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潮州话 |
释义 |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简介潮州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口音上的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历史和地理潮州话源自闽南方言莆田话,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十几万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 移民路线:莆田---直接到---潮州。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州、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州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等等。主要移民路线:莆田 直接到- -潮州,少量移民路线:莆田-泉州-潮州、莆田-漳州-潮州、莆田-泉州-漳州-潮州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而莆田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有区别,所以潮州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州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南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莆田是闽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莆田话和粤语有很多可以互通,莆田话和粤语的某些部分区别很困难,有受粤语影响的潮州话仍然通过另外的方式保留了莆田话的部分特点。 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现在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兰骄语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故潮州话又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福佬话(福建人的语言,广府人称闽南人为福佬人)。因为很多泉州话漳州话的底层(发音),反而要在潮州话觅到根源,而不是潮州话以泉州话漳州话为根源。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很多在潮州话里面仍然有常用并且有音有字的,如果单纯从泉州话漳州话看都会被认为是无字可写,而根据潮州话的读音却能写出字来。 潮州话名称的由来是在古代潮州府使用的语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揭东、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州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其中,很多潮汕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汕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源流潮州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语系,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所以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普通话潮汕地区的小童,早在幼稚园学习普通话。在进小学念书前,潮州话仍是主要教学语言,之后则只采用普通话。虽然当地学生仍以潮州话沟通。当地人大多都能明白普通话,不过年轻人对其理解一般;年长人士则不说普通话,因为以往学校以潮州话为教学语言。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ŋ]。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别读成[ts]、[tsʰ]、[s]和[z]。 客家话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些人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汕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 粤语受到香港电视剧和广州对广东省的影响,很多年轻潮汕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听明白粤语。 非汉语语言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泰语、高棉语、越南语和马来语等都影响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 分布汕头市(现辖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潮州市(现辖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饶平县)、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普宁市(揭阳市代管)、丰顺县(属梅州市)、陆丰市三甲地区。 分类潮州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 潮安小片包括:湘桥(行政区)、潮安、饶平、榕城(行政区)、揭东、揭西、丰顺、澄海、龙湖(行政区)、金平(行政区),也叫潮安小片。 