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耶和华
释义

耶和华(Jehovah),或译雅威、耶威(Yahveh、Yahweh),《圣经·旧约》中天主名字的音译。现今,JHWH最常见的汉语译法是耶和华。所根据的是《和合本》的译法,如:以赛亚书42:8:“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但近代的圣经研究者较普遍认为“YaHoWaH”是源于早期旧约译者(把希伯来语译成英语的译者)对这个词的误读,认为犹太人的真正念法是“Yahweh”。天主教思高译本把YHWH译作雅威,有些学者沿用类似的译法。

资料

【希伯来文】יהוה (词源הוה,罗马字havah,意思是“变成、成为、存在”)

【阿拉伯文】الهوا

【阿拉伯罗马字】Hawa(空气,风神和风暴神)

【拉丁字母注音】YHWH/YHVH (读音是אֲדֹנָי“哈多那以adonay/adoˈnaj/”,就是“主”的意思)

【英语读法】传统上是“耶和华”Jehovah,不过更准确的“雅威Yahweh”

【希腊语】θεός (用于新约原文,指的既是公神也是母神)

【希腊文罗马字】theos (读作“塞奥斯”)

【拉丁文】deus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deywós,意为“天上的”)

【英译】god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 ghau(ə),意思是呼喊to call) 又叫:Jehovah(耶和华)

【朝鲜语】여호와

【日语】ヤハウェ(yahaue)、主

【汉译】爷火华(洪秀全译)、耶和华(音译)、亚萎(音译)、雅威(音译)、天主、上帝、上帝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我是自有永有的”;犹太人因此称上帝为“雅威”,由于当时希伯来文献只标记辅音,所以用拉丁语字母来表示这个单词就是YHVH或YHWH。平时犹太人用“主人”(adonai)这个单词的发音来诵读YHVH,而不按正式发音将YHWH读耶和华,这是对这个立约的名字表示尊敬;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历史上圣殿多次被毁,祭司血统混杂于其他家族中,这个单词的发音因此失传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从原语种翻译成德语,必须解决YHVH的发音问题,所以他很有想象力地把adonai的元音嵌入YHVH中,成了Y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这就是中文“耶和华”的来历;大部分当代英文译本及往昔英语译本的当代再版本都将这字译为主(LORD,四个字母均大写)。现代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 这个名称(在旧约全书中总共用了6,828次)应该和一个动词to be(是)有关,上帝在出埃及记三章14至15节宣告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这个名字和基督所宣称的我是,有着特别的关系(比较约八24、28、58,十30,十一25,十三19,十四6、16);基督正是宣告自己是与耶和华平等的。 上帝用耶和华的名字,来表明上帝与以色列人的个人关系。亚伯兰在接受上帝之约的时候(创十二8),也是要回应上帝这个名字。上帝以这名字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拯救他们脱离捆缚,救赎他们(出六6,二十2)。Elohim和Adonai这两个名字,都曾在其他文化体系中被人用过,但耶和华(Yahweh)一名,是给以色列人的一个独特启示。

耶和华还是雅威

有人认为,神的名字应该读 雅威 ,而不应该读 耶和华。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根据圣经记载,神向摩西亲自启示了自己的名字“ 是YHWH”,在希伯来语中,这个“是YHWH”,是第一人称, 所以可以翻译为“我是”;同时,这个是一般时态 ,可以表示“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 合起来, 这个“是”的意思就是“自是永远是”,和合本圣经翻译为“自有永有”,这是很正确的。

这个“是YHWH”也可以翻译为 “存在”,西方哲学中多用“存在”这个词,我们看到西方哲学中“存在”这个词 ,应该知道,这一般都和上帝有密切关系。

然后,我们说说这个“是”的发音。

根据希伯来文的传统,希伯来文只记载辅音,而不记载元音,所以,如果我们拿到一本没有注音的希伯来文圣经,是根本无法读的。古代的希伯来人要读圣经,必须依靠一些专门的师傅来讲授,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古代的汉字。

