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 |
释义 | 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尺寸大(高19厘米、宽18厘米)为稀有之物。笔筒取材竹根肉厚部分,利用其壁厚的特点深雕细刻。全器施满工艺,浅刻、浮雕、圆雕、透雕、留青等多种工艺相结合,深刻部分达5-6层工艺,颇费工时。明代嘉定竹刻的代表朱鹤曾说:“竹雕如不透雕、深雕就不成其为雕刻”。该笔筒的雕刻题材、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都具有明代嘉定派竹刻的特点。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朱鹤竹刻《松鹤》笔筒、朱缨竹刻《刘阮入天台》香筒在工艺上有颇多相似之处。 《庭院婴戏图》笔筒在整体表现上更能显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整件器物以人物雕刻为主,再配以各式景致,构图饱满,人物之间以景物遮掩压叠,分远近,生层次,产生了多层透视的效果。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构图合理,符合传统中国画理。笔筒人物的雕刻则更能体现出竹刻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整件笔筒20个人物神态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儿童、老人、妇女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笔筒中间是3位儿童围坐一起在斗蟋蟀,后有凉亭一座,一老翁扶栏观看,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凉亭旁侧立有假山石,一儿童躲于假山后探头张望。假山石后曲径通幽,一座庭院跃入眼中,上有扇形匾额,名为“□竹园”,院内茂竹耸立。园门立一巨大芭蕉,一童子背负幼童,与另一手持蟋蟀罩的童子相奔向前,前已有一童俯身捉拿蟋蟀,一派其乐融融之气。嬉戏童子前方则传来朗朗读书声,两高髻妇人相倚而坐,一手持卷,低头展读,方桌前3位儿童在看书、习字,神情专注,另有一妇人相伴其旁。童子妇人身后是大片山石和松林,两儿童相互搀扶正要过独木桥,犹豫而不敢跨步,松林后面就回到了前面所述的凉亭。笔筒中所有的人物彼此呼应,神情连续,人物的刻画精细谨微,包括配景也都细致入神。整幅画面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情趣,呈现出古人悠闲的生活状态,组成了一幅完美的婴戏图长卷。 此外笔筒各景物的刻绘都很精妙,搭配自然和谐,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交相辉映。挺立的芭蕉树、深邃多孔的山石、盘旋高大的松树、缠枝的老藤、繁茂的竹林、悬崖绝涧、庭台楼阁、明式家具等采用多种技法完成。雕刻写实规矩,同时在规矩之外寻求变化。有的雕刻细致入微,不计所耗工时,有的寥寥数笔也都能表现出景物的神韵。刀法流畅,转折自然,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法笔意都有所体现,另外也借鉴了犀角雕刻和明式家具样式,三足和笔筒整体连做透雕成回纹样式,在笔筒中很少见,独具特色。 《庭院婴戏图》笔筒为早年出土之器,表层已有腐蚀,且以出筋,竹子的内部纹理清晰可见,经过多年流传,色泽更加沉穆古朴,韵味高古。从笔筒的整体风格、艺术品位、雕刻技艺上看一定是当时名家之作。明朝时许多竹刻名家都不习惯署名,还是名字已被腐蚀而不可见,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