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洲黍潜叶蝇 |
释义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美洲黍潜叶蝇 拉丁学名:Agromyza parvicornis Loew 纲:昆虫纲 目:双翅目 科:潜蝇科 主要危害作物: 形态特征: 美洲黍潜叶蝇成虫体长6mm,灰色或褐色。幼虫体长6mm,淡绿色或黄白色。蛹红褐色,长3mm。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 对玉米为害较轻,一般不引起生产损失。1年发生3~5代。以老熟幼虫在不封冻地区越冬,或以蛹在北方越冬。 美洲黍潜叶蝇成虫产卵在玉米叶片上,卵孵化后幼虫钻入叶片,从叶片尖缘向基部逐渐钻蛀。幼虫在孔道中取食叶肉,存留表皮组织,形成1个外观白色的髓道。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清除田边的寄主杂草。 药剂防治:当虫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如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48%氯吡硫磷(乐斯本)乳油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 地理分布:美洲黍潜叶蝇在北京地区有发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