYR—蓝氧靶向祛白技术”创始人之一,能使白斑在最短时间内消失,该技术在国内外治疗白癜风行业居世界领先水平,治愈患者遍及全国各地,被誉为“白斑病的克星”。2003年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海峡医学传统医药特色疗法暨专科技术合作大会上荣获“传统医学成就奖”,2010年1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部分)修订研讨会上被授予“药王勋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