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江师范学院 |
释义 | 长江师范学院地处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简称“三区”),奉“三区”教育之需而立、为“三区”发展而兴,领养育之情、行反哺之责,身正杏坛、教书育人、立乡治学、振导地方。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概况长江师范学院(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基础建设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院系设置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5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8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市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文化建设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交流合作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荣誉称号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1000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现任领导彭寿清 党 委 书 记 李 林 院 长 傅之平 党 委 副 书 记 张 辉 纪 委 书 记 蔡其勇 副 院 长 戴 玄 副 院 长 袁 革 副 院 长 杨 双 副 院 长 张明富 副院长 校训释义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 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 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教育理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及其相应的文化诉求:我们的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今后中小学教师的老师;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但是现在教师的学生,还是今后学生的老师。意即我们培养的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以学校教育者(特别是名师、优师)及一切可以为师者为榜样和效法对象;师范生的能力素质依靠学校教师教育文化、师范专业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造就。这一理念始终强调师范院校的教师及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始终强调职业专业化养成,始终强调教师教学、生活点滴对师范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塑造师范生“学高为师”的智慧、“身正为范”的人格、“敬业自强” 的品质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师精神,使其师出有“道”、师出有“方”、师出有“名”。它创设并完善了“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组织体系、教学体系、育人体系、研究体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文化:凸显师范生在师范文化的濡染、师范专业的训导、师范院校教师的引领下师德师能的形成和提升,彰显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区别:我们的师范生不仅是为学问而学,更是为教育而学;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其具体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彰显师范院校的独有品格。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的教师永远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主题,也是彰显师范院校独有品格的基础。“以师为师,师从师出”所要表达的,就是在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同诠释“师”之要义、共同发展“师”之特质、共同经营“师”之文化、共同体味“师”之真谛。 二是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突出教师教育满足教育、社会、个人发展之需要,以优质师范专业为基础,以学生专业成长为目标,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纵向延伸之路,走大学、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横向拓展之路,走师范专业与艺术、体育、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交叉之路,着力构建和优化学生成长的学科专业平台,强化学生师范素质的养成和对教师教育的钟爱,重构教师教育的专业价值。 三是强化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的引领。强调教师个体的理论建构、教育探索和教学水平提高,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努力构建敬教乐教、忠于职守和富于创新的教师教育伦理体系,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科素养、教育素养和专业态度,即教师宽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教育理论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以专业化、职业化和个人文化人格导引学生成长,促使其对学科的认知、专业的认同和对教学的认可。 四是注重教师的人格示范。注重师德师能修炼,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的个体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师角色认同的不断升华,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做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五是力倡学生躬行践履。倡导学生躬行践履,亲历亲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提升师范生的知识储备空间和教育教学能力,零距离体察教育的真情,从而获取对师范教育理念、教学情境、课程理论等的情感认知,使学生真切感受师范学府的人文情怀,歆享智慧之光、仁爱之美。 服务理念服务地方,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治学促乡”,即潜心治学,服务乡梓。其内涵有三: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在科研盲区和学术冷门抢占滩头;二是契合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注重田野经验和实验论证,体现学术的现实意义;三是把服务对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借重地缘优势,保持前卫姿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域下强调地域特色,增强区域影响力。 校风建设厚德博学厚德,即涵养和彰显德性。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教师需品行端正,宽厚仁爱。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以高尚的道德培育学子成才。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真诚、温暖、宽容换取学生的信任。博学,即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即教师需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博学既是教师的美德,又是从教的基础。故而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厚德博学,要求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尚德厚生;坚持学无止境、创新不殆。 敬业善教敬业,即态度认真,专心致志。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意即教师需恪尽职守,一丝不苟。要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强、职业态度端正,办事认真负责。不敷衍塞责,甘于平庸,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教育教学事业之中。善教,即艺术高超,善于教学。语出《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又取意于《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意即教师需善于教学,能做“达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严于律己,以学识充实学生,以学法引导学生,以情感滋润学生,以人格熏陶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学科,热爱教师从事的职业,崇拜教师教坛形象,继承教师教育理想。敬业善教,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钻研善教,乐于奉献。 爱莲园弘毅尚知。弘毅,语出《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集解》引包咸注:“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章炳麟《广论语骈枝》说:“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尚知,崇尚知识,注重个人学养。弘毅尚知,意即胸怀知识报国理想,坚强刚毅。 求真务实。真,指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实,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就是求真理、做真人、办真事;务实,就是务实际、做实事、见实效。求真务实,意即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地追求和行动。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广大学子而言,“求真务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 优秀校友宋剑华1955年12月生,辽宁丹东人,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1988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谭大辉1963年4月生,重庆垫江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现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正厅局长级)。 杨宏伟1964年6月生,四川达县人,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重庆市黔江区区长,现任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 彭寿清,男,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1966年2月生。1984.09-1987.07 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长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2008.11- 2010.01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校长; 2010.01-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黄长武男,土家族,重庆市石柱自治县人,1965年5月生,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09—1988.07,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学习。2008.10,任丰都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川1960年10月生,土家族,重庆黔江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陈川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羊皮的风》、《村庄》等。中篇小说《独猴》获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奖,中短篇小说集《梦魇》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历任黔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黔江县政府办公室干事、秘书,涪陵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员、副科长、科长,黔江县濯水区副区长,黔江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黔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 冉冉原名冉艳丽,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先后在校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工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先后获1997年台湾薛林怀乡诗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4年首届艾青诗歌奖。 系科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与城乡规划学院(筹)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音乐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委办公室) 美术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 钩深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实验(实训)中心 优秀社团科技类 电子商务协会 电子信息协会 社会实践类 外语交流协会 市场营销协会 历史与旅游爱好者协会 争锋口才协会 国际经贸协会 鉴湖书画社 就业与创业协会 计算机爱好者协会 生物信息协会 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 华人大学生影视动画协会 博学。经典传承读书会 特长与潜质发现协会 德才双馨家教协会 公益类 “我爱我”心理社团 库区绿色行动团 绿色环保协会 推广普通话协会 学生安全管理协会 体育类 学生体育爱好者协会 艺术类 顽石舞社 繁星戏剧社 音乐爱好者协会 创艺摄影协会 学术理论类 社科协会 法学社 采石文学社 物理协会 数学探讨协会 民族文化艺术协会 乌江流域文化研究社 书法爱好者协会 目标建设当前,学校正处于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发展新阶段,已经明确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新思路和“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新目标,启动了“131”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四步走”行动方案。以硕士点立项规划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转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以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到2015年,努力将学校建成硕士授权单位;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