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国勇 |
释义 | 1 澳门建筑行业知名的实业家陈国勇是澳门建筑行业知名的实业家,祖籍广东开平市苍城镇,1950年7月6日在澳门出生,家中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三。 ◎ 人物生平陈国勇父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离乡背井,出外谋生。他年幼时,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全靠其父亲陈德独力维持家计,因此,家境并不富裕。读小学时,他知道难得有读书机会,立志锻炼好身体,多学本领,将来以实力立足社会。他在学校期间尊师好学,与学友团结互助。少年的陈国勇,性格活泼好动,十分热爱运动,尤其爱好足球,最喜欢学习数学。 小学毕业后,因生活拮据,陈国勇无法再上学读书。他深受父亲刻苦耐劳的影响,决心走向社会,创一番事业。1964年,年仅14岁的陈国勇就加入建筑行业。万事开头难,建筑工作犹如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陈国勇的肩上。当时凼仔人口约万人,建筑工的工资日薪8元,虽然待遇低工作生活辛苦,但是陈国勇咬紧牙关,挺起腰杆,在建筑工地日晒雨淋,爬上爬下,肩挑用铲,可谓哪里需要那里去。当年他参与过多间炮竹厂以及现时凼仔最著名的“新陶陶饭店”的混凝土工程及模板工程。 1972年,陈国勇最敬重的母亲不幸因病逝世。在他生命的历程中,母亲对其影响甚为深远。母亲生前常训导他,做人处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因一时之贪念而自毁前途。要经得起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时至今日,他仍不忘遵循这些原则去创业办事。母亲的去世,陈国勇一直处于缅怀之中,每当想起母亲一生历尽艰辛,把他们兄弟姐妹10人带大成人,而甚少有过风光享受,现在却离儿女们远去了,陈国勇深感不安。他想转换一下工作生活环境,求得一些解脱,于是只身前往香港发展建筑业。陈国勇生性好强,不易求人,虽然当时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住在工棚吃在工地,每天工作10多小时,但他没有投靠在香港工作的两位哥哥,独自干起了天面防水及地牢防水工程。现在位于尖沙咀的喜来登酒店的天面防水工程,以及多个大型屋邮的工程,他都参与兴建。 1976年,由于在香港举步艰难,发展有一定局限,陈国勇只好重回澳门继续做其熟行的建筑业。当时连接澳门与凼仔的澳凼大桥已经通车,陈国勇分析了市场,决定将凼仔沿海的砂石运往澳门销售,开始干起了沙石生意。 1979年,陈国勇在澳门建筑业打下了坚定基础,取得了澳门政府发出的个人建筑商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改善。但陈国勇没有满足现状,他要在建筑业上再迈上一个台阶。于是创办了“陈国勇建筑公司”。当时适逢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善于洞察时势的陈国勇意识到,东方巨人已经苏醒,经济建设将会崛起。他决心回家乡施展举脚,把资金投向国内建筑市场,在珠海做起了沙石生意。可惜,因缺乏经验以及种种原因,生意陷入困境。所有投放资金化为乌有。陈国勇内心痛苦之时,他想起了母亲的教诲,挣得起也要亏得起。面对现实,他没有心灰意冷,决定从头做起。1980年,他返回澳门再干建筑本行。当年很多地盘的地基工程,逸园狗场的下水道工程及离岛多条公路,他都参加了兴建。1987年,陈国勇初做地产生意。经由他接手的有黑沙环9号、凼仔土10号及15号等地段。此时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一年他认识了美籍乡亲张牛顺,两人一谈即合,觉得有必要寻找机会携手合作,在内地干一番事业。1989年,因大气候的影响,楼市及地产生意一度陷入了低潮,但陈国勇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在适当时候,把手上掌握的地产全部转让出售,此举使陈国勇在建筑业上“奇峰突起”。 1990年,陈国勇再行扩充业务,购置了新的办公楼,正式命名为“陈国勇建筑公司”及“富盈发建筑置业公司”,从此,陈国勇这个名字逐渐为澳门人所熟悉。 1993年初,陈国勇看准了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发展机遇,在江门五邑地区兴办实业。他与美籍乡亲张牛顺首次合作开办“新美景置业有限公司”。他们的举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在江门市里村桥头投放了6000万港元兴建“国顺酒店”。这家酒店楼高9层,内设旅业、中西餐厅,内外装修豪华,气派非凡,现已顺利开业。同年,陈国勇看好侨乡改革开放的前景,继续投巨资上大项目。在江门耗资8800万港元,购入东湖公园附近一块面积7600平方米的旺地,用于兴建一座30层高的综合商住楼――远辉广场(即现在的中远大厦)。 ◎ 人物贡献陈国勇事业成功后,不忘桑梓,热心支持公益事业。他觉得身为炎黄子孙,力所能及应为祖国出点绵力。而祖国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尽心尽力。1991年以来,他在百忙中先后深入江门、开平等地了解乡情,与当地政府确定兴办教育项目。