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州小吃 |
释义 | 常州是重要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又称龙城,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历史上,常州因所在地理位置“襟江枕湖”,工商经济发达昌盛,被誉为扼控东南的三吴重镇、八邑名都。 常州小吃是常州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品种多样,形式各异,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常州小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江南其他地区小吃的影响,不过常州小吃在原有的基础上吸取众家所长,用料范围广泛,以制作精细的馅心而享有盛名。常州的双桂坊是市内小吃群集之地,著名的小吃有:加蟹小笼馒头(小笼包)、大麻糕、虾饼、芝麻糖、蟹壳黄、银丝面、酒酿元宵、马蹄酥、三鲜馄饨、萝卜干等。 常州加蟹小笼馒头常州加蟹小笼馒头,首创于清道光年间,个形小巧,别具一格。用精白面粉、熟板油、蟹粉、猪肉配以调料加工制成。蟹油金黄闪亮,肥而不腻,蟹香扑鼻,汁水鲜美,皮薄有劲,馅心嫩滑爽口,配以香醋、姜丝佐食其味更佳。目前尤以百年老店“迎桂馒头店”的小笼馒头质量最佳。 常州小河沿浮桥南堍的万华茶楼于清道光年间首创。 原料:猪夹心肉,蟹黄,净蟹肉,面粉,鲜酵母。 制法:猪夹心肉斩成肉糜,加酱油、糖、盐、酒、胡椒粉、味精、葱姜汁,与蟹黄、肉皮冻同搅,徐徐加适量清水,最后放猪油、麻油拌透,成汤包馅心;鸡蛋打散,加少许盐,用筷子打透,倒入铁锅摊成蛋皮,切成蛋皮丝待用;鲜酵母用温水250克调匀后倒入面粉中,揉至面团光滑不粘手,用布盖好,静置1小时后搓成细长条,擀皮,上馅,成型,上笼蒸6分钟即成。 特点:卤汁丰富,蟹香扑鼻,上桌时若配以香醋、姜丝等佐食,其味甚佳。 常州大麻糕常州大麻糕,系清咸丰年间由仁育桥畔的长乐茶社点心师傅王长生创制,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其皮薄酥重,制作考究,注重火候,为一般糕点所不及。此点先后在全国各地参加名点小吃展销,获得广泛好评。 原料:精白面粉,优质芝麻,白糖,精盐。 制法:将面粉放入面缸,倒入熟猪油,揉搓均匀即成油酥;将面粉和酵种放入面缸,加50℃热水和成面团,发酵后,把用50克热水溶化的碱液倒入,揉成发面团;将猪板油洗净,撕去膜衣,剁成茸,放于盆内,加精盐拌匀;把发面搓成长条,摘成面剂50只,将剂子摁扁成圆皮,包入油酥,收口捏拢后略摁扁,用擀棰擀扁,自左至右卷起,再擀扁推长,自外朝里卷起,再略摁扁,然后包馅;甜麻糕每个包入绵白糖,咸麻糕每个包入咸板油馅、葱末,收口捏拢再略摁,用擀棰擀成1厘米厚、17厘米长、中腰宽12厘米的腰状糕胚;用热水把馅糖调成液体,分别涂刷在糕坯表面,再逐块蘸满芝麻,翻转糕坯使芝麻面朝下,然后双手略蘸清水抹在糕底,将糕坯贴入烧热的炉中,用小火烘烤,炉口盖上水钵,约4分钟即可成熟,然后轻轻铲出。 特点:香脆松软,咸馅味鲜,葱香扑鼻。 酒酿元宵酒酿元宵是常州特色小吃之一,多年前,裴玉高在传统圆子中加上酒酿,始创酒酿圆子。其特点:团如玉粒,酒香四溢,风味独特,清甜爽口。解放初期上海“大世界”挂过“常州酒酿元宵”的招牌。选用上白元米和甜酒药,经蒸熟、发酵等工序制成,如加糖桂花则为桂花酒酿。 原料:优质面粉,糯米,甜酒酿,白糖,糖桂花少许。制法:将优质面粉置容器内,用沸水打成干糊状待用;糯米淘净,在水中浸1小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下并沥干水分,捣碎成米粉,将干面糊掺和进去揉匀;将调制好的面团置干净盘内,摁成扁方,用快刀切成筷子头大小元宵,将元宵入开水锅里煮熟;锅上火加水,待水烧沸后,放进白糖、糖桂花,烧沸后放入元宵,熟后捞出,放入装有米酒酿的小碗内即成。 特点:酒香四溢,清甜爽口。 虾饼(铜鼓饼)虾饼,在常州由于形状类似腰鼓一样打着皱又被称为“铜鼓饼”。有近200多年历史。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有载:“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色呈金黄,外脆里软,香鲜可口。 三鲜馄饨馅心用虾仁、鲜青鱼肉、鲜猪肉制作,故称“三鲜”。馄饨皮以精白面粉拌入鸡蛋清轧制而成,馄饨汤用新鲜母鸡煨成鸡汤。馄饨皮薄滑爽,馅心鲜嫩,汤清味美。原料:精白面粉,鲜虾仁,鲜青鱼肉,鲜猪肉。 制法:馄饨皮由精白面粉拌入鸡蛋清轧制而成,馄饨汤用新鲜母鸡煨成鸡汤,馄饨馅心用鲜猪肉、虾仁、蟹肉加绍酒、精盐、味精、葱姜调制而成;下沸水至馄饨浮上水面即可。 