根据旧约圣经“十诫”,不可妄称神的名字,犹太人平时犹太人用“主人”(adonai)这个单词的发音来诵读神的名字“是YHWH”,而不按正式发音。

天主教根据传统,把神的名字读作“雅威Yahveh”。新教根据传统,把神的名字读作“耶和华Jehovah”,所以说,神的名字,不论翻译为“耶和华 ”,还是翻译为 “雅威”,主要的差别在于原音的差别,从辅音的角度讲都是这四个辅音YHWH (YHVH),与圣经的记载并不矛盾。

名称翻译矛盾

自开始翻译《圣经》以来,翻译JHWH与否和译音等问题都曾在圣经翻译界中引起争议。现普遍圣经译本只在希伯来语的部分(即《圣经·旧约》)采用神的名字,在希腊语部分(即《圣经·新约》)却用主字或其他头衔代替JHWH。某些圣经译本则完全在译文以神、天主、上主或永恒主等头衔代替JHWH。例如,当引用希伯来语部分的经文时如“我是你们的上主耶和华”(和合本)时,新译本多会采用类似“我是你们的上主─万军的统帅”(现代汉语译本)的句子翻译JHWH。也有少数译本在希腊语部分(即《圣经·新约》)引用希伯来语的部分(即《圣经·旧约》)时,将原经文作一致性翻译。例如,新世界译本便采用此方式翻译,故在圣经新约亦可见到神的名字耶和华超过200次。

读音

犹太人为了表示敬畏就用尊称主人“哈多那以(Adonay)”称呼他们的神,用小圆点写在希伯来字母下面。而YHWH事实上犹太人读作“雅威”。

其他称呼

一、圣经中对耶和华 神的其他称呼

英文音译 中文音译 现代翻译或含义

El,Elohim,Eloi 以利(伊勒),伊罗兴,以罗伊 神

Yahweh,YHWH,Jehovah 雅巍(也威,雅威),耶和华 主

El,Elyon 以利,以利安(伊勒,以罗安) 至高神

Adonai 亚杜乃(阿道乃) 主

Yahweh Elohe Yisrael 耶和华 以罗欣 以色列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Qedosh Yisrael 夸多树 以色列 以色列的圣者

Yahweh Sabaoth 耶和华 沙巴阿 万军之耶和华

El Olam 以利 奥林 永在的神

Yahweh Tsidkenu 耶和华 齐肯努 耶和华我们的义

Attiq Yomin 亚铁 约缅 亘古常在者

El Kannoh 以利 夸努 (伊勒 夸尼) 忌邪者,忌邪的神注:称呼神的地方也可以称呼上帝

二、“耶和华”与其他称呼的不同

“耶和华”与其他称呼不同,是圣经中上帝专用的名称。像类似“El”(就是神的意思)这样的词也可以用来称呼别的神,但绝对不会用“耶和华”去称呼别的神。同时,耶和华也是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所用的名字,所以提到耶和华就是专指那亚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之神。

三、“自由永有”的争议

中文翻译的原文:

《出埃及记》 3:13-15

摩西对 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 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 神,就是亚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

耶和华-雅威部分人认为“耶和华”这个名字本身并没有任何“惟一的上帝”的色彩,上文中的“自有永有”的英文是翻译是I AM WHO I AM或者I WILL BE WHAT I WILL BE,所以中文应该翻译成“我就是我”或“我将是我”。他们认为现在的圣经和合本中将“I AM WHO I AM”翻译成“自有永有”是宣教士添油加醋的结果。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并不正确的,英文中的be动词不只是是的意思,也有存在、成为的意思。例如“I am here!”这里就不能翻译成“我是这里”而要翻译成“我在这里”。由此可见,英文的be动词所表达的含义不能简单的与中的“是”等同。

