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再复人文经典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刘再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8日) 平装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bkbkad0817 条形码: bkbkad0817 内容简介《刘再复人文经典(收藏装共8册)》是刘再复人文经典作品系列套装,一共8本,为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刘再复先生毕生为学为文之精华,集中呈现了他至情至性的人格力量,以生命悟读的方式,在全球视野里开掘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量。值得珍藏。 专业书评从启蒙到普世 ——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张梦阳 一 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有文学评论家、文学鉴赏家、文学考据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思想家之分。我以为其中最为难得是文学思想家。所谓文学思想家,就是在文学思想领域里能够“从思想方法开始进行变革”的人。这种人要在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以自觉的主体性精神,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角度、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逻辑结构,总结出新的概念,使人们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奴隶的奴隶式思考”中惊醒,换以崭新的思考方式,把文学思想史推进到新的阶段。而与文学思想家相区别,那些技术性的文学研究学者,却往往仅限于“技术化”地处理知识,缺乏“问题意识”,不具有理解问题特别是根柢性思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对文学思想家提出的问题仅肯也仅能在技巧的层面作出反应。他们常常满足于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却无法使眼前的问题在与知识积累发生关联的状况下转变成新的“问题意识”。所以,尽管他们有时对知识掌握得很精确,资料积累很丰富,文章也写得条分缕析,甚至于很漂亮,但是却始终跳不出甚至意识不到奴性的思维窠臼,总是在奴性的思维定势制驭下进行着无效的劳动。即便他们做出的种种成果被贴上所谓“科学”的标签,换取了导师、教授甚至大师的头衔,也只能如日本思想家和鲁迅研究家竹内好在《何谓近代》中所指出的,是“奴隶的科学,奴隶的理性主义”。他们的勤勉,也不过是“奴隶的勤勉”。如此而已,岂有他哉!很多人只生活在别人制造的概念当中,迷失而不自知。这正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一种没有思想的文学研究者的精神状态,如尼采 所说的那样长期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完全不能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智,写的文章多是从外在原则出发的演义和诠释,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刘再复先生则属于文学思想家,他从概念的包围里逃亡出来,争取解放人的主体性,他很清楚,自己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参加文学艺术的活动的”。有些人玩的是学术姿态,玩走火入魔;是世故大于学术,写文章要先考虑各种利害关系,永远不可能进入自由的境界。他始终是以自由思想家的身份从事着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在他的文学思想中贯串着一条由启蒙到普世的主线。 二 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是以一位启蒙思想战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的。他的《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是凭借鲁迅的美学思想对当时笼罩整个文艺界的苏式僵化教条进行冲击。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则是对单一化的性格模式的冲决,而《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则进一步启悟人们要摆脱奴隶性格,实现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使文学成为具有“主体性”的独立、自由的文学,从而改变了大陆整个文学理论的基本模式。如果要写一部中国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史的话,刘再复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章。 三 正是这种对独立、自由的追求,驱使深爱中华民族的刘再复来到海外。 他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而且向着更高的境界升华,从启蒙升华为普世。所谓普世,就是以世界的眼光,探索人类文化的深层共性,打通中外文化的气脉,探究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走出狭隘的“民族经验”,走向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 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年在海外,在走向世界当中,最重要是把视野打开了,并建立出一种自己的眼光,当中包括一种孩子的好奇的眼光,这就是童心的视角。他在散文集《独语天涯》中有“童心说”:“童心的主人,堂堂正正。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不愧不怍。顶天立地地向做假的人挑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 刘再复的赤脚兰花 董 桥 一 我在《过客达达的马蹄》里引述一些前辈的经历和观点,说明者老一辈中国人经过战乱流离一心盼望国家安全,百姓无恙,风调雨顺;新一代中国人长期顺境,没有苦难意识,相信民主,相信科技,不能接受任何维护民族主义的法律概念。一位来港定居九年的秦先生托我一位朋友传话,说是读了《过客》一文百感交集,既同意我的分析和顾虑,也不能不想到大陆几经波折的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秦先生说,他们的苦难感是“深刻的、不易磨灭的”。《过 客》—文主要说香港回归前新一代人的心态,我心中当真也想到大陆上二三十岁人的情况,他们也不会有太深沉的苦难感,“文革”时期毕竟还是些娃娃。 秦先生说的当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听了朋友转述秦先生的话,我心里很难过,格外怀念大陆我认识的所有中年、老年师友。 二 我在《明报》副刊上读刘再复的文章,感触常常也很深,觉得他写得真好。他过去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研究教授。我不久前才读到余英时先生给他的散文集《西寻故乡》写的序文。余先生引经据典,阐释“西寻”和“故乡”的历史源流,描绘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苍凉的旅程,给刘再复的命运下了深刻的脚注。最近,《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请刘再复加入《三少四壮集》笔阵,第一篇写的是 《努力做一个人》。他说他心中淤积的苦难记忆实在太多太重,那是“20世纪下半叶祖国土地上集体性的经验”,所以“还有话要说”。文章里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我两次到台湾,留心遇同龄的作家学者,这才发现,他们具有许多大陆作家学者所没有的长处,例如,他们一般外文的水平都比较高,国际资讯的掌握都比较丰富,言论举止都比较平和平实,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天生不足,这就是缺少苦难记忆,与此相关,也就缺乏大陆作家所普遍经历到的心灵大震荡、大分裂和大痛苦,于是,也难有大爱大憎大悲伤与大欢乐。想到这里,便觉得苦难记忆乃是一种精神宝藏,不妨把它挖掘出来。”香港成长的作家学者跟台湾的作家学者也很相近,只是外文水平更高,中文水平稍弱。 三 刘再复有今日的成就,也许真是来自苦难记忆的精神宝藏。浏览他的著述,我感佩之余,往往觉得不忍。刘再复的文集题为《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闪闪发光的才情学养。我不认识刘再复、读他的文章却往往挂念不已。 媒体推荐以生命悟读的方式,在全球视野里开掘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量,21世纪,你不可不读刘再复,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尽并会滋润整个曲折的人生。 ——刘再复 我常把自己界定为思想者,和年轻时的自我期待有些不同。我对自己的一生,敢说满意的只有一点,就是始终处于积极的奋斗状态。 ——刘再复 作者简介刘再复,1941年生于福建南安,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放逐诸神》、《人论二十五种》、《读沧海》、《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四卷)、《双典批判》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目录大时代思想足迹 刘再复人文经典书系 01《传统与中国人》 刘再复 林岗 著 02《人文十三步》 刘再复 著 林岗 编 03《人论二十五种》 刘再复 著 04《思想者十八题》 刘再复 著 刘剑梅 编 05《走向人生深处》 叙述者 刘再复 访问者 吴小攀 06《文学十八题》刘再复 著 沈志佳 编 07《罪与文学》刘再复 林岗 著 08《鲁迅论》 刘再复 著 刘剑梅 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