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熟市石梅小学 |
释义 | 学校变迁常熟市石梅小学坐落于江苏常熟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旁,创办历史悠久。建校以来,学校虽几经变迁,历经坎坷,但始终秉承严谨治学之风,造福桑梓之责,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粮守道刘殿邦于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畔构筑蹑云山房作游憩之所。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邑人陶贞一、言德坚等集资1220两银,向刘殿邦及子契买蹑云山房,并山地各屋,作邑人子弟读书场舍。1725年(清雍正三年),粮储道杨本植捐银500两作修缮蹑云山房和课士之费,并将山房正式额名为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龢曾就读于此。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邑人庞鸿文、邵松年修建斋舍,将游文书院改办为常昭学堂,是1902年常熟最早创办的新学之一。1904年(光绪三十年),常昭学堂更名为石梅高等小学堂,1909年(宣统元年),改名为常昭公立高等小学堂西校,通称石梅公校。 民国期间,社会变迁,频繁并校,校名多次变更。1912年(民国元年)三月,竞化女子学堂迁入,更名为常熟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并试办附设初中,1928年(民国17年),定名为常熟县立石梅小学,在此期间,先后有李王宫海虞市立第五国民小学(原敦行小学)、书院弄私立思文小学并入。1937年(民国26年)11月19日,常熟县城沦陷,学校一度被迫停课。1942年(民国31年),学校更名为辛城镇小学。1943年(民国32年),复名常熟县立石梅小学,1946年(民国35年),改名为常熟县虞城镇石梅中心国民小学校。 1949年4月,常熟解放,从此,石梅小学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学校更名为常熟县石梅中心小学。 1951年3月,常熟县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常熟师范学校,石梅小学被定为常熟师范附属小学。1962年,常熟师范学校停办,学校复名常熟县石梅小学。同年,“石梅”、“学前”两校被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并由县直接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名为常熟县红梅小学。部分教师下放劳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1969年春,学校建立由“工宣队”代表、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三结合”的学校革命委员会。1972年4月,学校单独建立党支部,陈荣生任党支部书记。1978年,学校复名常熟县石梅小学。1983年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常熟市石梅小学,为常熟市直属小学。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全体教职员工追寻着百年文脉的起点与基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着教育理念、教育设施、队伍素质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992年,学校获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1993年、1997年两次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江苏省模范小学称号,1998年4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年12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授予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1999年12月被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4月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授予2005年度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12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首批和谐校园。 2004年,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就地改扩建工程, 2007年,新校落成,小学部占地面积2294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6.08平方米。附设幼儿园1所(有总部、分部两部)。幼儿园分部占地面积4389.9 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75平方米。 师资力量至2009年,小学部共有教学班42个,学生1952名。幼儿园有17个班,幼儿626名。学校在编教工173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100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辅导员1名,江苏省优秀教师1名,苏州市名教师1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名,苏州市首批教育技术应用能手3名,常熟市学术带头人5名,常熟市学科带头人28名,常熟市教学能手45名。 校园环境百年老校环境优美,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风格。校舍依山构筑,错落有致;长廊盘旋幽深,静谧清雅;泉水清冽,游鱼成群;假山造型奇特,与一墙之隔的读书台相映成趣。在每日晨光熹微时,学校玲珑石畔的清泉便倒映着书台儒雅的身影,侧耳聆听——绿树掩映中,正有琅琅书声、盈盈笑语。浓郁的书卷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园内古木参天,几百年银杏枝繁叶茂,高大的香樟绿荫如盖,苍翠的松树遒劲豪迈。房前屋后,石榴嫣红,修竹扶疏,芭蕉摇曳,枇杷累累。中秋时节桂子花开,满园飘香,遍地落英缤纷。冬日里,红梅、绿梅竞相开放,傲雪而立。学校后山奇石突兀,草木丛生,鸟语花香,与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连成一体,显示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校园曲径通幽,时见各种不同形状的洞门,且嵌有名字,寓意深远。琅琅、融融门内,书声琅琅,其乐融融;葱葱、欣欣门里,树木葱郁,欣欣向荣。园内多亭台,气宇轩昂,飞檐反宇。卓尔亭在后山一角,寓意卓尔不凡;桂花亭独踞庭院一方,与汲古阁花缸一起尽写历史的风韵;桃李园意在桃李芬芳,春夏时花木葱茏,引来无数蜂蝶嬉戏。 新落成的明德楼、致知楼、致远楼、至善楼、体育馆等馆舍粉墙黛瓦,典雅古朴,与老校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新松苑、石梅苑、修篁苑玲珑雅致,一株株青松挺拔,一树树梅花嫣然,一管管细竹柔美。庭院里坚硬粗砺的石头镌刻着不屈的信念,凝固成千万年的坚守。翰墨春秋廊、妙笔丹青廊、古韵今声廊、杏坛精英廊等布置有各类名人佳作、老照片等,流露出学校独特的优雅与情趣。 学校拓建之初,就确立了“营造诗化校园”的目标,力求从生态和文化的角度进行环境建设,凸显学校内涵。由此,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办学理念与追求—— 校训:修身乐学 校风:明德至善、强学力行 教风: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学风:笃志 激趣 切问 博见 办学理念:润泽生命 开启智慧 以人育人 共同发展 在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气息的理念感召下,学校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形成了现代与传统交融、山水和人文相宜的校园风貌,在岁月展卷间诉说着她的深厚底气、蓬勃灵气和葱翠秀气。 特色项目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石梅小学便涉足电化教育研究。1987年,学校实现了班班有“二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屏幕),电教学科覆盖率100%,电教上课率25%左右。同年5月,学校举办首届电教研讨会,而后每年1届,至2000年共举办了14届,发挥了电教示范、辐射作用。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电教设施,完善教学网络。