我们都知道圣经旧约最起初的版本是希伯来语写成的。而这句话的希伯来语是动词的字根是“hayah”,为“存在”或“成为”的意思。追踪到希伯来文“hayah”,其“存在”的含义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其实直译成“我就是我”,未尝不可,但却不能表达原文中所表达的上帝是独立的,不依赖于第三方的存在,这层含义。所以中文翻译成“自有”是对的。

另外看原文的时态,动词用的是第一人称为完成式。这种时态往往表示“将来”、“习惯”、“必须”、“应该”等含义。但是从希伯来的动词不能清晰的表明时态,和中文类似,翻译的时候必须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个动词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我们看圣经的原文,在下文中提到“直到永远”或“直到万代”,很明确的表现了“存在”这一动词所表示的时间乃是直到永远。所以中文中翻译成“永有”也是有根据的,且就应该这样翻译。而英语用一般现在时表示永恒的事物或规律,所以英文翻译成I AM WHO I AM也是正确的。

犹太教和《旧约》

犹太教是严格的一神教,任何多神教和多神格论都是异端。犹太教从来没有承认耶稣是神。犹太教徒相信耶稣是一个私生子流浪汉和异端,正如《耶稣一生》所记载的那样,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拙,他们所崇拜的神亲自来到他们中间,他们却不认识。犹太教要求教徒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念一遍《图拉》 的第一句祈祷词“Shema Yisrael”,这句最重要的祈祷词的意思是“听着,哦,以色列;主是我们的神,主只有一个”。犹太教的耶和华被认为是永恒的、世界的造物主、伦理规范的来源。耶和华的力量在每个角落,是一切存在的原因。耶和华的力量无比强大,耶和华没有做不到的事(创世纪18:13),一切的荣誉和能力都归于耶和华 (诗篇29)。

犹太教的耶和华信仰总结起来一共十三点,被称为“十三要义”:

耶和华是存在

是一个整体

是灵魂态的、没有实体的

是永恒的

是唯一礼拜的对象

耶和华的启示通过先知

摩西是所有先知中的至尊

耶和华的诫令是在西奈山上传达的

《图拉》是耶和华不变的诫令

耶和华能预知人类的行为

惩恶扬善

弥赛亚将会到来

死人能够复活

基督教和《新约》

基督教教义里的耶和华是世界的造物主,是永恒的神,是圣洁的和正义的和无所不能的神,是超越实体的,除了耶和华以外充满原罪。根据基督教派系的不同,事实上基督教的耶和华并非一模一样的神。总的说来,大部分基督教派系的教义都包含了“三位一体论”和“基督论”这两点核心教义。

三位一体论里的耶和华

三位一体论的教义是从公元3至4世纪开始逐渐发展。经过一连串的辩论和大公会议后,最终得以确立为正统的教义。三位一体的核心思想,曾在公元325年的尼西 亚大会(第一次大公会议)及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会(第二次大公会议)里通过。这个词语及其清晰的教义阐述从没有在《圣经》出现。从《圣经》记载内,耶稣及使徒没有反对申命记6:4的话:「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同时那次会议也将反对圣子等于圣父的一方判为异端。但大公会议以后,有关三位一体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曾经有段时期,反对圣子等于圣父的势力反过来压倒支持圣子等于圣父的势力。两方势力仗赖罗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 直至公元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决定支持三位一体,并召开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尼西亚信经》确立为「国家标准」信仰。至此,三位一体的教义被确立,反对势力再次被压制。虽然有人依然拒绝接受《尼西亚信经》,结果导致猛烈的迫害。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人被审判为异端,有的被直接处死或者死于火刑。这一斗争持续了多个世纪。直到中世纪,人们再用哲学和心理学去解释教义,三位一体逐渐确立。但是现代基督教派“耶和华见证人” 和一些欧美基督教牧师公开全面否认三位一体。实际上三位一体的问题只有在基督教里才会出现,只有基督教才会面临旧约的耶和华与新约的耶稣存在矛盾的困境,又要坚持一神论的唯一出路只能把耶和华和耶稣弄成一体。于是教会从印欧语法里的位格获得了灵感,把语法现象扩展到了神学中。但这一点在说没有位格的汉语的中国人那里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了。