潮普小片包括:潮阳、普宁、濠江(行政区)、潮南(行政区)、惠来,也叫潮阳小片;该小片人口最多,几占三市人口一半。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韩江流域语调; 2. 练江流域语调; 3. 榕江流域语调; 字典书籍《十五音》张世珍,1913《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揭阳江夏懋亭氏,1915 《潮语十五音》蒋儒林,汕头文明商务书馆,1931 《北京语音潮州方音注音新字典》,吴华重,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 《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显益,香港著者出版,1965 《潮语词典》,蔡俊明,周法高发行.台北 三民书局代售,1976 《潮汕新字典》,(本局),香港广泰书局,1976 《潮语词典补编,国潮语汇》,蔡俊明,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79 《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 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新编潮州音字典》林伦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潮语僻字集注》,张惠泽,海天出版社,2006 《新潮汕字典》,张晓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蔡英豪,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潮汕话初级教程,Williams Dean 璘为仁,暹罗曼谷,1841 2,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colloquial]: Containing a 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 Prepared by S. B. Patridge),Ashmore 耶士谟,英华书局(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4 3,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 Josiah Goddard 高德,Bangkok Mission Press,1847 4,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Rudolf Lecheler 黎力基,英华书局,1883 5,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 with Vocabulary Entry,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上海1877 6,A 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 A. M. Fielde 菲尔德,1878 7,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A. M. Fielde 菲尔德,上海美华书局(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8,Manual of Swatow Vernacular with a Dictionary of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Swatow Dialect, 新加坡: Kohn Yen Hean Press, 1886 9,A Swatow Index to the Syllabl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y S. Wells Williams, of Amoy by Carstairs Douglas,John Campbell Gibson 汲约翰,汕头英华书局, 1886 10,潮正两音字集(The Swatow Syllabary Mandarin Pronounciation),John Steele 施约翰,上海英华书局1909。 词汇人物,指代瓦(我) 汝(你) 伊(他/她)阮(我们)恁(你们)伊人(他们)安(丈夫)亩(妻子) 老公(曾祖父)老嫲(曾祖母)阿公(爷爷)阿嫲(奶奶)外公(外公)外嫲(外婆)阿爸/老政府(爸爸)阿妈/阿姨/阿niea(妈妈)阿伯(伯伯)阿叔(叔叔)阿婶(婶婶)阿舅(舅舅)阿妗(舅妈)阿兄(哥哥)阿姐(姐姐)弟(弟弟)阿嫂(嫂嫂)阿孙(孙子)阿弟(儿子)阿妹/走仔(女儿)大dā官(家父)大dā家(家婆)丈人(岳父)丈姆婆(岳母)新妇(媳妇)新人(新娘)同门(连襟兄弟)同媳(兄弟的老婆)契父(干爹)契仔(干儿子)同年(契兄弟)老禾埠(大叔)老姿娘(大妈)禾埠/打捕(男人)姿娘(女人)后生仔(年轻小伙子)雅仔(漂亮的小伙子)雅姿娘(漂亮的姑娘)孥仔(小孩)马仔(打手,手下)头家(老板)人客(客人)单丁(独生男孩)乞食(乞丐)只块(这里)许块(那里)地块(哪里)做尼(为什么/干什么)乜个(什么)若好(这么好)硬(硬/高水准) 交际呾(说)诐三国(摆龙门阵)同暹罗诐到猪槽(扯得太远了)哗甫(吹牛)食诐唔落(道不同不相与谋)托浪脬(拍马屁)散嚷/吼/呾(胡说)人客(客人)齐谢(谢谢)对唔住(对不起)无相干/无事(没关系)呾唔北块去(说不清)戆过只水鸭(糊涂、不懂)晓理(害羞)悦着伊(喜欢他/她)硬(厉害)白傻/白仁(白痴)搏命(拼命)青夜牛(文盲)dumb丁/柴戆(傻子)柴(呆/木头)只撮话(这些话)我呷汝(我和你)相互/相辅(帮忙)猛(快)猛仔/要猛(快点)霈pai长(有脸面) 生活、用品、动植物食(吃)糜(粥)糜籴(盛粥汤匙)汤匙(调羹)箸(筷子)鼎(锅)床(床/桌子)饭床(饭桌)食桌(赴宴)喉干(口渴)饼药(肥皂)饼药粉(洗衣粉)雨遮(雨伞)扫锈(扫把)目涩(困了)洗浴(洗澡)褛(外套)衫(衣服)鞋拖(拖鞋)银(元)个银(一元)电毛(烫发)洗面(洗脸)放屎(大便)放尿(小便)东司(厕坑)关火(熄灯)起厝(建房)火油(煤烟)辇(车轮)暝卦(晚上)暝昏(黄昏)日斗(中午)下卦(下午)风琴(风琴/风筝)朥(猪油)床墘(床边)腈tsia肉(瘦肉)肉脞tso(肉末儿)蔹hiam椒(辣椒)醪lo(液体混浊)滒ko(又粘又稠)铰刀(剪刀)蛓毛虫(毛毛虫)胡螓(苍蝇)香橼(佛手)檨(芒果)碓tui(舂米工具) 