首先他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江门幼儿师范学校音乐大楼。该楼楼高3层,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融音乐授课、排练、表演于一体。一排整齐别致的钢琴风琴练习室,摆设着几十台教学用琴,宽大美丽的表演大厅,明亮舒适的课室,正厅矗立着音乐家冼星海塑像,摆设上红绿有致点缀清雅的花草,使人一走进音乐楼,就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不久,他回到家乡开平市苍城镇,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出大力,他和夫人商定捐资280万港元,兴建“陈国勇中学”。其夫人陈邝碧玉也是开平人,她一贯支持丈夫的善举。他们还决定在江门市捐资1300万港元兴建“陈国勇职业高级中学”。当他们知道江门市成立维护社会治安基金会时,觉得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支持见义勇为的好事,于是捐资30万元港币给基金会。同时向新会市残病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捐款。 ◎ 获得荣誉陈国勇如今家大业大。他身在澳门,心怀桑梓,不忘乡亲,兴学育才,热心公益,兴办实业,贡献甚大,其情可感,其义可嘉。1993年11月,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他“江门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1994年,江门、新会、开平等市先后选他为政协常委,以表彰他的贡献。 2 永兴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陈国勇,男,汉族,永兴县人,1963年9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现任永兴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 1982.07~1989.03 永兴县医药局工作 1989.03~1992.12 永兴县体改委干事 1992.12~1993.03 永兴县柏林镇副镇长 1993.03~1994.04 永兴县柏林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 1994.04~1995.07 永兴县柏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5.07~1998.03 永兴县太和乡党委书记 1998.03~1999.12 永兴县计划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1999.12~2002.01 永兴县计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2.01~2003.03 永兴县县长助理、发展计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03~2004.06 永兴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发展计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4.06~2006.12 永兴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助理调研员 2006.12 永兴县人民政府副调研员 3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男,汉族,重庆人。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原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1997年12月评为编审。1982年7月-----1998年12月,在原南充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其间,曾任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1999年1月-----2007年1月,担任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其间,曾任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评估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编辑学的研究,尤在“川边历史”、“四川保路运动”研究方面有突出造诣,先后在内地和香港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 4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人物简介陈国勇,男,号清瘦客,1948年生,重庆丰都人。陈国勇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山水研究生,1980年毕业后留西安美术学院任教。