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童四宝图 |
释义 | 作品由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文忠先生的黄扬木雕刻作品《六童四宝图》用传统题材把木雕这一博大精深、雅俗共赏、亘古永恒的艺术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演绎,他从里人陈文龙的千古名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训教中获得灵感,通过琴棋书画的点缀,将“十年寒窗苦”内藏其中,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把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用趣韵脱俗来概括这件木雕作品,用开门见山来表达吴文忠先生贯通技法的艺术水准,均可谓“恰如其分”。 作者用六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作为场景主体,生动描述了孩子发奋读书之余本色的另一面,用嬉耍的肢体语言和好奇的神情,再借助爆竹、灯笼烘托出节日的氛围和生活原本美好、未来一片光明的良好祈愿。 吴文忠在追求气韵脱俗的同时,又较为丰富地保留了这一传统题材附着的内涵,他巧借孩童手执蝙蝠把古往今来崇老敬老的民族品德进行了完美的彰显。使之作品的整个画面意味深远,让人充满无穷的联想。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为人谦恭的吴文忠先生,是一位福慧双修之人,他在创作中所呈现的“物象”,从不留臆造的痕迹。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够趣韵脱俗的内在因素。 莆田木雕追溯木雕的源头,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当属出土于沈阳新乐的“鸟形木雕”。 在华夏博大浩淼的文明史中,木雕从古老村落民居中的装饰到楹联匾额,再到凝定庄严的宗教造像,以及精致的案头把玩,无不体现出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反映创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 在莆田工艺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莆田木雕。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从有作品传世的年代算起,最早可溯及明朝。在莆田各地寺庙和老民居,至今尚存有许多工艺传世之作。 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见长,风格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重叠,历代以来都有优秀作品传世。莆田的龙眼木雕和黄杨木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莆田木雕已见诸建筑装饰、佛像和刻书。宋马远所绘的关羽像就由莆田人雕刻名手平雕,至今尚存万寿庵内。明代,擅长佛像、装饰雕刻的莆田艺人很多。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软身像,不仅脸部表情逼真,而且手脚上下左右可以活动,水准极高,至今保存完好。到清代,莆田的木雕艺术闪现璀璨的光辉。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制作的一只贴金透雕花篮,被当作贡品晋献清宫,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末名匠廖明山有特技,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廖熙、廖永兄弟合作的木雕关公像,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有多件“廖氏木雕”。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古董商争相购买他们的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莆田木雕界人才辈出,如荔城的朱榜首、陈仙阁,涵江的黄丹桂、佘文科、林玉印,仙游的李开霖、林顺池等,形成了以莆式武将造形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留下了许多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传世杰作。 作品展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闪亮登场,一展文献名邦千年工艺风采。构思精妙,技艺精良,造型精特,莆田四件木雕精品力拔头筹,分别在中国馆和福建馆展出。 据了解,这四件木雕作品中的《一叶观音》、《和谐四方》均进入中国馆,代表当代中国木雕工艺高超水平。《一叶观音》尤以名贵香榧木雕刻,古色古香,人物端庄典雅,景物栩栩如生,显示作者深厚艺术功力。《和谐四方》则富有创意,作者精心选择,巧妙利用木料自然形态,借用最具中国特色的印章造型,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创作出独特形象,古朴凝重又透出现代气息。进入福建馆的两件《六童四宝》作品,六个儿童稚气活泼,雕工细腻传神,题材相同,但造型各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