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口干口黏 |
释义 | 概述口甘即口中有甜味,吃饭喝水均有甜的感觉;口黏即口舌黏腻,滞涩不爽,甚则食不知味,口中经常有黏腻不爽之感。因口甘与口黏常相伴发,故一并论述。口甘和口黏与脾胃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与脾胃运化水湿功能有关,在脾胃病中常可见到口甘与口黏的症状。而口甘和口黏的出现,往往又是脾胃病的外在表现,通过口甘和口黏,能了解胃肠病的内在机制。早在《内经》就有口甘之论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气在脾,故令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祖国医学亦有认为脾热口甘。口甜反映脾脏有热,其中有实热与虚热的不同,实热者口干喜饮,便结尿黄;虚热者,食纳减少,神疲乏力,口舌干燥等。 病因病机1;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常可出现口干口中黏腻,因脾胃湿熏蒸,其津气上犯于口,脾湿不化,故口为之甜;湿热为黏腻之邪,滞于中焦肠胃,上溢于口,则口为之黏腻不爽。《内经》称口甘为“脾瘅”。 2;痰热胶结 痰热胶结常见口甘口黏不爽,因痰与热胶结不化,则上溢于口,而口为之甘黏。常见于痰热互结之人,咳嗽气喘,胸闷,口中浊痰涎沫胶黏不化,而其入口中常有甘黏不爽之感。 3;湿浊腻滞 湿浊极重,则常表现为脾胃不化,湿浊内蕴,故亦常为口中黏腻不爽。因湿浊为阴邪,阴邪盘踞肠胃,上犯口舌,则口干口黏腻。 4;脾胃气阴虚 脾胃气阴不足,则不能布津,而出现口干口黏。 辩证施治分型论治1;脾胃湿热 主证:脘中痞闷,下午低热绵绵,口中甘黏腻不爽,口中发甜,口干欲饮,纳谷不思,倦怠懒言,头昏重思睡,或唇舌生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等。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 加减:热重者可加川连,焦栀;湿甚者可加苍术,茯苓,猪苓;伴食滞者可加山楂,二芽,扁豆米。 2;痰热胶结 主证:咳嗽气喘病人或中风后遗症病人,喉中有痰鸣之声,咳痰不爽,口干起黏,苔常白黏腻或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味 加减:老痰胶黏者加青礞石,天竺黄,黄芩;若口甘较著者可加佩兰,白豆蔻,苍术;若口中黏腻不爽特甚者可加用鲜萝卜汁,生姜汁对冲加温开水服。 3;湿浊腻滞 主证:口中黏腻不爽,舌苔白腻厚滞,胸脘痞闷,头昏重思睡,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i,小便微黄,脉濡软。 治法:芳香化浊 方剂:雷氏芳香化浊法加减 加减:湿浊重者可加苍术,滑石;兼有湿邪化热者可加连翘,川连,茵陈;兼有食滞者加神曲,二芽,扁豆米。 4;脾胃气阴两虚 主证:口甜或口中黏腻不爽,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便秘,小便黄短,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治法:补脾益气,养阴生津 方剂:益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中成药1;藿香正气片 主治:外感暑湿,内伤饮食,湿浊停滞中焦,舌苔白腻,口甘口黏腻不爽,纳差等症。 2;香砂养胃丸 主治:胃气不和,湿气不运,胃脘痞胀,嗳气,口甘口中黏浊,纳谷不思,舌苔白腻等。 单验方1;佩兰15g泡茶当茶饮,主治口中发甜,黏腻不爽,由湿浊之邪蕴结上中二焦所致。 2;鲜荷叶30g泡茶当茶饮,主治口中因湿浊之邪困扰,脾气不升,导致口中黏腻,口甘等症。 3;生地,芍药,黄连,煎水服或单味煎水服(《本草纲目》)。主治口中黏腻,口舌甘腻不爽等症。 食疗方1;豆腐白菜汤 白菜,豆腐各若干,做汤服。主治因湿热之邪 留念,导致口甘、口中黏腻不爽,此方可清火而消腻滞。 2;焦锅巴1块,煎水代茶。主治因湿浊蕴结中焦,脾胃不醒,口甘口黏腻,食谷不香等症。 饮食宜忌及调护湿热者忌辛辣之品,油腻肉滞之品亦当忌用。凡甜食、酸食、生冷食品均不宜食用。在梅雨季节,要特别防潮防湿,住处干燥,湿重则易侵犯人体,而致湿浊侵害脾胃,往往可引起口甘口黏之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