陈国勇现为西安美术学院“陈国勇工作室”主持、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第十二届西安政协委员。社会兼职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艺术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艺术鉴定顾问。 ◎ 艺术成就30多年来,他一直着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和创作,作品追求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讲究传统笔墨技法和个人风格的独特性。1980年,山水作品《巴山郁秀》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二等奖。1986年―1996年,山水作品六次入选“中日书画联展”。1992年,分别在西安、广州、巴基斯坦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山水作品《卧云图》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山水画展”。1994年,山水作品《云横图》入选“当代中国画邀请展”。1996年,应法中友协邀请访问法国、荷兰、比利时,并在法国拉比轩艺术博物馆举办“法中文化艺术交流展”。1997年,25幅作品入选“陕西当代中国画展”,并分别在西安、北京、南京巡回展出。1998年,三幅作品入选“回首长安――现代水墨收藏邀请展”。2000年,入选“新中国画大展”,分别在上海、南京展出。2001年,《金色狂舞》、《共生共荣 和谐共存》入选“西部?西部国际水墨邀请展”。2003年,《山野幽居》入选西安美院赴法国文化艺术交流展;《春《夏《秋《冬》参加西安美院赴韩国文化艺术交流展;《高山流云》参加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家山晨雾》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2004年,在《艺术界》发表现代水墨、山水作品。《家山晨雾》北京瀚海拍卖。2005年,《山野幽居》嘉德拍卖,《白云追日》瀚海拍卖,2006年,应邀参加浙江大学110周年活动书画展。并参加长安――临安书画展。2007年,《峡谷幽静图》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陈国勇不仅参加了海内外的许多重要展览和艺术活动,大量作品还发表在国内权威、重要的专业刊物。出版个人画册三部。其中,《巴山郁秀》、《高山流云》等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中国当代山水画集》、《今日中国美术》等重要大型画册,《终南山瑞雪》、《少陵塬下》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荣宝斋》、《美术观察》、《艺术界》、《画刊》、《中国书画》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2006年末,由“中国画收藏导报”组织评选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国画家”。 ◎ 相关评论山色烂漫 文/李小山 二十年前,我发表关于“中国画穷途末路”文章后,国勇亦写了一篇与我观点相似的文章,发表在同一刊物上,这算做是一次神交。五年前,我主持“新中国画大展”,邀请国勇参展,他拿出了几张大篇幅的力作,在展览上引起了关注。前年我去西安,到陈国勇的画室看画,发现国勇的画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考虑,这种变化是由于复杂的因素促成的。 从当下的普遍现象看,许多比较前卫的水墨画家不约而同回归传统,是值得思考的。按一些评论者说法,水墨画家回归传统是迷途知返,说明在西化风气下产生的实验性的水墨没有前途,而传统水墨则万寿无疆。我不想参与这样的无聊争论,我只想指出一点,以前我们所称的中国画也好,现在所谈的水墨画也好,其面貌都是依据于产生它的实践背景,比方说,当我写“中国画穷途末路”时,指的是它在文化封闭、保守环境中的窒息和黯淡,当我看到画家心甘情愿“回归”传统时,我发现原先的文化生态已面目全非,所谓传统只类似于店铺的招牌,它非常顺从地服从一个原则,即市场的原则。 同样,国勇画风的改变也凸现了这种化学反应般的特征,从他最初颇为激进的姿态,过渡到兼顾传统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水墨画创作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实践背景的制约关系。其实在任何时候,画家都会面临某种选择,优秀的杰出的画家并非只有凡高一种类型,达利便公然宣称:我的画笔是开凿金矿的镐斧。画家的成就取决于他所有条件的综合,正如袁枚论诗时所说的,好的诗人才、力、识、胆四者缺一不可。就是说,艺术的高度是倚赖于多种因素,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环境和氛围的制约几乎是致命的。我看到我身边那些曾经才华出众的画家身陷欲望的泥沼,被日益高涨的名利心所拖累,完全偏离了画画的轨道,成为不折不扣钞票印刷机。我想指出,画家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参与其中,获得应得的份额,是合情合理的。