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郴州市第一中学
释义

郴州市一中创办于1906年。1959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89年又定为省实验中学。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后,学校归市直辖,定为副处级单位,学校按照“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集团化”的思路,除校本部外,还创办了郴州桔井实验中学和郴州中澳合作国际实验学校。

基本概况

基本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示范性)中学与实验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15亩,现有93个教学班,学生6700余人。2005年又新征土地210.74亩,筹(一中大门)

建五岭阁新校区(2008年卖出,为今五岭中学)。

办学条件

学校原有桔井校区近几年投入1亿元,新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体艺馆、图书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 了办学品位。教学手段超前 学校建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校园网、高速宽带网、教育网三网合一。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图书馆电子系统、双向控制系统、远程教学系统、智能语音广播系统等现代教育网络系统,并率先在全省将每个教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班级教学均使用多媒体,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59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136人,中级教师150人,有国家和省部级劳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20人,有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2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7名。

历史沿革

解放前

光绪32年3月(1906.4),郴州市一中的前身——郴州官立中学堂,由郴州牧金镜蓉 牵头创办。校址设在东塔岭原宝塔下的东山书院(今湘南起义纪念碑所在地)。

光绪32年闰4月(1906.6),学校迁入郴州考棚(今165部队驻地),考棚校址地处郴州城中心,东临北街(校门在东面),南依城墙。

民国元年(1912),废除府州制,学校改为郴郡六城(郴、永、宜、资、汝、桂)联立中学。

民国三年(1914),学校改为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

民国8年(1919),谭延闿进驻郴城,称湘军总司令和湖南督军,占用考棚,学校迁回东山书院。

民国10年(1921),学校又迁入考棚。

民国15年(1926),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郴州地处西线战场,当年下期学校停课,翌年春开学复课。

民国21年(1932),学校改名郴郡联立初级中学。

民国27年7月(1938.8),为避日寇空袭,学校被迫迁到郴县栖风渡老岗脚李家村。

民国31年7月(1942.9),日寇侵犯日益猖獗,京汉线上很不安宁,学校又迁到郴县桥口。

民国34年元月(1945.3),日军侵占郴州,学校被迫停办。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民国35年9月(1946.10)重新复办,改名郴郡联立高级中学(全办高中),校址在白鹿洞。

民国36年上期(1947),学校迁到中山西街濂溪祠内办学(借用)。

民国36年下期(1947),学校迁回考棚,正名郴郡联立中学(完全中学)。

解放后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日,郴郡联立中学与郴县县中(创办于1943年秋)合并,定名郴县区立中学,校址暂在考棚。

1951年暑假,学校迁到桔井观(原郴县县中校址,现学校南端家属区所在地)。

1952年下期,学校使用新教学楼(现新修水泥球场所在地,原工字楼),学校被定为湘南地区重点中学。

1953年,学校更名为郴县第一中学。

1959年,郴州撤镇建市后,学校改称郴州市第一完全中学。

1960年,学校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1978年,学校又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1994年2月,省教委授予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实验中学”两块匾牌。

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后,学校收归市(地级管),被定位副处级单位。

2005年,学校开始筹建五岭阁新校区

办学条件

基本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示范性)中田径场

学与实验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15亩,现有93个教学班,学生6700余人。

条件简介

2005年又新征土地210.74亩,筹建五岭阁新校区(2008年卖出,为今五岭中学)。学校原有桔井校区近几年投入1亿元,新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体艺馆、图书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品位。 教学手段超前 学校建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校园网、高速宽带网、教育网三网合一。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图书馆电子系统、双向控制系统、远程教学系统、智能语音广播系统等现代教育网络系统,并率先在全省将每个教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班级教学均使用多媒体,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59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136人,中级教师150人,有国家和省部级劳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20人,有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2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7名。

师资力量

基本概况

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59人,其中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30人,中级教师150人。

师资荣誉

国家和省部级劳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20人,有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2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9名。

