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贻湫 |
释义 | 李贻湫 1931年12月生,男,上海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苏州炭黑厂原总工程师,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省委委员,九三学江苏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2~1986年在抚顺炭黑厂和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注: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的前身)工作,任总工程师。1986年调苏州炭黑厂任总工程师。退休后担任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温州三维集团高级技术顾问。 五十年代初,李贻湫先生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即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参加东北工业建设。先在抚顺矿务局瓦斯筹备处参与利用煤矿瓦斯制造槽法炭黑的试验,随后参与设计和建设被列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抚顺炭黑厂。工厂建成后,李贻湫先生参与了瓦斯富化、混气炭黑、气炉法炭黑、油炉法炭黑等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并独创性地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台炭黑干法造粒机。与此同时,他还独自将前苏联祖也夫的炭黑著作翻译成中文,第一个将苏联的炭黑生产技术引荐人中国炭黑工业。这些成就为我国炭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今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说,他是中国炭黑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六十年代初,他从事煤炭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1964年参与筹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并响应中央加强三线建设的号召,将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由辽宁抚顺迁至四川白贡。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到建成投产、出成果,出人才。李贻湫先生功不可没。 八十年代,他参加了国外炭黑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技术工作,使大型新工艺炭黑的成套技术得以在国内广泛地推广应用。1986年8月,奉化工部调令由炭黑研究所调人苏州炭黑厂后,他的主要业绩是负责1.5万吨/年新工艺炭黑国产化生产装置项目的立项、设计和施工,这套装置于1992年7月成功地建成投产,这是国内最先投产的国产化万吨级炭黑生产装置,为万吨级国产化炭黑成套生产装置的普遍推广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和数据。 九十年代,李贻湫先生虽然退休了,但仍然十分关心我国炭黑工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青一代,使我国炭黑工业后继有人。 李贻湫先生曾有多项炭黑科研成果获奖。1979年,获四川省科技大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为“炭黑收集圆筒型袋滤器”;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奖项目为“代槽炉法炭黑”;1996年,获江苏省石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为“年产1.5万吨新工艺炭黑国产化重点技改项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表彰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待遇。 李贻湫先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炭黑的性质、制造及其应用》(译著,1956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抚顺煤矿瓦斯的抽出和利用》(合著,1961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燃料工业设备手册》(参与编写,1973年由燃料工业出版社出版);《炭黑原料油》(审校,1978年由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炭黑生产基本知识》(合作编写,1980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合成材料助剂手册》(参与编写,1985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炭黑生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编写并审校,1988年由化工部橡胶司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