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那一世
释义

歌曲《那一世》介绍

影视演员朱子岩进军歌坛的首支单曲《那一世》这首歌的听者带来情感的升华,心灵的洗涤。 古老的音韵,清新的节奏,搭配浓郁的中国风,是《那一世歌词源前一段出自1997年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的歌曲《信徒》的歌词,词曲作者是何训田。或许因为《央金玛》中另有一首歌名为《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因而这首歌词被人缪传成“仓央嘉措情歌”之一。 后面的词句,估计为网友的仿作。在影视界取得傲人成绩的朱子岩此番推出《那一世》,是首次进军歌坛发表单曲。朱子岩的声音极富个性,运用漂亮的真假音转换,将歌曲中空灵气质完美演绎。朱子岩的演唱受到各方的赞赏与肯定,甚至被形容"完全达到专业歌手水平"。对于种种赞扬,朱子岩在《那一世》中作出了解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歌词真伪之说

《那一世》歌词出自1997年朱哲琴专辑《央金玛》。《央金玛》包含《彼岸之问》、 《喜马拉雅山》、《拉萨谣》、《央金玛》、《七只鼓》、《信徒》、《六世达赖喇嘛情歌》七支歌。上面被各种媒体(尤其网络)传为仓央嘉措最美的一首诗即是《信徒》的歌词,词作者系著名音乐家何训田。显然,所谓“仿作”,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听者以讹传讹的结果。《读者》2007年20期转载此歌词时未经核实,署名仓央嘉措。

究其源由有三:1、《央金玛》专辑中另有一首由七首仓央嘉措诗歌拼合而成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粗心的听者难免混淆二者;2、在汉语语境里,仓央嘉措即是神王诗人,又是风流情种。《信徒》表达的对宗教与爱情的双重执著和内在的矛盾冲突,暗合了这种心理期待;3、因原作本是汉语,作者亦是高手,歌词蕴涵的诗意与境界反倒似乎超越了仓氏情歌的汉译。

据苗欣宇 马辉的《仓央嘉措诗传》说,这是现代汉族人的写的,与仓央嘉措无关!

作者目前不可考,目前十几个版本的情歌,没有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此外,情歌绝大部分是押韵的诗体,形式上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是六言四句式,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两个音节一顿,这样才便于传唱,目前所见的情歌各译本中,四句是情歌的基本格式,绝少逾矩,像《那一天》这样的四句一组的十六行组诗更是不可能。按翻译最为严格的于道泉先生译本对照(于本未录的参考庄晶所录最全的124首本),也没有那首能意译得如此之长。

信史记载,仓央嘉措十五岁到拉萨正式“坐床”,成为达赖剌嘛履行宗教领袖尊位,二十四岁时死在“执献京师”途中的青海境内。在他年轻短暂的生命中,写下六七十首诗歌尚属可信,写下几百首、上千首,“几万言”,就难以置信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那些后来越收集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不过是后人的托附。既然存在这样的托付现象,最初于道泉先生所翻译的六十三首,也未必就都是仓央嘉措的作品。这种托附在今天依然在延续着,例如现今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中流行的一首名为“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的“仓央嘉措情歌”(全诗见后详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所谓的“仓央嘉措情歌”,在过去七十年来各种公开出版的版本中都未收录,表现形式也让人诧异:藏文所记载的“仓央嘉措情歌”,绝大多数为“谐体”,即六音三顿为一句,四句构成一首,仅有极少数的例外为六句一首。而这首流行版的“仓央嘉措情歌”,形式上和“谐体”大不相同:每节三句、一共四节构成完整的一首。每句长短不一,但每节开头的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等又彼此呼应,其中的内涵节节递进,四节间彼此匀称均齐,尽显汉语白话诗“新格律体”的风貌,在意趣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当下人文心态的烙印,可以确定是今人的托附无疑。

歌词

词:(据说是)何训田

曲:郭梵丁

演唱:朱子岩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刻,我升起了风马,

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到来。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得,只为投下心湖石子。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气息。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相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