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深冷处理 |
释义 | Cryogenic超深冷处理技术 起源: 在有追溯的资料显示在 1930年代德国应用在军事兵器上, 在1940年代开始, 美国将其转为工业及民用。 定义: 超深冷指物料需要在 -190°C 至-230°C 的环境下作处理。 (非液态氮介质,全程电脑控温制冷) 适用物料: 所有金属或非金属物料, 如合金、碳化物、塑胶 ( 尼龙与铁氟龙 )、铝、陶瓷等。 超深冷科技:当金属在热处理加硬至冷却过程中, 其中的合金与碳产生溶解并结合及扩散形成奥氏体 ( Austenite ), 在冷却过程时, 由于低温产生压制而形成马氏体 ( Martensite ), 而由于马氏体的最终转变点 ( Mf ) 非常低, 例如: W18Cr4V ( 高速工具钢 ) 的 Mf 点为超过 -190°C, 因此淬火冷却到室温会残留大量奥氏体, 因而降低金属的硬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因为奥氏体的高脆性而容易造成金属碎裂, 再者, 还有许多物理性能特别是热性能和磁性下降。 科学性: 由于奥氏体在低温环境下非常不稳固及分解, 使原来的缺陷 ( 微孔及内应力集中的部份 ) 产生塑性流动而变成组织细化, 因此只要将金属置于超低温环境下, 其中的奥氏体会转化成马氏体, 内应力因而消除。 在超低温时由于组织体积收缩, Fe 晶格常数缩细而加强碳原子析出的驱动力, 于是马氏体的基体析出大量超微细碳化物, 这些超微细结晶体会使物料的强度提高, 同时增加耐磨性与刚性。 超低温度可转移金属原子的运能, 使原子之间不能扩散分开从而使原子结合更紧密。 超深冷处理 VS 热处理 一般金属热处理: 淬火,回火,镀钛 残留奥氏体 产生内应力 不耐磨 脆性大容易爆裂 在热处理后置于-200°C ~ -233°C处理 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稳定尺寸, 不易变形 消除内应力 耐磨,不易爆裂 提高力学性能 增加坚韧度及刚性 应用于工业方面: 冲压、锻压、挤压模具、冲针、顶针 切削刀具、钻头、铰刀、丝攻、锯片 加工机械及零件 轴承、齿轮、活塞、连杆、曲轴…等等 产品方面: 枪管 汽车引擎 马达、线圈 哥尔夫球头 棒球杆 刀片、刀具 乐器 缝针 容器…等等 改变金属的金相结构的创新技术,有助于企业减少停机时间与维修时间,提高生产力,提升企业效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