人体、疾病目(眼睛)目汁(眼泪)毛(发)酒精窟(酒窝)尻川(屁股)腰龙骨(尾骨)浮火(上火)青夜(盲人)漏屎(拉肚子)腰痀(驼背)结疕pi(痂子)瘕痀抽(气喘病)“犭肖”狗(疯狗)垢gau圻goi(身上的污垢) 动作、行为跍(半蹲)徛/企(站)行(走)走(跑)睇(看)擿/捔ga/摵sek(扔)泅(游)沕(潜)水涕(水满)拍(打)税(租)掠(捉)晓/知(知)惜(疼爱)嚷(吼、喊)惊(害怕)剥赤脚(赤脚)刣(杀)颐(睡觉)睒iam(迅速的看/观察)倳sai(放置,如个锅倳在风炉顶)dia揨(碰触,如我阿未揨着伊,伊哩呾我拍伊)搵ung(蘸,如搵蒜泥醋)沃ak(浇淋,如沃菜)潠suang/输(喷水|液体形成条状,如潠尿)摵sek(扔/掉落,如等摵跋死去)囥keng(藏,如条金项链囥在箱底)缒tui(一头绑重物使之垂直地面,如撮物件缚条索了缒落去)坫tiam(躲藏,如伊坫在楼顶)薅kao(拔草/扣,如薅草)烊yang(融化)幔mua(披上去,如出门领衫介伊幔落去)沞tsap(湿,如通身沞沞)灱da(干,领衫灱了)奅pa(空心的大,如撮包炊到奅奅)侕dzu(杂乱,如间内侕过狗窦)鏖糟otso/纳虱(肮脏,如免洗浴?汝够鏖糟恶汁)刜huk(拿棍子打,如汝等欠刜手底)椓dok(切/砍,如用刀椓肉)"卑刂"poi(削)蠫loi(砍)搑len(推,如弟啊,相辅搑下车)掿nak(捉/握)揙biang(掴耳光)摝lok(拿在手里摇晃)扱tsa(挽起裤子)擎kia(举/扛)擘be(掰开)揞a(捂住掩盖)戽hou(戽水上田)蹃nek(用脚蹬)婓huin(四处兜兜)蹘liao(溜)敨tao(解开)捼rue(搓)捘(拧) 厨房用语汏tua(淘洗,如汏米)熻hip/炊(蒸)烙lio(煎)焯cok(在开水里煮熟,如食火锅焯飞薐)煠sat/餢bu(煮,如汝暝仔是煠糜抑是煮饭)煏bet(烤,如煏鱿鱼)秫米(糯米)蕹菜(空心菜)飞薐(菠菜) 思想、感情激血(生气)激心(焦虑、烦躁)专登(故意)迫性(暴躁)厚划(难受)心胸(胸怀) 有关史料记载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汕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家己人”(自己人)。 语言特点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发音复杂,以前有十六音(实为十六声母)之说,现在是八音,而且土话掺杂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现在,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汕方言具有八音(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 ,近代又有潮语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 活化石据考古发现,潮汕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 关于潮汕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土语,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汕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方言的趣谈“文革”期间,某潮剧团赴外演出,火车厢中一片潮音,惊动乘务员,急向列车长报告,车中有一批日本人。 客家人称潮汕人为“福佬”,有人说是“河佬”,这是以潮人从河南或福建移民为依据;也有说是“学老”,意谓潮州话学到老也学不懂。 这是二则关于潮汕方言的趣谈,在外地人眼里,潮州话就像外国语言。 古汉语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汕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目前在潮汕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汕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氵市”、“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汕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与普通话关系潮汕地区的小童,早在幼稚园学习普通话。在进小学念书前,潮州话仍是主要教学语言,之后则只采用普通话。虽然当地学生仍以潮州话沟通。当地人大多都能明白普通话,不过年轻人对其理解一般;年长人士则不说普通话,因为以往学校以潮州话为教学语言,所以有时年长人士说的话,有时年轻人也不理解。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ch[t??]、sh[?]和r[?]分别读成[ts]、[ts?]、[s]和[z]。 语音声母双唇音 齿龈音 软腭音 喉音 鼻音 m [m] 毛 n [n] 娜 ng [ŋ] 俄 塞音浊音 bh [b] 无 gh [g] 鹅 清音(不送气) b [p] 波 d [t] 多 g [k] 哥 清音(送气) p [pʰ] 颇 t [tʰ] 胎 k [kʰ] 戈 擦音 s [s] 思 h [h] 何 塞擦音浊音 r [dz] 而 清音(不送气) z [ts] 之 清音(送气) c [tsʰ] 徐 边通音 l [l] 罗 韵母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i]和[u],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音节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节辅音。潮州话并没有韵尾[n],下列拼音中以n为尾缀的韵母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a]、[o]、[e]和[ɯ]。