三位一体论认为耶和华在本质(essence)上是一:

初期教会曾产生过这样的问题,究竟基督在实质上 (substance),或本质上(essence),是不是与父相同的?亚流说,基督在实质上是与父相同的,但父比基督大。这表示说,实质或本质的相同 还不足够,三位一体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在本质上为一」(one in essence)。神在本质上为一的根据,是申命记六章4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独一」的希伯来文echad,意思是 「合一」。这节经文不但强调,神的独一性,也强调神的合一性(另比较雅二l9)。三位都拥有神性的总和,而神在本质上没有被分割。本质上为一,也就是说,三位并不是各自独立行动的,这也是耶稣对犹太人的指斥(比较约五l9,八28,十二49,十四10)。

就位格说,耶和华有三

「位 格」(persons)一词似乎减损了三位一体的合一性,其实位格这名词,是不足以形容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的。有些神学家改用「存有」 (subsistance),就是说,「神有三个存有。」此外三者之间还有相距、关系及形态之别。位格这名词,可帮助说明,三位一体并不单是一种显现方式,而是有个别位格的存在。当我们说,神的位格有三,意思是指:

(I)每位都有神的本质(essence);(II)每位都拥有神的丰满(fullness)。「在神来说,不是有三个一起存在或分开的个性,而是在一个神圣本质之内,有位格上的自我区分。」这与形态论(撒伯流主义)有重 大的不同。形态论说,神是一位,但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三个位格的合一,在旧约常常被提及,如以赛亚书四十八章16节,父差遣了弥赛亚和圣灵,向复 兴的国说话。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l节,父以圣灵膏立弥赛亚,给他任命。这些经文部强调了,三个位格的平等与合一。

三位格相异关系(distinct relationship)

三 位一体内存在着一种存有(subsistance)上的关系。父不是被生的,也不是从别的位格而有的;子是从父永远被生的(begotten)(约一 18,三16、18;约壹四9)。「生出」(generation)这词,说明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子是永远从父而生的,圣灵是永远从父和子发出 (proceeds)(约十四26,十六7)。「发出」这名词,也说明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圣灵是父和子所差派的。我们须要注意,这些名词只是表达出三位一体里的一种关系,并不说明有等级上的分别。由于这些名词都有等级意味,有些神学家就索性不用。

三个位格在权力上是相等的

「生出」和「发出」这些名词,可以说明三位一体之间的职能,但三位一体彼此间,是有同等的权柄。父在权柄上是至高者(林前八6);子在每一方面与父同等(约五21至23);而圣灵又被称为与父和子同等(比较太十二31)。

耶和华和耶稣(基督论)

基督宗教与犹太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基督宗教相信耶稣就是以色列人所等待的弥赛亚,即救世主。这一点是除了三位一体,最为重要的核心教义。但不管是“三位一体”还是“基督论(弥赛亚耶稣)”,这两点核心教义都是为了把新约里的神耶稣和旧约里的神耶和华联系起来,为的是使人相信新约是旧约的延续,新约是实现了旧约的预言。总之,基督宗教必须把新约福音书当作至尊的圣书,因为新约福音书记载了耶稣的事迹;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著作《犹太史》以及一些不信基督宗教的罗马帝国官员之间和学者们之间的通信,都可以作为耶稣 及其事迹的旁证。对于这一点,基督教教义就要求基督徒要相信三点:第一、耶稣是圣道上帝的肉身(道成肉身),是圣子上帝降世为人;第二、耶稣死而复活;最后一点是,承认自己是罪人,通过信仰耶稣而得救(因为只有耶稣是圣洁无罪、始终没有背叛耶和华的)。这三点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础,所有的基督宗教神学都是为了这三点服务的,都是围绕福音书来进行讲解的,都必须让教徒相信他们是有罪的,使他们相信耶稣死而复生。

