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名家注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邹德金 著

出 版 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5160

出版时间:2008-09-01

版 次:1

页 数:834

装 帧:精装

开 本:大16开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专著。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吴国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清代顾福棠《孙子集解》、清代黄巩《孙子集注》、民国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资料,选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曹操、李荃、杜牧、陈嗥、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对《孙子兵法》的注评之语贯穿书中,并对正文评语均配以白话释译,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品读与体味。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全书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本书采用《三十六计》的通行版本,文白对照,并配以案例说明,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

目录

《孙子兵法》

序言

第一篇 计篇 5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四、(天者,阴阳、寒暑)

五、(地者,远近、险易)

六、(将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八、(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九、(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十、(计 利以听,乃为之势)

十一、(兵者,诡道也)

十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十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第二篇 作战篇 57

十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十五、(其用战也,贵胜)

十六、(夫钝兵、挫锐、屈力)

十七、(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十八、(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十九、(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二十、(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二十一、(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二十二、(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二十三、(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

二十四、(故杀敌者,怒也)

二十五、(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二十六、(故兵贵速,不贵久)

二十七、(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

第三篇 谋攻篇 92

二十八、(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二十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三十、(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三十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三十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三十三、(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三十四、(夫将者,国之辅也)

三十五、(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三十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三十七、(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四篇 形篇 147

三十八、(孙子曰:昔之善战者)

三十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

四十、(不可胜者,守也)

四十一、(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四十二、(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四十三、(故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四十四、(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

四十五、(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四十六、(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

四十七、(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四十八、(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四十九、(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五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五十一、(兵法:一日度,二日量)

五十二、(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五十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第五篇 势篇 186

五十四、(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五十五、(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五十六、(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

五十七、(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者)

五十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五十九、(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六十、(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六十一、(声不过五,五声之变)

六十二、(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六十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

六十四、(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六十五、(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六十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六十七、(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六十八、(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六十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第六篇 虚实篇 233

七十、(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七十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七十二、(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七十三、(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七十四、(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七十五、(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七十六、(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

七十七、(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七十八、(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七十九、(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

八十、(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八十一、(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

八十二、(故曰:胜可为也)

八十三、(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八十四、(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八十五、(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八十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八十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八十八、(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第七篇 军事篇 297

八十九、(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九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

九十一、(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九十二、(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

九十三、(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九十四、(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

九十五、(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九十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

九十七、(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九十八、(是故,《军政》日)

九十九、(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零零、(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一零一、(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一零二、(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一零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

第八篇 九变篇 369

一零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一零五、(圮地无合,衢地交合)

一零六、(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一零七、(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一零八、(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

一零九、(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一二零、(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一二一、(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一二二、(故军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一二三、(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第九篇 行军篇 403

一二四、(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一二五、(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

一二六、(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一二七、(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一二八、(平陆处易,而右背高)

一二九、(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一三零、(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一三一、(丘陵堤防,必处其阳)

一三二、(上雨,水沫至,欲涉者)

一三三、(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

一三四、(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

一三五、(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一三六、(众树动者,来也)

一三七、(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一三八、(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一三九、(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一四零、(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一四一、(杖而立者,饥也)

一四二、(夜呼者,恐也)

一四三、(粟马肉食,军无悬缶)

一四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

一四五、(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一四六、(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一四七、(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一四八、(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一四九、(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一五零、(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第十篇 地形篇 471

一五一、(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

一五二、(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日通)

一五三、(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一五四、(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

一五五、(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一五六、(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一五七、(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一五八、(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一五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一六零、(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一六一、(故知兵者,动而不迷),

一六二、(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510

一六三、(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

一六四、(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一六五、(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

一六六、(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一六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一六八、(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一六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一七零、(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一七一、(兵士甚陷则不俱,无所往则固)

一七二、(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一七三、(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

一七四、(令发之日,土卒坐者涕沾襟)

一七五、(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一七六、(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一七七、(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一七八、(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一七九、(将军之事,静以幽)

一八零、(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一八一、(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一八二、(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一八三、(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一八四、(故兵之情,围则御)