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双唇鼻音[m]和软腭鼻音[ŋ]。 韵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实际上也可说是塞音,因为软颚降低,让空气通过鼻腔),但是并非必要。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i]、[o]和[u]。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ʔ]、[p]和[k],以及鼻音[m]和[ŋ]。 根据潮州话拼音方案[2],潮州话韵母共五十九个,如下: 潮州话韵母[2][1] 韵头类别 开口呼 齐齿呼合口呼 单复韵母i [i] 衣 u [u] 污 a [a] 亚 ia [ia] 呀 ua [ua] 娃 o [o] 窝 io [io] 腰 ê [e] 哑 iê [ie] 腰 uê [ue] 锅 e [ɯ] 余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欧 ou [ou] 乌 iou [iou] 夭 iu [iu] 忧 鼻化韵母 in [ĩ] 丸 an [ã] 嗳 ian [ĩã] 营 uan [ũã] 鞍 ion [ĩõ] 羊 ên [ẽ] 楹 (iên [ĩẽ] 羊) uên [ũẽ] [横] en [ɯ̃] 秧 ain [ãĩ] 爱 uain [ũãĩ] [县] oin [õĩ] 闲 uin [ũĩ] 畏 aon [ãõ] [好] oun [õũ] [虎] iun [ĩũ] 幼 鼻韵母 im [im] 音 am [am](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ŋ] 因 ung [uŋ] 温 ang [aŋ] 按 iang [iaŋ] 央 uang [uaŋ] 汪 ong [oŋ] 翁 iong [ioŋ] 雍 êng [eŋ] 英 iêng [ieŋ] 焉 uêng [ueŋ] 冤 (eng [ɯŋ] 恩) 入声韵母 ih [iʔ] 裂 ah [aʔ] 鸭 iah [iaʔ] 益 uah [uaʔ] 活 oh [oʔ] 学 ioh [ioʔ] 约 êh [eʔ] 厄 (uêh [ueʔ] 划) oih [oiʔ] 狭 aoh [aoʔ] [乐]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压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恶) iag [iak̚] 跃 uag [uak̚] 莸(获)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iêg [iek̚] 噎 uêg [uek̚] 越 eg [ɯek̚] [乞] 辅音音节 m [m] 唔 ng [ŋ] 黄 ngh [ŋʔ] 夗 因为语音转变,潮州话韵母有所增减,蓝色者是并未在方案韵母表出现的韵母;括号中之韵母和例字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方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 加上方案没有收录的韵母,潮州话韵母共七十五个。 辅音音节共三个,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 声调潮州话跟其他汉语方言一样,是声调语言。它有八个声调,并有丰富的变调。 调值之数字是指声调轮廓,1为最低,5为最高,拼音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 声调 阴平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阳上 阳去 阳入 调值 33 53 213 2 55 35 11 5 调型 中平 高降 降升 低入 高平高升 低平 高入 例子(文读音) 分 粉 训 忽 云 混 份 佛 拼音 hung1 hung2 hung3 hug4 hung5 hung6 hung7 hug8 变调 两个字(或字词)连读时,前面的字要变调,后面的字不变调,而此变调的规律是固定的。如果两个以上的字连读,则只有最后的字不变调,情况如下: 前字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前字声调数字 1 2 3 4 5 6 7 8 后字声调数字 1 6 2或5 8 7 7 7 4 由此可见,变调的规律就是: 阴平(1)和阳去(7)不变调; 阴入(4)和阳入(8)互换; 阴去(3)变成阴上(2)或阳平(5); 阴上变成阳上(6); 而阳平和阳上都变成阳去。 《现代汉语音库》与汕头口音的潮汕话由中国社科院编纂完成的《现代汉语音库》于2006年收录进汕头话音档,并将汕头话子项代替原来的潮汕话子项,这标志着汕头话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已得到了国家的权威确认。 《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由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用有声的形式保存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收录了北京、哈尔滨、香港、厦门、汕头、台北等40种汉语方言代表点的资料,涵盖汉语各个方言区。在《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汕头话首次被确认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列为闽语区6种方言之中,汕头话也由此代替了原来潮汕话的选项。 汕头话音档包括语音系统、常用词汇、构词法语要、语法例句、长篇语料5项内容,大致反映了汕头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汕头电视台汕头话节目主持人许友文被确定为汕头话音档的发音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