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海号子 |
释义 | 长海号子是流行在大连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长海号子。长海号子内容丰富,调式各异,是渔民们在从事渔业生活的艰苦劳作中创作产生的,反映了广大渔民乐观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成因及历史远古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所用的船只都是一些小船,开始只有一些拉网小调。东汉中叶,开始出现比较大的船只。隋征高句丽和唐征高句丽时,途经长海海岛,当时薛仁贵以长山列岛为根据地,率水师攻打平壤,所使用的船只比较大,需要十几人共同操纵,长海号子逐渐兴盛起来。到了日伪占领时期,为了支援胶东抗日队伍,需要将东北的钢材、粮食、药品运往抗日根据地,海上运输更加发达,由于使用的船只吨位比较大,操作程序十分复杂,统一号令才能完成,因此长海号子的使用便处于鼎盛时期。 种类据了解,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大,号子内容比较复杂,它包括蹬挽子号子、拉纤号子、掌大篷号子、打锚号子、推磨关号子、勒锚号子、抽滩号子、捞水号子、拔筐号子、摇撸号子等;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捕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号子内容比较单一。不过不管哪种号子,其曲调铿锵粗犷、高亢有力、音节简短,词通俗简短,多为两三个字。一人起头,大家和,听起来很有气势。 特点长海号子因劳动情景不同,音乐特点各异。如,撑大篷号子矫健明快,打锚号子粗犷豪放,摇橹号子柔美悠扬等。与其他号子一样,长海号子的旋律素材多为重复和变化重复,节奏一般比较规整、简捷。 唱词唱词以即兴编创为主,也有因习惯而产生的固定唱法。多为劳动呼号式,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内容,只有“呼呵嗨呦”等。也有部分唱词加入通俗简单、与劳动场景紧密结合的词语,如,“哎上来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乘风上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全家老少,饱肚肠呀!哎上来呀,哎上来呀……”饱含着沧桑之感,又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演唱形式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也有少量的齐唱和独唱。领唱者即劳动的指挥者,领唱曲调大多高亢舒展,富有号召性;和唱部分大多是劳动者的齐唱,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较强,常有劳动呼号式的衬腔。领、和的结合形式因劳动条件和要求而定。紧张的劳动常用句接式,即领一句和一句;轻缓的劳动常采用段接式,即领一段和一句。领唱与和腔的交替进行,促进了集体劳动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加强了行动的一致性。同时,由此而出现的间歇,也便于调节呼吸,以及领唱者的即兴编词。 艺术及历史价值长海号子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首先流传久远,影响力大,号召力大。在生产过程中,号子起到鼓舞干劲、振奋精神、团结协作的作用;其次反映了渔家生活,其歌词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状态;第三其高亢优美的唱腔,对后世歌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多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以长海号子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 长海号子现状2005年,长海号子已经被列入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较之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江号子,作为北海号(流行于大连、营口、烟台、青岛一带的船号)的重要代表——长海号子,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等方面来说,都毫不逊色。 长海号子与其依附的劳动形式的关系如同“寄生”般紧密,而随着这种以人力为主的劳动形式被机械化所代替,可以说长海号子几乎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母体”,其生存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现代渔业生产生活中已较少使用号子,会喊(唱)长海号子的人也多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部分号子头都已故去,现在长海县会喊号子的也不过几十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门古老的生活习俗活动,长海县县委、政府抓住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利契机,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陈列原有保护成果,将过去发掘的资料归档陈列;全面搜集、整理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号子,对老渔民进行访谈、录音、录像、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成立长海号子研究学会,将大连市及周边地区的作曲家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创作活动;成立业余渔家唱队。以文化馆和剧团现有演员为骨干,以文艺爱好者为辅助,成立一支30~40人左右的演唱队。利用渔人码头“千年帆船”这个舞台,进行原汁原味的展演,给予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