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狄吉 |
释义 | 陈狄吉同志,男,1922 年11 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原名向大甘,因躲避国民党特务追杀而改名)。1942 年7 月考入北京大学学习,1945 年3 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国大典中任中央团校方阵领队,1955年授勋时以32岁的年龄成为空军最年轻的校级军官。1979 年7 月从部队转业到教育部工作,任政教司负责人等职。1985 年4 月,陈狄吉同志离休。2002 年6 月29 日11 时20 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狄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北京逝世,享年80 岁。 中文名:陈狄吉 别名:向大干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衡山县 出生日期:1922 年11 月 逝世日期:2002 年6 月29 日11 时20 分 职业:中央团校、空政教官、教育部司长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开国大典 中央团校方阵领队 投身革命陈狄吉同志1942 年7 月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即当时的西南联大,日本侵华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南迁云南),在校期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追求真理,1945 年3 月参加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在联大学生自治会工作。 播种革命种子1944年暑假,日寇发动湘桂战役,威逼黔滇。《新华日报》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发动群众,准备抵御日寇西进。当时联大不少同学响应这一号召,纷纷下乡,包括陈狄吉(向大甘)、肖松(萧敬秋)、石羽、谭正儒(严振)、王炽生(邓识生)、徐涤辟等人。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介绍,一同去了滇南石屏县,就教于石屏师范学校(简称“石师”)。这是联大同学成批下乡的第二批。第一批下乡是在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春。那时大批地下党员和一些进步同学都疏散去了云南各县。这两批联大同学,还加上其他时期零散下乡的一些同学,多在云南各县里的中学教书。他们在当地青年学生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培养云南各县年青一代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后来云南“边纵”游击队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部分干部的准备。 发起建立“民青”1944年下半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西南联大的民主进步活动又活跃起来。洪季凯(洪德铭,原在新四军工作,1944年暑假来到联大),萧松(肖松,北京大学第一任党组书记)、谭正儒(严振)、陈狄吉、石羽、王念平等几个同学发起建立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得到袁永熙的支持,于1945年2月正式成立。后来地下党员马识途(马千禾)等又建立了另一个“民青”组织。这时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两个“民青”组织应独立存在,不发生横的联系。前者称“民青”第一支部,后者称“民青”第二支部,分别由袁永熙、马识途领导。“民青”在联大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把一大批进步同学吸收了进来。石羽于1945年2月放寒假后从石屏返回昆明,当即加入了“民青”。回到石屏之后也发展了“民青”组织。“民青”的建立和发展,使联大的进步力量又凝聚到了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民青”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发展和提高得很快,成为日后历次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 由于工作出色,陈狄吉于1946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 年7 月西南联大的三个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在平、津复校。陈狄吉同志随同学校到了北平,入北京大学读书。在此期间,他深入同学之中,反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破坏,参与建立多种进步社团,继续发展“民青”组织。 参加“沈崇事件”1946 年12 月,他积极参加领导因“沈崇事件”而爆发的反对美军暴行的运动。 1946年12月24日晚,在北平东单发生驻华美军海军陆战队伍长皮尔逊强奸中国女学生沈崇的案件,史称“沈崇事件”。 事件发生,当局立即封锁消息,勒令报纸撤回稿件;但是几家报纸还是不顾禁令刊登了消息。真相一经披露,立即引发大规模学生抗议游行,并迅速席卷全国,最后导致美国撤军、停止军援,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垮台。毛泽东同志称其开辟了解放全中国的“第二条阵线”。学生的爱国运动迫使美军法庭不得不将强奸主犯皮尔逊判刑15年(送回美国后又宣布释放),帮凶普利查特判刑10个月。 沈崇事件传出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学生和各界人士约50万人,于12月底至1947年5 月,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废除《中美商约》等。至5月20日,北平、上海、苏州、杭州16个大学500多名学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在南京举行联合请愿大游行达到高潮。国民党政府派出大批军警镇压民主爱国学生运动,游行学生被捕28人,重伤19人,约500 人遭毒打,酿成“五二0”惨案。 调入地方工作进入解放区陈狄吉在北大的革命工作,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1947 年3 月党组织为避免陈狄吉同志遭受国民党迫害,让他撤离北大,派他到解放区,分配到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工作,并改原名向大干为陈狄吉。其中“狄”字取自法国革命家,诗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狄,“吉”字寓意吉祥,隐蔽的表达了共产主义最终胜利的含义。 主持地方土改1947年5月,他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团,任副组长,先后在灵寿、获鹿两县进行土改工作。 1948 年5 月,土改工作结束后,他回到华北局。6 月他被派到中央团校工作,任学员班主任,支部书记等职,他深入学生之中,言传身教,积极热情为党培养输送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初参加中华全国学生第十四届代表大会。 开国阅兵1948年6 月,陈狄吉同志被派到中央团校工作,任学员班主任,支部书记等职。1949年10月,开国大典中作为中央团校支部领导,带领团校学院1200多学员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仪式。 1949年9月25日,一百多学院在一个大场院里正吃晚饭,指导员陈狄吉同志突然站起来大声宣布:“中央首长指示,要我们全体学员赴京参加十月一日开国大典!”顿时,宁静的校园沸腾了。紧张的准备工作随即开始。学校给每人发蓝色军干服一套,并对师生进行安全保密、纪律、礼貌的严格训练。当时中央团校在河北良乡县城,距北京有20公里,全校共有师生千余人。当天下午5时,师生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进到北京,在城内一所小学的教室临时过夜。在热切的期盼中迎来10月1日的黎明。当晨曦微露时,师生匆匆起床,徒步前往天安门广场。由于北京解放不久,为了确保安全,按要求师生不得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大约在10时左右,到达长安街。 约有30万人陆续汇聚天安门广场,学员们在指定区域面向天安门南北站位。团校的队伍紧随在中央党校的后面,距离天安门城楼大约几十米远,隐约可以看到观礼台上的人。学员们等啊盼啊,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3时,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全世界都在关注北京的一举一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出现在天安门城楼,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刻,多少人热泪盈眶,多少人欢呼雀跃,掌声经久不息。几代人不屈不挠的艰辛探索,流血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胜利,中国百年的屈辱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广场上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共产党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师生的声音嘶哑了,双手拍得又红又肿,胜利的艰辛与喜悦,在这一刻化作巨大的欢乐。这时,国歌奏响,全场肃立。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下午3点半左右,盛大的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乘车检阅部队。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列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其间,若干架战斗机威风凛凛地从天安门广场上空盘旋飞过。 下午4时许,群众队伍开始游行。此时作为阅兵副总指挥兼群众游行总指挥的正是陈狄吉同志的老战友,时任共青团北京市委负责人及北大党组书记的肖松(萧敬秋)。当师生通过天安门观礼台前,挥动手中的红旗,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浑身热血沸腾。晚上长安街早已张灯结彩,21时左右,周总理宣布:“同志们辛苦了,游行结束。”激动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 建国后工作调入空军全国解放后,组织上调陈狄吉同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作,1955年授勋时以32岁的年龄称为空军最年轻的校级军官。先后在第五航空学校和空军政治学校、空军学院任政治教员、主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转业后仍然从事教育。 转业教育部1979 年7 月,陈狄吉同志从部队转业到教育部工作,先后在政教司、干部训练班担任负责人。1985 年4 月,陈狄吉同志离休后,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关心党的事业。 人物评价陈狄吉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军的建设事业和我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忠诚党的事业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一生。 2002 年6 月29 日11 时20 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教育部政教司司局级干部、离休干部陈狄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 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