教会传统说:到大约公元前6-4年耶稣出生的时候,犹太人一直在等待着其宗教经典预言的弥赛亚(Messiah) 的出现已经达几个世纪,是大卫王的一位子孙,是民族英雄、宗教大师、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要恢复以色列犹大王国大卫-所罗门父子两代的光荣,直至万国来朝。但是,耶稣自己所要建立的王国是精神的、而非政治的,他要把王国建立在人民的心里、而非国土上。当耶稣升入天堂后,他的追随者们一刻也不延误地宣称他就是“弥赛亚”——那个将拯救他们的人。这促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终分裂,因为犹太教徒拒绝这种说法。但早期的基督徒把这个说法作为他们传道的中心,他们甚至把“弥赛亚”(Messiah)这个单词翻译成希腊文“Christus”(基督), 意思是“被上帝涂油的”,并且把这个希腊文单词作为惟一适用于耶稣的称号,连定冠词都省略了。为什么他们如此肯定耶稣就是人们长期等待的“弥赛亚”呢?那是因为新约所描述的耶稣实现了《旧约全书》大部分对弥赛亚的预言,他们和耶稣一起度过的时光使得他们相信就是这样:他是大卫王的子孙,他曾经奇迹般地喂饱了一大群人,他赶走了魔鬼,他原谅了一切罪过并且宣布“上帝国”即将到来,最后,是因为这位拿撒勒人耶稣从死里复活,而不是其他多位耶稣之一,更不是其他什么人;剩下没有应验的预言是有关未来的,只有将来才晓得这些预言能否应验。除了对观福音书以 外,《约翰福音》更进一步论证耶稣的神性和天父的神性本质上是同一个神性;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著作《犹太史》某些抄本也证实这位拿撒勒的“耶书亚”是弥赛 亚;不过其犹太教抄本的内容有所不同,虽然证实了耶稣的事迹,但没有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文字出现。目前,《犹太史》两种抄本哪种更可靠,暂时无法考证。

耶神之子和人子

早期基督教徒经常称呼耶稣为“耶和华之子”(单数特指),虽然这个短语只在福音书里偶尔突然冒出来。这个称呼也强调了耶稣和耶和华之间的独特关系——一种最类似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当耶稣称呼耶和华为“阿爸”(Abba)时,他的弟子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这个词语表示耶稣和耶和华之间的可能具有一种最密切的关系。

然而,从他自身来说,耶稣更喜欢别人叫他“人之子”。他的听众非常熟悉这个短语,因为它在犹太教经典中被多次使用。在那里,这个称呼通常仅仅指人,但是它也可能指一个具有伟大精神权力的人物,耶和华最终会给他一个永恒的王国让他统治,这就是弥赛亚。

如果我们把这些术语放在一起,我们会明白耶稣怎样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其他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耶稣的。作为“弥赛亚”,他降临世间使人从他们的罪恶中解放出来;作为神子,他享有和耶和华的独特关系;而作为人子,他把自己和所有的人类等同起来。

耶稣问:“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弥赛亚,是永生耶和华的儿子。”“祝福你,西门·巴约拿!”耶稣回答说,“因为这个真理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我天国里的父亲直接告诉你的。”——《马太福音》16:15—17

伊斯兰教对耶和华的看法

穆斯林学者认为:耶和华就是安拉(真主),根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兴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用安拉一词称呼所信奉的最高神,他们相信安拉是“天地的创造者,日月星辰的支配者”,是“人类生计的赐予者,灾难的解救者”。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耶和华的属性认识有分歧,伊斯兰教不承认三位一体,道成肉身,位格化,人格化,肉身化,因为《古兰经》阐明安拉(耶和华)是清高无染的,和被造物没有牵连。超绝万物的、一反常规的。其含义是安拉既不具备形体和偶性,也不具整体和局部。古兰经说:任何物不似象他。(42:11)把比拟的介词“象”和“类似”的字面连用,是更加否定真主有同伴或类似的。就像古兰经说: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112:4)匹敌和类似的是同一含义。古兰经还阐明:耶稣只是耶和华(安拉)的先知。所以不能把耶和华和安拉等量齐观。