一八五、(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一八六、(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一八七、(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一八八、(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一八九、(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一九零、(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一九一、(是故政举之曰,夷关折符)

第十二篇 火攻篇 600

一九二、(孙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九三、(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一九四、(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一九五、(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一九六、(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一九七、(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一九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一九九、(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二零零、(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第十三篇 用间篇 628

二零一、(孙子曰:凡兴师十万)

二零二、(内外骚动,怠于道路)

二零三、(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二零四、(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

二零五、(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二零六、(故用间有五:有因间)

二零七、(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二零八、(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二零九、(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

二一零、(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

二一一、(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套胜战计 667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692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71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740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斗 767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791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附录一:《孙子兵法》百家评

附录二:十家注孙子遗说序

前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专著。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吴国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但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至汉代,汉高帝、汉武帝、孝成帝分别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具有着重要意义。魏晋时期“曹魏武帝(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杜牧《注孙子序》)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其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宋朝神宗时期,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武经》本《孙子兵法》遂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宋朝后期成书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清代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清代顾福棠《孙子集解》、清代黄巩《孙子集注》、民国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资料,选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曹操、李荃、杜牧、陈嗥、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对《孙子兵法》的注评之语贯穿书中,并对正文评语均配以白话释译,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品读与体味。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全书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本书采用《三十六计》的通行版本,文白对照,并配以案例说明,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

精彩书摘

⑥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李筌:火鼓,夜之所视听;旌旗,昼之所指挥。

杜牧:令军士耳目,皆随旌旗火鼓而变也。或曰:夜战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后,必无原野列阵,与敌刻期而战也。军袭敌营,鸣鼓燃火,适足以警敌人之耳,明敌人之目,于我返害,其义安在?答曰:富哉问乎!此乃孙武之微旨也。凡夜战者,盖敌人来袭我垒,不得已而与之战;其法在于立营之法,与阵小同。故《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盖大阵之中,必包小阵;大营之内,亦包小营。盖前后左右之军,各自有营环绕,大将之营,居于中央,诸营环之,隅落钩联,曲折相对,象天之壁垒星。其营相去上不过百步,下不过五十步,道径通达,足以出队列部,壁垒相望,足以弓弩相救。每于十字路口,必立小堡,上致柴薪,穴为暗道,胡梯上之凹,令人看守。夜黑之后,声鼓四起,即以燔燎。是以贼夜袭我,虽入营门,四顾屹然,复有小营,各自坚守,东西南北,未知所攻。大将营或诸小营中,先知有贼至者,放令尽入,然后击鼓,诸营齐应,众堡燎火,明如昼日;诸营兵士于是闭门登垒,下瞰敌人,劲弩强弓,四向俱发。敌人虽有韩、白之将,鬼神之兵,亦无能计也。唯恐夜不袭我。来则必败。若敌人或能潜入一营,即诸营举火出兵,四面绕之,号令营中,不得辄动,须臾之际,善恶自分,贼若出走,皆在罗网矣。故司马宣王入诸葛亮营垒,见其曲折,曰:“此天下之奇才也。”今之立营,通洞豁达,杂以居之,若有贼夜来斫营,万人一时惊扰。虽多致斥候,严为备守,晦黑之后,彼我不分,虽有众力,亦不能用。

陈皞:杜言夜黑之后,必无原野列阵,与敌人刻期而战,非也。天宝末,李光弼以五百骑趋河阳,多列火炬,首尾不息。史思明数万之众,不敢逼之,岂止待贼斫营而已?

