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车兵 |
释义 | 1、车兵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2、人名。 一、古代的兵种1. 简介车兵是[url]春秋[/url]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当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其国内的强宗大卿也被称作“百乘之家”。当两国之间出现军事对抗时,车兵弱小的一方总是畏惧战车部队庞大的对手,如平丘之会上,晋车四千乘,就使得齐人大惧,终于听命于晋。而拥有强大车兵部队的诸侯,也往往以此震慑他国,胁迫其臣服于己。如同在平丘之会过程中,晋治兵于邾南,叔向放风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 2.车兵为当时列国军队的主力兵种的表现车兵为当时列国军队的主力兵种,还表现为:第一,当时在 中原地区进行的重大战争,一般都是以战车来决定最终胜负的。一 些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如繻葛之战、崤之战、城濮之战、艾陵之 战等等,概莫能外。第二,各国扩军的重点,是增加战车数量,加 强车兵的建设。春秋时期各国大规模扩军乃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以后网站会具体介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所扩充的军队同样以车兵为主体。如晋军由城濮之战时的七百乘递增至春秋后期的五六千乘,楚军全盛时发展到近万乘,齐军由桓公时的于乘增加到春秋末的“二、三干乘”,等等,就是显例。由 于各国把发展车兵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到了春秋末年,连苫这样的小国都拥有了“干乘”的车兵部队,可证《论 语·先进篇》所言“干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之不虚。第三,当 时各国对战果或损失的统计,也往往以战车数量为尺度。如崤之 战中秦师全军覆没,史称其“匹马只轮无返”;晋大败齐军, 其所取战果之标志就是“得车二干,得尸三万”。另,齐伐冠氏, “丧车五百”,吴齐艾陵之战中,齐丧失“革车八百乘,甲首三 干”,说明军力损失也以兵车为统计依据。所以著名兵学家孙武在 总结当时战争的情况时即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干驷,革车干乘, 带甲十万”,把各种兵车置放在军队兵种的首要位置。 当然,这种情况自春秋晚期起发生了重要的化。 3.车兵的发展随着社会 的变革和战争地域与规模的扩大,步兵的地位迅速提高,车兵的 位置逐渐降低,开始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这一过程递檀到战国时 期,遂最终渐渐导致战车不复成为战争中的核心 车兵走向鼎盛。以战车为中心,车兵和徒兵相结合的车乘之 数,仍是各国衡量兵力强弱的标志。前期,诸侯大国一般有干乘,强 卿有百乘,至后期,晋、楚各达5000乘以上,齐、秦各有2000一 3000乘,甚至微小的朱国亦有600乘,还出现拥有干乘的卿大大。 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攻车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阙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车。出现了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种阵形。战车上的甲 士,仍是每乘的核心和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把车战和车兵推向鼎盛。春秋后期,急剧的 社会变革,以及作战方式的改变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又动摇着甲士 的地位和车战的作用.开始了车兵由盛而衰的过程。 二、人名车兵(1963-1985)福建省福州市人。1979年12月应征入伍,1982年考入南昌陆军学院学习,1985年毕业后坚决要求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到老山前线实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排长。到老山后强烈要求到防御阵地情况最复杂的一个支撑点上。这里与越军近在咫尺,稍有动静便会招来枪炮轰击。面对危险,他兴奋地在日记中写到:“我没有白来!”越军常在夜间偷袭。当越军的团团黑影在草丛中蠕动时,他沉着冷静,一再示意战友“放近点”,直到目标非常清楚了,才果断下达战斗命令。夜间站岗既苦又险,车兵总是让战士钻进猫耳洞,自己在外面一夜一夜地守着。他曾经连续六天粒米未进,发着高烧还下山为战友背水。他带领战友打退越军三十多次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1985年11月25日,车兵在战斗中为保护战友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2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