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眠书院 |
释义 | 龙眠书院位于舒城县城东部,今飞霞公园内,与归来宅相毗邻。它始建于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元翰林院学士揭傒斯在《舒城县龙眠书院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燮理溥化知舒城时,于邑东得李公伯时山庄故基,面向龙眠山建书院,以示不忘伯时之功;又苏文忠、黄文节二公尝过此处,故合祀于堂。”按揭傒斯作记时为1330年,也早于《宋史》成书的1345年。 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说:后为东禅寺所并,书院久废。明弘治十二年(1499),主簿何雍“令寺僧尽退”,遂恢复龙眠书院,并募资重修。明吏部尚书舒城人秦民悦作《建龙眠书院记》,并勒石立碑备说其事。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山公园。后因毁于战火,变成废址和零星农田。建国初,被开辟成县示范农场。改革开放以后,按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建成飞霞公园。龙眠书院得以重建,并于书院内展出李公麟生平事迹和他的传世诗、画作品,供游人参观欣赏。 附龙眠书院记 (元)揭傒斯 治民之道,使民知礼义而已。使民知礼义,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则知所向方哉。庐州舒城长燮理溥化(1),用湖广举,首取泰定丁卯四年第,得兹邑。首理学,政咸用其学以教导民。民始益知人之所以为贵,儒之所以为重,而复知所以养生而送死。 吾二年曰:民其可教乎。于是又治地邑东,得李公伯时龙眠山庄故基于东禅寺、舒王祠西,尝没于(2)寺者。据山川之会,想昔贤之游处,乃会其禄入,募工度功,作书院,以事先圣先师,以为出治立教之本。不悦目窬时,而成,凡殿堂、门庑、斋舍、庖库及李公之祠,为屋三十有六楹(3)。以其面龙眠之山,端严奇峻,能出云雨,膏泽(4)天下。榜之曰:龙眠书院。且示不忘李公之故。而邑贤者范凤瑞割田二百亩,以供祭养。既告成于庙,遂立之师,进诸生而教之。凡民有来观者,必劝之以学。是时,上既拨乱,集大命(5),兵革未息,饥疫未复。郡县长吏能以荒政(6)自任,且不足,遑(7)知礼义之教哉!而舒城劝分(8),则出粟之家,惟恐后民之强暴子弟,一有弗若,则父兄长老切责诟怒,惟恐见绝于长吏休休焉。方日(9)以兴学为事,舒之人卒无一人,流离转徙者。长吏岂独贤,民得其所以生者也。 舒著于春秋,故山有春秋之山;水有舒水。始入于吴,后并于楚。其民勇而好义,非独舒为然,楚之地皆然,故楚常为强国。最后宋室南迁,赖其民蔽遮江淮凡二百年,然当时学校之教,郁而不施。仁义之政,厄而不行。养生者,不得尽其欢;丧死者,不得究其礼,此非上之过,长吏之责也!今吾君既卑尔以贤长吏,一以诗书礼义觉尔民,民亦知所尚乎。若曰升其堂,陈其器,设其牲,齐而行,其典礼,如是而已。此事圣人之疏节也,非作书院意也。舒之人尚其勖哉! 李公名公麟,邑人。博学好古,举进士。历删定及检法,官未老致仕。苏文忠、黄文节二公,尝过其山庄,故合祀于堂之北。 是役也,建始于天历三年,落成于改元至顺。县学之明伦堂,亦其所建也。是岁冬十月朔记。 选自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揭傒斯(1274—1344)。元龙兴富州人,字曼硕。早有文名,入翰林,累官至侍讲学士。时朝廷典册碑文,多出其手。曾与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有《揭文安全集》十四卷。 注:(1)燮理溥化:蒙古进士,元泰定丁卯四年(1327),任舒城长(县哒噜噶齐)。在任期间,修学舍明伦堂和复建龙眠书院。 (2)没于寺:被寺庙(指东禅寺)占去。 (3)楹:读yíng,屋一间为一楹。 (4)膏泽:滋润。 (5)大命:帝王命令为大命。 (6)荒政:这里指推行救济饥荒的政令。 (7)不遑:不怠慢,不偷闲。 (8)劝分:劝说人们有无相济。 (9)方日:当时。 (10)勖:读xù,勉励。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