伊斯兰教的整体观点是:认主独一是自人类祖先先知亚当,历经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耶稣,穆罕默德一致奉命传播的核心思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真主分别启示给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的宗教。真主总共给人类派遣了12万4千多使者,降示天经100多部,最主要的天经是《摩西五经》,《诗篇》,《新约》,《古兰经》。伊斯兰教认为以前的天经已经失传,失散,失真,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使者,他纠正了已经偏离耶稣教导的基督教,并且他的使命是为全人类的。《古兰经》是最后一部最完善的天经,伊斯兰教认为三位一体掺杂了对真主(耶和华)的属性中不纯净的认识,是对认主独一的背弃,是一种变相的多神教。 因此,伊斯兰教反对三位一体、上帝之子、耶稣神性、道成肉身、原罪、赎罪。

遇难和复活

耶稣的遇难和复活形成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础。通过基督的遇难,基督徒相信他们的罪过已经被赦免,而耶稣的复活向他们保证遇难不是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清楚地写到,几乎在耶稣公开传道的同时就有人开始反对他和他的教义。罗马统治者怀疑他煽动人民造反;而宗教领袖们则把他的行为看成是对上帝的亵渎,并相信他正在鼓励人民违抗犹太法律。但是,许多普通的人民支持他一直到最后。

圣灵降临节

耶稣的门徒们按照耶稣的吩咐留在耶路撒冷,他们牢记耶稣的承诺:当圣灵降临时,他们将得到上帝的力量,而且他们应该把他的信息传播到耶路撒冷、整个犹地亚、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他们抽签选出马提亚,接替出卖耶 稣的叛徒犹大的使徒职分。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2章1-4节

门徒们操着各地的乡音,向来自外地的犹太人传福音;西门彼得当众讲道。当日皈信基督并接受洗礼的人,共有三千之众。

福音广传和新约全书

接下来的岁月里,门徒们在犹太公会的迫害下,仍然把福音先后传遍了撒玛利亚和犹地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甚至一些积极迫害教会的人也悔改皈信基督并加入教会,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利赛人扫罗,即日后的外邦人使徒保罗。随后,福音迅速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并开始向境外传播。新约全书的写作也随之开始,作者先后有马可、雅各(耶稣的同母异父弟弟)、保罗、马太、路加、彼得、犹大(耶稣的同母异父弟弟)、约翰和希伯来书的作者,一共九人,到1世纪末新约全书各卷均完成。在此期间,罗马帝国为了强化统治,开始推行恺撒教,即要求罗马公民和属民承认在位的恺撒皇帝是主宰,并向罗马式的万神殿献猪为祭。最初,罗马当局以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支,所以按照以往惯例加以纵容,不强迫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如此行事;后来发现基督宗教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宗教,于是开始大肆残害基督徒;尤其是在公元70年镇压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首次暴动之后,对基督徒的迫害越演越烈。在犹太教和罗马当局先后展开的迫害中,耶稣亲传的门徒大多殉道,基督教会在殉道士鲜血的浇灌下顽强地成长着。

耶和华与撒旦

撒旦偷了神的权柄掌管这世界,让世界上的人不相信神,不仰望神。

但最大的权柄仍然在神那里,在《启示录》中明确写了撒旦的未来。

人们会有很多疑问,神既然爱人,又是万能的,为什么要有撒旦?为什么不能有完美的人和没有罪孽的世界?这其实很好理解,神让人主动地选择善,让人主动来信靠他,而不是拿人当做只有服从能力的机器,但是人让神失望了,选择了堕落,接受了诱惑。

但是神却依然信实地爱世人,道成肉身来服侍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9: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