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儿山 |
释义 | 基本概述苗儿山,海拔2141米,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高峰,属苗儿山山脉。山体走向或呈东北—西南,如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或呈正东西,如大庾岭;骑田岭则为块状山,山纹已不清晰,但就宏观而言,苗儿山仍不失为东西走向的山地。 地质构造苗儿山是中国著名的纬向构造带之一,基底由加里东运动形成。燕山运动成为穹窿构造和背斜构造,形成苗儿山。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泥盆纪硬砂岩和石炭纪灰岩,其中硬砂岩多形成尖削的峰岭,如帽子峰、象牙仙等;但硬砂岩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完全出露,常形成浑圆的山峦、如骑田岭、香花岭等。 植被苗儿山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树种是樟科的樟树,其次是壳斗科的红椎、白椎、米椎、红缘、白缘等。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可分为4层:高层为椎、椽类;次层为樟、木荷等耐荫植物;第3层为灌木层,主要成分有□木、杜鹃等;最下为草本植物,以兰科为主。海拔800米以上有香桦、漆树、红果槭、香枫、山毛榉、鹅耳枥等落叶阔叶树,构成山地常绿林。1300米以上有广东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铁杉、三尖杉和罗汉松等构成的针阔叶混合林。在1600~2100米的山顶,植被多为矮林,以石柯、南烛、杜鹃、山柳、雪竹等为主。局部有草甸分布。人工栽培林木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是中国南方用材林建设基地之一。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海拔700米以上则为黄壤。山顶局部有草甸土发育。有色金金属丰富。 气候特征苗儿山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尤以冬温最为明显。例如瑶山(属于苗儿山)以北的坪石,1月均温为7.5℃,而山南乐昌为9.5℃;萌渚岭以北江华1月均温为7.3℃,而岭南连县高达9.5℃。苗儿山山地间的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 降水苗儿山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2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苗儿山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的垂直差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