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即使是才华卓著的画家一头钻进钱孔,而对艺术本身失去热情,我们就应该鄙视他,唾弃他。真正有作为的画家,需要按艺术史的视野来对待,因而不是由一朝一夕的贫富、声望和地位来决定。 国勇郑重其事对我说过,他成不了第一流大师,但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第二流的位置。我看到、听到另外一些比国勇差得远的画家动辄以大师自居,以此招摇撞骗,相比之下,国勇的品格便显示出来。在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自封的和册封为大师,是没有任何荣誉而言的。正如每个省都在按照号令推出十个所谓的国画大家进京展览,几乎是一场闹剧。 近几年来,水墨画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向,即前面所讲,朝传统回归。所谓的“回归”,实质是实践背景发生变化后的逼迫,也就是说,由于受众的原因,更由于市场的原因,审美和欣赏的惰性占了上风,画家普遍趋向于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以博取自己的地盘。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水墨画实践的自律在起作用。很多年前,我曾把“中国画”当作“保留画种”来论述,前提是保留它的边界和特点。我与国勇谈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尽管没有更深入的交流,但基本的想法是一致的。国勇以他的耐心而艰难的实践,证明了水墨画的空间和可能性是存在的,在观念、技巧、表现力和视觉效果上,都有潜力可挖。这让我相信,我们对于水墨画前景所抱的悲观态度和乐观态度实际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深入的实践,说到底,作品本身是胜过言谈的,反过来说,一切言谈的基础都是依据于作品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勇似乎是一个山水画家,这是不错的。国勇目前的确把主要精力放在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上,不过,从他的整个创作实践看,前面各个阶段所积累的经验,都对他非常有益。国勇曾经迷恋水墨画的革新,在某种思潮的催动下,对陈规陋习发起过强有力的冲击。但是他的理性告诉他,水墨画的革新并非按照一种范本亦步亦趋,即使西方的现成经验可以作为自己的参照,也只能是众多元素中的一种。所以,国勇及时获得了与自己实践相适应的认识,把传统的元素考虑进来,将其当作丰富画面表现力的手段。 与别的画家对待传统笔墨程式的态度不同,国勇没有把程式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他强调的是笔墨的表现力。例如,在用笔上他力求将力度和韵味结合起来,力求变化和节奏感,并着力夸张它在画面中的骨架作用,使其产生类似金属感的效果。在用墨及用色上,国勇的方式颇有点“西画”味道,当然,这样的表述不准确,我是指,由于国勇的整个观念已经脱离了传统窠臼,自然而然获得了一种自由。他把墨和色交融在一道,墨是色,色也是墨,但画面给人的感觉却是色彩烂漫,——尽管他的用色并不特别绚丽。 国勇喜欢画云,换句话说,云彩在他的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画坛,许多画家都采用以画云彩来渲染气氛的方法,显然是对传统水墨的颠覆或补充。传统水墨的“空白”代表了以往绘画的自然观,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空白”所蕴涵的“虚”是相当有讲究的,“虚”与“实”之复杂关系,是传统画中的要素之一。当代画家与此拉开距离,目的性显而易见,就是要突出自身经验的符号意义,从而取得自己的制高点。国勇的云彩富有神秘感和想象力,但是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优点,因为云彩的“实”可能会堵塞观画者的思想空间,仅仅作为一个视觉的内容,我认为这是处理“虚、实”关系的关键所在,优点即是不足,正是最好的说明。 另外,国勇的山水画注重对形象的刻画,山貌、树木、岩石、流水、飞鸟和动物等等,表露出勃勃生气,远远高出了那些闭门造车的画家一头。我注意到,国勇虽长期生活在西安,却没有过多地受到周围画家的影响,与“长安画派”不发生联系,这是件好事。地域和地域文化往往对一个画家影响至深,犹如“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一样,这些地区的画家都是交叉感染的,优点是共同的,缺点也是共同的,这不免令人遗憾。国勇画自己的画,追随自己心灵的足迹,一步步向前探索,他已走过的路大家有目共睹,他前面的路包含着大家的期待。我想补充一点,国勇尽管超越了地域性限制,对各种资源和养料都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但他仍然需要进一步跨入当代文化的开阔地,眼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国勇的爆发力是足够的,能够跨越各种障碍,获得一种真正的艺术的自觉,摘去他的理想之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