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明洞组 |
释义 | 基本信息地层名称:孔明洞组 英文:Kongmingdong Fm 阶代码:∈1.3,∈1.4 命名四川南江地层组1960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南江县沙滩。 沿革四川南江地层组(1960,未刊稿)命名孔明洞组的原含义是指阎王碥组碎屑岩以上的灰岩至中奥陶统宝塔组之下的一大套地层,时代归于早寒武世。卢衍豪(1962)正式发表此组名,将其底界向下扩至含砾砂岩层之底。1965年四川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将孔明洞组分为中下部产 Paokannia,Palaeolenus 的灰岩和砂岩层称孔明洞组,上部紫红色泥岩层及其以上含 Kunmingaspis,Chittidilla 等三叶虫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层称陡坡寺组。张文堂等(1974)在南江沙滩早、中寒武世地层柱状图中,将中统部分称小关子组,其下碳酸盐岩部分称龙王庙组,底界置于鲕状灰岩层之底,再往下砂岩、砾岩层统归于阎王碥组内。李耀西等(1975)所称的孔明洞组和陡坡寺组的含义与张氏等的龙王庙组和小关子组相对应,但又提到在西乡县三郎铺剖面,孔明洞组白云岩下部有? Megapalaeolenus,Redlichia,说明了孔明洞组下部还很可能有一段地层仍为沧浪铺期的沉积。《四川省区域地层表》(1978)、地层总结(1978)和地质志(1991)中孔明洞组的含义亦仅指碳酸盐岩部分。 特征下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中厚层粉砂岩、硅质白云岩夹砂页岩;中上部为厚层块状砂质白云岩,白云质硅质灰岩夹砂页岩。与下伏阎王碥组和上覆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均为整合接触,厚102 m。命名剖面未采到化石,在米仓山区可建两个化石带? Megapalaeolenus 带(下带),Hoffetella 带(上带),时代为早寒武世沧浪铺晚期至龙王庙期。孔明洞组分布于米仓山区,厚度一般83~146 m,下部普遍含有鲕、豆状、肾状的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沙滩剖面往北以白云岩为主,厚度增至150 m以上,西乡县三郎铺最厚,达218 m。东部南郑县福成挂宝岩一带厚146 m,下部有肾状灰岩;上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含石盐假晶。孔明洞组为由高能浅滩沉积环境过渡到后期低能干燥甚至暴露的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