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菜白锈病 |
释义 | 症状梅菜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初呈浅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病斑生于叶两面,主要生在叶背,病斑扩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1~6(mm),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状物,即病菌孢子,严重时病斑覆满整个叶面,致叶片变黄干枯。近年白锈病有上升之势,尤其是多雨的年份或多雨的地区,该病普遍发生,有的为害重。 病原Albugo macrospora(Togashi)S.ito称大孢白锈菌,属假菌界卵菌门。孢囊梗棍棒状,大小23~48×13~18(μm)。孢子囊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5~25×14~18(μm)。卵孢子近球形,红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具皱纹或瘤状突起,大小45~61×50~68(μm)。为害萝卜、大头菜、卷心菜、大白菜、芜菁、梅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南方病菌可以孢子囊辗转传播,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残留在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或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有2根鞭毛,游动片刻后静止下来,其后产牛芽管从气孔潜入,潜育期7~10天,病菌孢子囊萌发适温10℃,侵入最适温度为18℃,要求高湿度和叶面有水滴存在,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卵孢子或孢子囊在2~6小时内萌发,病害很快扩展。 防治方法(1)从无病株上采收无病的种子。种子带菌的可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粉剂拌种。(2)适时播种,密度不宜过密,使其通风良好。注意适时除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 500倍或70%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8%霜脲悬浮剂600~7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