特点:皮薄滑爽,馅心鲜嫩。 常州银丝面银丝面是常州特色品种,有30多年历史。配料讲究,操作工序严格,具有面细如丝,色白似银,柔软滑爽,富有韧性,下锅不糊,放久不涨等特点,为《中国小吃谱》收辑品种之一。 制作:将面粉放入面缸,中间扒窝,把食碱用清水500克溶化后倒入,再加入鸡蛋清拌和,揉搓成雪花状面絮,15分钟后,再反复搋揉均匀,然后上面机轧制(双层2次,单层3次),在单层滚卷面皮时撒干米粉(防粘)。再后用细口面刀,(33厘米有30个齿口)滚轧成50厘米长的银丝生面条。 将味精、熟猪油、青蒜末平均分放于50只碗中,铁锅置旺火上,锅内放清水15公斤烧沸,生面条分2次煮熟,每只碗内放入沸鸡清汤(150克),然后将面条均匀地捞入碗里,撒上胡椒粉即成。 特点:鸡汤清香,面条柔软光滑,如再加盖虾仁、肉丝,则口味更佳。 马蹄酥马蹄酥是常州特色小吃之一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常州后,民间出现一种形如马蹄的油酥饼,意在歌颂太平军的功绩。马蹄酥选用精白面粉、棉白糖、豆油等原料制作,延用传统烘炉烘制。色呈金黄,香甜酥松。已收入《中国名点菜谱》。 蟹壳黄蟹壳黄,俗称小麻糕,常与常州大麻糕相配作为礼品。馅心有荠菜、葱油、白糖、豆沙等4种,用精白面粉、脱壳白芝麻配以调料烘制而成。形似蟹壳,色呈金黄,油多不腻,香脆酥松。 原料:精白面粉,一级板猪油,饴糖,白糖,芝麻,熟猪油,花生油和老酵(馅心有荠菜、葱油、白糖、明油豆沙四种)。 制法:将猪板油、绵白糖制成糖板油丁,饴糖加水调成饴糖水;面粉加熟猪油擦成油酥面,另备面粉加水揉和后加入老酵揉成面团,静置1小时左右;将发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制成型,烘烤至金黄色即成。 特点:形似蟹壳,饼皮酥松。 芝麻糖常州芝麻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相传早在唐代,当地人就开始饴糖、芝麻,制作生产一种形似麻团的芝麻糖,叫做麻团糖。至北宋末年,狼烟四起,金兵大举南侵。康王赵构从京师汴梁南逃,偏安江南,一味妥协求和,全不想收复北方失地。老百姓对此十分愤恨。当时有人曾作诗一首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泄不满。常武地区的老百姓,则采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抗金收复失地的愿望。他们将圆球形麻团糖改制成火铳样的圆柱形,送给康王,以激励其抗金复国的勇气。常州芝麻糖从此做成圆柱形,沿续至今。常州芝麻糖选料精细,制作讲究。要求芝麻沾满不露皮,两端封口不漏馅。糖层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齿,色泽白亮很均匀,粗细长短一般齐,一斤刚好廿支。确实是居家旅游,馈亲赠友的好礼品。 原料:糯米粉,白糖,芝麻。 制法:将芝麻淘洗吹干,用小火炒熟,取其中一半碾成碎末,与白糖拌和成芝麻糖馅,另一半芝麻备用;将糯米粉用沸水烫成硬一点的粉团,搓揉上劲后摘成小剂,包制成小圆子,收口捏紧搓圆,上笼蒸熟;出笼后趁热滚上黑芝麻,装盘上桌。 特点:味香甜酥,色泽白亮。 豆斋饼豆斋饼是全国其它地方没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常州小吃,其主要原料为豆子,素饼可用作祭祀,已登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豆斋饼是由白雀豇豆为原料制作的一种豆制品,其制作工艺仅流传于常州地区,出了常州就难寻其影踪了,豆斋饼一词当然由常州人发明,是地地道道的常州方言。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前后六次驾巡常州,曾在常州籍状元钱维城家品尝过豆斋饼,觉得别有风味。后来皇帝回到京城皇宫,思念常州的豆斋饼,但宫中的御厨是怎么也做不出常州豆斋饼的味道,乾隆因此深以为憾。 常州萝卜干常州萝卜干是全国最为著名的萝卜干之一,常州著名的土特产,先后荣获江苏省传统优良食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部省优质产品奖。常州红梅牌萝卜干精选常州西门外新闸出产的甜嫩实心红萝卜为原料,经过洗净切条,适度晾晒,再加入适量的盐、糖及多种辅料,精心腌制而成。由于选料精良,采用独特的腌制工艺,并配以风味别致的佐料。故常州萝卜干色泽黄里有红,咸而不朐,咸中微甜,香脆不辣,十分可口。况且价廉物美,携带方便,不仅是人们佐餐的小菜,亦可作下酒及茶余饭后的消遣食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