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正志 |
释义 | 卢正志 正志原名志正,学时改名正志,后又名竟成,生于1917年,卒于1995年,享年79岁,幼读书于私塾,高小文化,只因3岁丧父,孤儿寡母,故学业上未成正果。 正志自幼不畏强暴,爱打抱不平,如当年修建滁六公路时,因当地保长收费不公,引民不满,一日清晨,正志扣保长家门而进,代民与其理论,其时年13岁,虽年幼,但明事理、辨是非,会说话,数落并羞辱了保长,使保长无地自容,其场面,其声势,在十里八乡一时传为佳话。后保长不依,但摄于水老前辈(正志父亲的先生)威望及水老前辈女儿乃是当时国民政府议会议员,出面干预,保长虽失场,丢了面子,但又奈何不得。 正志于18岁与当地名门章氏家族小女章有英结为连理,婚后至大英经商,因幼时弃学后就习于赌,18岁时已是技艺精湛,当时在大英、水口、武集、雷官、汊河等地区无人能出其右。但为了经商,戒赌数年,志向毅力,可见一斑。其间,由于其为人豪爽,人缘极佳,深得大英当时最开明绅士沈庆时的赏识,开口便是“正志乃我大徒生”。又如沈少游(当时大英首富),家里每每有镇江、无锡、苏州等外地富商、贵宾作客,皆叫其作陪。在此期间,正志结识了很多社会名流志士,并与12位仁志义结金兰,在这些人当中9名为国民党员,如郑康林、史良福、徐士俊、张瑞生、史家强等,其中多人担任行政要职;还有3名共产党员,其中采忠任新四军时水口区区长,解放前阵亡,金润之解放后在南京任栖霞区副区长,李国军解放后在安徽省军区任职。当年正志为保护时任新四军某连指导员的金润之,将其藏于家中(大英)两年之久,一切吃穿用度皆由正志承担,为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迫害,进学习班数月之久,后遭下放回乡务农三年有余,直至75年平反。在这些义结金兰的兄弟中,唯独正志无党无派,独树一帜。当时有些人就劝说他加入社会组织——安进帮(就是给当时的土霸王做干儿子),正志一口回绝,坚决不从,并说:我请你叫他来给我做干儿子。 正志遇事敢言,正直之慨,卓卓不凡,是曰是,非曰非,处事公允,远近敬服,乡有争夺,村有纠纷,事无大小,人无老幼,皆以其一言为定评,时人皆言:有事请卢老。 正志重视教育,厚培人才。课子孙惟期以光耀门楣,存心忠厚,长子金森为大学生、幼子卢平亦饱学,孙辈也颇有建树。非对自家子孙如此,至于家族子孙亦多有指导,国江、瑞平等诸多家族子孙皆在其力促之下读书识字,学有所成。 正志家族观念极强,热心家下。家族曾有某女为他族所抢,正志闻及,义愤填膺,曰:我族姑娘被抢,岂有此理;遂多方奔走,出面解救,而后大张旗鼓送回,一时传为家族美谈。 每有尊长丧葬,正志必定到场,祭祀亡灵,排难解纷,和睦家族;即逢后辈嫁娶,他亦欣然前往,举杯新人,祝福道喜,热闹子孙。 正志还是个地道的大孝子,对其母百依百顺,从不顶撞。 正志对尊长说话温柔、乖巧、适度、得体;对后辈高厚栽培、教育、指导、期望。 解放后,其在大英供销社工作,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1956调至在拥东李庄供销部,1963年调回大英供销社,1972年下放,1975年平反后去十二里半乡供销合作社工作,直到退休。正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受领导和职工赏识和爱戴。 及至晚年,正志率领家族老幼修立家谱,为后世子孙遗留史料;多次与金林等子侄组织家族聚会,讲求团结,顾全大局。 正志为人谦和,以理服人,德高望重,世人尊其为:“卢大先”;家族子孙皆尊其为:“老太爷”。 正志生平受人尊敬,虽逝十数载,今人论及,无不竖拇指而高赞,放眼内外先后,有几人欤? 正志的一生是非凡的,智慧超群,恩路敏捷,反应神速,语言表达好,记忆能力特强。只要是一生所经历之事、所认识之人、幼时所学、年青所读,所有之一切,至终仍记忆犹新。其父为清末一秀才,可惜英年早逝,这可能是正志未能成为社会栋梁的最主要原因吧,此乃我卢氏家族之一大憾事矣。 正志的一生是清贫的,也是智慧的,更是值得让人敬仰、崇拜的一生,他的品格、气节、智慧永远是我卢氏家族后人学习之楷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