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沙墓 |
释义 | 《中国盗墓传奇》系列之流沙墓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唐代之前打圆式洞,唐之后打四方洞,这一规律已经成为鉴定盗墓年代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何以有如此之分法?这是因为唐之前多为竖穴墓,也就是长沙马王堆那种类型,在山包或平地直接向下挖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上棺椁,用木板封顶,上面覆土。因这类墓葬土质较厚,根据物理学原理,挖的时候必须是圆形洞才不易塌陷,方洞易塌。 唐之后一般多为券洞墓,除了像武则天那样以山为陵外,多是砖石结构,覆土没有唐之前那样深厚,中途塌陷的概率较小,因而可挖方洞,毕竟方洞活动起来更方便些。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 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据说,民国时候,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盖了一座庞大的监狱,专门关押与他在政治上作对的敌对分子,狱内分成若干不大的房间,墙壁和屋顶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用细沙填塞。若有穿墙越狱者,只要拆掉一块石头,细沙纷纷涌出,很快就会被看守者发现。因而这座监狱历二十年风云变幻,无一越狱成功者。 宋人程大昌所撰《考古编》卷九有一条就涉及到这类情形。书云: 史载温韬概发唐陵,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昭陵被发,著名的兰亭序被盗走,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此不可晓然。尝记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年,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它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也。 乾陵是否填沙尚有待考证,但这填沙的方法以及盗墓贼遭遇的尴尬,皆清晰明了地道了出来。 2007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记者桂娟撰写的《千年楚墓独特流沙暗石防盗》文章,对河南郭庄楚墓的防盗之术作了披露。文章说: 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独具一格,两千多年来盗墓贼至少17次盗掘,但仍留下了大量文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墓填沙防盗技术的奇特实用。 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2005年春节前,位于大路李乡郭庄村东岗地上的一处土冢墓,被盗墓分子多次爆炸盗掘,严重威胁了墓葬的安全,墓葬周围的遗址也多次被震裂滑塌。 郭庄楚墓入口布有令人生畏的玄机。 为避免墓葬和遗址再遭破坏,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初到现场,时任考古队领队的马俊才等人就发现墓上封土被挖严重,墓口以下也被挖掉,形成了4至7米高的断崖,断崖外有3个明显的大型现代盗洞和一大堆纯净黄沙,可能是被盗出的积沙。当地窑工指着高达7米的一段断崖说,早年曾在这里挖出过马骨和铜马嚼子,根据经验,马俊才推想,这里应该是一个车马坑,可惜被挖掉了。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封土被一层层揭去,一清点,发现了大大小小共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墓葬建成后不久便被盗墓贼光顾。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盗洞巨大,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揭顶盗,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 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流沙塌方,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竹木板遮挡流沙,竹木板不够长,还用了合页连接,这个方法使盗洞穿透椁板,直逼棺的附近。 马俊才判断,这个盗洞发生在最近几年,因为洞中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生产的一种面粉袋。现代盗墓已演变为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犯罪,光搭建这个“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时间,所幸的是,盗墓时上面的石头倒塌了,把盗洞的竹木板砸烂,盗墓贼才没有进去。盗墓不成,他们恼羞成怒,最后用炸药把盗洞炸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从发掘现场看,墓葬中的随葬品保存较多,而东部和西部只有零星的器物,显然是经历了盗墓贼的“光顾”。可能有哪些珍贵文物被盗呢? 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说,早期盗墓者认为青铜器不吉利,只盗玉器、金银器,该墓此类物品几乎被盗一空。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以发财为目的的盗墓者才开始对青铜器感兴趣。根据墓中空出的位置推断,该墓中应该有7件升鼎,现在只有4件鼎和一只鼎脚,说明随葬时至少5件升鼎,极有可能是7件。从出土的13个编磬的情况推测,编钟最少也是13件,现在只发现了3件甬钟。 “既然主棺曾被盗,为何墓坑东部还会存留着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贵文物呢?”记者问道。 马俊才说,这归功于该墓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它的防盗理念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积沙积石等多方面。特别是它所采用的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 谈到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马俊才说,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 这个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马俊才说,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除了积石积沙,椁室上方的沙层中还埋有两具木箱室,周围暗藏冷石,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造墓人采取了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足见其良苦用心。 郝本性对记者说,该墓严密的防盗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确的防盗意识,也说明战国时期盗墓风盛,社会秩序失去控制。防盗还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政治报复,当时蔡国被楚军打败被迫迁都,百姓背井离乡,临行时,蔡人到老祖宗坟前哭坟,认为对不起老祖宗,同时对楚人怀有深刻的仇恨。为了防止掘墓鞭尸等报复行为的发生,楚人在修墓时费尽苦心。 (感谢搜搜用户琴起笙箫默提供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