贾林:火鼓旌旗,可以听望,故昼夜异用之。

梅尧臣:多者,欲以变惑敌人耳目。

王皙:多者所以震骇视听,使震我之威武声气也。《传》曰:“多鼓钧声,以夜军之。”

张预:凡与敌战,夜则火鼓不息,昼则旌旗相续,所以变乱敌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备我之计。越伐吴,夹水而阵。越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遂为越所败。是惑以火鼓也。晋伐齐,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筛而疏陈之。齐侯畏而脱归。是惑以旌旗也。

『译文』

李筌:火把和战鼓,这是夜间也能看得见听得着的;旌旗,是白天用来指挥的旗帜。

杜牧:让士兵都听从旌旗火鼓,随着发出的指令统一行动。有人会问:夜间作战多用火鼓,这里面有什么含义?天黑下来,一定不会有在平川旷野摆开阵势限定时刻与敌人拼杀的情况,我军去偷袭敌营,如果擂响战鼓点起火把,只能惊动敌人,使敌人一清二楚,对自己反而有害。“夜战多火鼓”的道理在哪里呢?回答:这个问题问得精彩!这正是孙武隐微的旨意所在。凡是夜间作战,大多是敌人来偷袭我军的营垒,不得已同敌人作战的。这种作战方法取决于设置营垒的方法,同列阵的方法大约相同。《军志》说:“驻扎下来就筑起营垒,行动的时候就列成阵势。”在大阵之中还包容着一些小阵,大营垒里也包容小营垒。前后左右各部队,各自有营垒环绕,大将的营垒位于中央,其他营垒四面环卫,占据角落的营垒相互连通,与大将之营交错相对,整个布局就像天上的壁垒星座。营与营之间的距离,最多不得少于百步,最少不超过五十步。有道路相通,可拉出队伍列成阵形,壁垒与壁垒互相望得见,可以用弓弩相互支援。每个十字路口,要建一座小堡垒,上面聚积干柴,掘成暗道通进去,凭梯子登上,派人看守。天黑以后,听到四面的鼓声,立即在堡垒上燃起火炬。如果,敌人夜间来袭击我们营垒,即使进了营门,四下一望全都木然不敢动,原来里面还有小营,各自坚守,东西南北,不知道该进攻哪一个好。大将之营或者其他小营,不管谁先发现敌人,都不要阻拦,把敌人统统放进来,然后擂动战鼓,其他营垒一同响应,各堡垒上燃起火炬,火光如同白昼,各营士兵立即关上各自的营门,登上营墙,俯视敌人,用强劲的弓弩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箭。敌人即使有韩信、白起一类名将指挥,鬼神一样的士兵,也无计可施。不怕敌人夜晚来袭击,来了就一定叫他们惨败。如果敌人夜间潜进一个营垒,各营立即打着火把出兵,四面围住,号令这营垒中的士兵,不要擅自行动,不需片刻,敌我便能区分清楚。敌人如果想逃出来,就都在罗网当中了。司马懿曾经进入诸葛亮的营垒,看见里面曲折的布置,赞叹地说:“这真是天下的奇才啊!”现在设置营垒,四面敞开,杂乱居住,一旦敌人夜间来劫营,全体官兵惊慌扰乱。即使派出许多巡逻人员,严加防备,可是天黑以后,敌我难分,虽有众多兵力,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陈皞:杜牧说,天黑以后,一定不会有平川旷野列成阵势同敌人约定时刻交战的情况,这是不对的。天宝末年,李光弼率领五百骑兵奔赴河阳,点起许多火炬,首尾相接。史思明数万人马不敢逼近他。这能说火鼓的使用仅限于防备敌人偷营劫寨吗?

贾林:火鼓旌旗,可以听见或可以望见,所以白天黑夜各有用场。

梅尧臣:多,是为了扰敌迷惑敌人的视听。

王皙:多,是为了震骇敌人的视听,使敌人畏惧我军的威武声势。《左传》说:“同时敲击许多鼓发出大声,在夜间攻击敌人。”

张预:凡同敌人作战,夜间火把鼓声不断,白天旌旗连续,是为了迷惑扰乱敌人的视听,使敌人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们。从前越国攻打吴国,两军隔着一条河摆开阵势。越军设立左右两翼,让他们在夜里或左或右,击鼓呐喊前进。吴军分兵抵抗,最后被越军打败。这就是用火鼓迷惑敌人的例子。晋国讨伐齐国,晋国派司马排除山林河泽的险阻,即使是军队达不到的地方,也树起大旗稀疏地布置军阵。齐侯非常害怕,就离开军队逃回去。这就是用旌旗迷惑敌人的例子。

P334-33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