教学成果

主导思想

在教学质量上,学校狠抓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人文素养,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跨入了全省一流学校前列。

办学业绩

历届毕业会考合格率100%,恢复高考以来连续28年成绩位居全市第一,学生多次夺得全省高考状元的桂冠。特别是近三年来,本专科上线率保持在99%以上。每年考取清华、北大学生7人。2004年清华大学录取学生数位居全省首位;2005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269人,二本上线率先在全市突破400大关,多达443人,高考上线率高达99%;2006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275人,二本上线489人,高考上线率达98%;2007年重本、二本上线率人数首次突破500人,达到503人,三本以上上线人数突破1000人;2008年高考重本上线272人,二本上线523人,三本以上1052人,列全省前茅;2009年高考重本上线280人,二本上线603人,三本上线1335人。近三年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奥赛获国家、省级奖励213人次。仅2005年就获国家奥赛一等奖6个,获省级体艺竞赛获一等奖20多项,2004年、2005年体艺学生高考专业成绩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位居第一。教研教改上,学校现有立项的国家级科研课题5个,省级科研课题6个。已结题的两个课题分获省一等奖、二等奖。教师省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论文每年200多篇。如彭太军老师每年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历次省、市教学比武中,该校教师均获一等奖,为郴州市获得了荣誉。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政务公开,民主治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广东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等荣誉和称号。

办学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先进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为办学目标,坚持走“育人为本,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改革发展之路,教师“活”教,学生“活”学,形成了“德、勤、严、活”的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

郴州一中,一所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百年传承与发展,铸就了郴州一中“砺学力行、超越自我、永争一流”的精神,形成了“德为魂、勤为本、严为经、活为纬”的校风和“厚基础、强能力、活思维”的教风。

今日一中,环境幽美,布局合理,名师荟萃,设备先进,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被誉为三湘人才的摇篮。

“办一流名校、做一流名师、育一流人才”是郴州一中人永恒的追求。我们坚信,郴州一中的明天会更美好。

省状元

2006年,李佐鸿同学以实考707的成绩,勇夺2006年湖南省理科状元,是当年全省唯一突破700分大关的考生

2008年,张航同学以707分得成绩,勇夺2008年湖南省理科状元。

杰出校友

邓中夏

(1894-1933),原名康,号仲懈,笔名心美、仲夏等。湖南宜章人。6岁入学读书,曾先后就读于宜章县城阁邑高等小学堂、我校(时名郴郡第七联合中学)、湖南高等师范专修科。1917年夏高师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学门(中文系)。五四运动前后,与我校另一校友廖书仓等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编辑学生刊物《国民》杂志,撰写时评。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编辑通俗工人刊物《劳动音》,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负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参与创办编辑《工人周刊》。1922年5月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主任。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8月和10月,先后领导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领导二·七罢工中,主编地下刊物《青年工人》。根据中共二大的决定,在全国发动了带动立法运动,起草了《劳动法大纲》。1923年4月,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总务长。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3年8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与创办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周刊,担任主要编撰人。1924年领导编辑《中国工人》。1925年领导省港大罢工,主编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日报)。1925年2月参加领导上海工人大罢工。并在1925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后任总工会秘书长、宣传部长。1925年6月任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和党团书记。1926年任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编委。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紧急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8年初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不久,去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这时撰写了《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这部著名的工运史著作。1930年7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不久任湘鄂西苏区特委书记和红二军团(后改编为红三军)政委和红二军团总指挥。1933年任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党团书记,同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9月21日在南京英勇就义。

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主要报刊文章收入《邓中夏文集》。右图为邓中夏所作诗《过洞庭》的原稿。

李涛

(1905-1970) 原名李湘舲。湖南省汝城县人。1923年,李涛考入我校(时名湖南省立郴州第七联合中学)。一九二五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汝城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武装纠察队队长。一九二七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二师一团一营党代表,赣西游击队大队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十三军第三十九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政治保卫局局长,军委二局政治委员,西北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处长,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兼二局局长,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一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三部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