如今,班班都有大屏幕液晶电视、数码展台、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门口,巨幅显示屏滚动着最新的校园资讯;机房内,最新龙芯电脑的灵活使用告诉你课堂的勃勃生机;网站上,新闻、博客、论坛向你诉说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石梅小学始终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列,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全国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等。 1990年,根据省教委文件精神,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积极改革:制订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师资队伍,编印系列校本教材,建立有效评估体系等,取得了显著成效。1991年,江苏电视台连续报道了学校校园管理、劳动教育、电化教育的盛况。1993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提高课堂效率,石梅小学减轻负担打攻坚战》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1995年,江苏省电教馆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委委托,到学校拍摄了反映石梅小学劳动教育的电视科教片《盛开的劳动教育之花》,用于培训边远地区的小学校长。同年,学校又被确认为“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试点学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彰并授于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以“生活本位”为中心,继续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劳动课堂教学研磨,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生动有趣的劳动操作大赛等,形成了具有鲜明城区特点的石梅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同时,学校综合实践基地也不断扩大,与美术馆、博物馆、福利院、生态园、汽车训练营等建立联系,突破空间的限制,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学校荣誉学校社团建设也是历时已久。1983年,学校成立少儿武术队,由常熟市体委武术教师王怀(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任教练。冬练严寒,夏练酷暑,一批批队员茁壮成长,驰骋于江苏少儿武坛,硕果累累。在苏州市、江苏省少儿武术比赛中,他们曾先后获金、银、铜牌160多枚。小武术队先后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江苏等高校体育系输送多名运动员。1997年学校被定为苏州市武术传统项目学校。1988年9月,石梅小学“小荷文学社”萌芽于学校三年级1班。1991年,正式扩展为学校文学社,同时成立“小荷广播台”。自成立之日起,文学社及广播台活动便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习作在各级各类刊物上频频发表,小记者活动的足迹遍及市内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光明日报》等都作过专题报道。循着实施素质教育要保障学生活动时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理念,学校丰富和扩建了各类社团。越野队、门球队、乒乓球队、体操队、象棋队、无线电通信队、舞蹈队、合唱队、文学社、书画社等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且均有不凡成果。定向越野团队连续几年获得全国城市定向系列赛的团体第一,个人奖牌更是不计其数。无线电通信社员在江苏省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中获得七个第一,五个第二,在苏州市比赛中,更是包揽了全部八个项目的第一名。学校获得全市体育总分第一名,被评为“苏州市特色体育项目学校”,欣欣文学社被评为市“十佳社团”,舞蹈队在市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等。 教学特色特色建设的核心是为师生的生命饱满与幸福奠基。这是石梅小学在继承与发展学校特色时的思维原点。由此,学校紧紧围绕“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制度、管理、课程等领域进行创新实践,优化提升,推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转变职能,改善制度文化。石梅小学积极探索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学校创新了管理机制,汇编了教师、学生成长手册,提升了师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改革了年度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优秀项目,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设置了教师宣言、党员承诺等展板,提升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本着管理就是服务,教育就是服务的观点,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后勤服务保障、学生健康管理等,成立了家委会、家长义工团、石梅爱心团等组织。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开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增强教育合力。学校爱心团由教师、家长及学生共同组建而成,定期与民工子弟学校开展联谊活动,前往福利院慰问,上山护林保洁,并远赴涟水地区考察和奉献爱心。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活动都实践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办学承诺。 其次,深化改革,提升课程文化。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强化教学“七认真”工作,组建了学科研究中心、班主任共同体、“石梅导师团”、“青年夜校”等,以展示课、模仿课、专场课等方式开展课堂实践,在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模式等领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同时,围绕学校“十一·五”主课题《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校园生活的研究》,学校对各种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协调,以“生成式”、“探究式”、“信息化”等作为分课题,努力做到“工作课题化,课题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率先在“微型课题”领域潜心研究,多名教师的个人课题在市级立项,取得了骄人成果。教育局“微型课题”推广活动在学校召开。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在各类优课评比及论文竞赛中也是出类拔萃,多名教师的随笔集获市级一等奖,《中国教师报》还开辟了“石梅笔话”专栏,传播石梅的改革理念和举措。教育同行来校参观访问络绎不绝,石梅教育的品牌美誉度日益提升。 再次,守经答变,提升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管理者站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节点上,解放思想,求根循实,提出了践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自觉悟对教育本义,努力完善生命发展。学校设计了“石梅台历”、节日贺卡、个性笔筒等物品,润泽文化;编纂了《石梅小学志》,集刊《老石梅的故事》,校刊《石梅苑》,校报《同心桥》、《教育科研简讯》等刊物拓深文化。《中国教师报》《消费日报》报道了学校《石梅苑》的有关事迹。学校也注重专家引领。诸多教育专家、学者如肖川、张文质、李镇西、薛瑞萍、郑桂华、吴金根、孙双金、王崧舟等应邀走上“石梅讲坛”,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启迪教师教育观念。学校还以“心灵之约”读书会为切入口,在温馨惬意的活动氛围中交流阅读感悟,呈现阅读魅力,成就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由于学校特色文化成果斐然,《江苏教育》、《福建论坛》、《长三角教育》等分别专题介绍了学校的书香文化建设,江苏省教育学会出版了顾泳校长编著的《江苏省学校特色教育论丛》一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