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州府中学堂 |
释义 | 上篇 疾风劲草 时代先锋 1907年11月15日,常州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距常州府武进县学百米之地,玉梅桥畔,古运河边,一群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和一所孕育着希望的新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联袂出场。首任校长屠元博,时年28岁,风华正茂。他博学多才,目光远大。作为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他胸怀革命理想,为振兴中华,为开拓常州的现代教育事业,为办好常州府中学堂,他主持创制规模、编订管理细则、延聘教师、编排课程、考选学生,一应事务,殚精竭虑,一系列开创之举,使常州府中学堂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中学堂。 省常中在创办之初就肩负起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屠元博目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思忖振兴教育,救亡图存。他以社会现实为教材,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人的进步思想,一些教师受其影响,和他一起积极参与常武地区辛亥革命活动。屠元博办学严谨,校规整肃。他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学生意见。他延聘名师担纲执教,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使学校声名远播。 继任校长童伯章制订的校训“存诚、能贱”影响了一代代学生的心志。“存诚”,意在为人真诚;“能贱”意在做事踏实。多年以后,22届校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为母校80周年校庆题词时,依然写下“存诚、能贱”四个大字,可见校训之深入人心。在动荡的时局中,师生们爱国热情不减,革命志向不灭,坚持办学,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五卅”风暴等,用热血和铁骨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省常中师生积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的一些学生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秘密进步团体。其中有一批学生奔赴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实践着“求学报国”的志向。学生恽逸安驾机抗击日寇,为国捐躯,临战登机前写下一封家书:“此次战争,是我们民族生死之所系,历史绝续之所关,吾人唯有激发忠勇,共同奋斗,与倭拼战到底,直到我们获得最后胜利为止!我们每个人都预备着我们的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常州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使省常中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常州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在省常中校园冉冉升起。在党的领导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著名教育家、校长史绍熙带领师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强调学用结合,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卓越成绩。史绍熙教育思想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陆定一副总理誉为“中教专家”。 中篇 名师仰止 才俊辈出 杏坛芬芳,学林风雅。在省常中的百亩校园里,留下了大批学养深厚、品性高洁的前辈名师的身影,以及脍炙人口的佳话,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之久远。省常中不仅是一所中等教育学校,更是一道底蕴醇厚的人文胜景。 国学大师吕思勉,有“史学巨子”之称。1907年至1909年任历史、地理教员。他讲课时习惯在讲台边来往踱步,口中鸿议新论,娓娓不断。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尤为爱护。一次地理考试,共四道题,每题25分。学生钱穆偏爱第三题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于是先答该题,下笔不能休,时间已到,不得不交卷。吕思勉不仅批了75分,还在考卷后写了长达数页的批语,以示褒奖。 清末举人、国文教员童斐,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国文造诣甚深,尤精通音乐,任学校游艺部昆曲班导师。他平时庄严持重,讲课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讲到《史记》“荆轲刺秦王”一课时,童斐挟一地图上台,逐页翻过,最后赫然果见一刀,取过掷之,直插课堂对面墙上。此情此景,学生们终生难忘。 世纪初开,风气闭塞。省常中延师可谓“新奇”。外国语、外国史地、数理化等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科书,许多教师均在西方留过学。还曾引进外籍教师,日本友人村上易直教博物课,伊势田雄教器械操及柔术。就连临时代数学课的老师徐点撰先生,也是曾著书立说、风格特具、颇负盛名的数学家。体操课教师刘伯能是同盟会成员,他在操场上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为立正!”遇烈日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著名校友钱穆深有体会地说:“此乃人生立身大训也。” 经历了抗战烽火洗礼后,省常中艰难复校,并组成了一个名师荟萃的优秀群体:张式之著有《高中化学》一书;金品有《金品几何》等多部专著;杨孟把英汉模范辞典倒背如流,学生问字,他只说第几页。讲地理课背向黑板,教鞭往后一指,必恰到好处地指正黑板上地图有关位置,令人惊叹不已。史绍熙讲物理精辟透彻,逻辑推理强。学生章公亮说:“我一生爱好物理,直到当选为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是与史绍熙老师在省常中讲授《特夫物理学》的陶冶分不开的。”吴锦庭将高中三册英文从头背到完。他讲课轻松流畅,边讲边表演,使同学们上课的兴趣提到极高。国文教师吴樵长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古文功底深厚,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造诣,曾被借调到《汉语大辞典》编写组,创办过常州第一张报纸——《公言报》。 改革开放以来,省常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思想好、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名教师,包括大批特级教师和省、市中等教育学科带头人。几十位老师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大批老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为续写学校的光荣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名师言传身教,常州府中学堂英才辈出,俊采星驰。 “常州三杰”中的瞿秋白、张太雷,是母校永远的骄傲。瞿秋白,1910年入学,读书勤奋,博览群书,文史哲尤其爱好,对作诗填词亦有兴趣,曾积下二三百首诗作,一度曾学昆曲、习音律、善吹洞箫。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瞿秋白十分关心国事,课后经常阅读报刊、新书,探求新知。在学校附近的红梅阁,他与同学一起畅谈古今,议论国事。张太雷,1911年7月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胸怀大志,取字“长铗”,以战国时代的冯谖自况。他学习成绩优秀,喜爱数学、英文,英文成绩尤其突出。和秋白一样,张太雷在校期间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经常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报刊物,探求真理。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人都兴奋不已,一起带头剪掉辫子,并上街进行革命宣传。青年时代在省常中的学习经历,为他俩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钱穆之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之父钱挚,也是“常中骄子”。当屠元博得知成绩优异的钱挚家中贫寒,欲早谋职业,立即安排钱挚当学校理化室助理员,说:“你不必花许多精力,即可在经济上有所接济。”钱挚毕业前夕,屠元博介绍他在常州城内一高级小学任教。钱挚知道后,婉言辞谢,说他不愿远离母亲在外任职,准备回乡创建小学,以承先父致力乡里宗族之遗志。屠元博听后赞许有加。屠元博校长对钱挚的关怀和栽培,可见一斑。 100年来,省常中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国学大师钱穆深研国史,揭示中国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规律;文学大师刘半农革新旧语旧学,树立白话诗歌新风;音乐大师刘天华创造性地发展民族音乐,存留绝响,百年回荡;语言大师吕叔湘倾心汉语语法建设,构建起语文教育的宏伟大厦;史学大师吕思勉采用新法整理国故,为后人对通史和专史的学习研究留下宝贵财富;“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三原则”,奠定中国文字改革之基石,让汉字在信息化时代屹立世界文字之林…… 2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际院士从这里走出,省部级领导、解放军高级将领,教授、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胡平,原福建省省长、商业部部长;章公亮,原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储传亨,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特别是48届,仅三个班,竟出了四位院士:王之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薛鸣球,著名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叔莲,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除了精英人才,省常中更为各条战线培养了无数基础型人才,他们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阶层,虽名不见经传,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省中百年,是传统与文化的积淀与回味,更是又一轮开拓与创新的里程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